和解:獻帝皇統地位的再認識(3)
關燈
小
中
大
尊獻派标榜“義”,可以看作是其人性的自然流露,是服膺綱常的表現,當然這也不排除有其掩飾的一面,像袁術那樣的人物,《三國志》卷六《袁術傳》注引《吳書》說他“觀漢室衰陵,陰懷異志,故外托公義以拒紹”,《後漢書》卷七五《袁術傳》又說他“憚立長君”。但在當時條件下,标榜“義”,卻很容易為“義”所累,這是因為:尊獻派承認了獻帝的皇統地位,就确立了與獻帝之間的君臣關系,這是不違背“義”的必然選擇。而獻帝受制于董卓,董卓要假借皇權,讨伐不臣,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到那時尊獻派又要體現臣節的話,就隻有引頸就戮的份兒,讨伐董卓就變成了一句空言,像皇甫嵩、朱俊等就因一紙诏書,而舍棄武裝,在他們心底裡,正是“義”在呼喚着他們投向董卓等人已為其準備好的囚籠,如朱俊所言:“以君召臣,義不俟駕,況天子诏乎?”(《後漢書》卷七一《朱俊傳》)
而較之以尊獻派為“義”所累,否獻派就要輕松了許多。這不是因為同是具有經學素養的否獻派人物會超越“義”,而是否獻派通過否定獻帝皇統,就成功地規避了董卓假借皇權給他們帶來的風險,是着眼于對現實政治的認識而采取的應對措施。在關東牧守起兵之後,董卓就派了大鴻胪韓融、少府陰循、執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吳循、越騎校尉王環等高官組成的使團,前往關東陣營,目的很簡單,“解釋義兵”,換句話說,就是叫關東義兵投降。由此也可說明董卓深谙皇權的妙用。但袁紹卻命令河内太守王匡将胡母班、吳循、王環等三人殺掉,使得胡母班至死也難以理解:為什麼昔日同殿稱臣的故友會向他們打開死亡之門,而操刀者竟然會是自己的妻兄王匡?是啊,胡母班确實成了犧牲品,但他的死卻是袁紹等人對董卓假借皇權的示威,是要讓董卓明白一個道理:他們可以否定獻帝的皇統,因為他們尊崇的是被董卓廢殺的少帝;因為尊崇少帝,所以他們并沒有離經叛道,他們仍舊是“救亂誅暴”的忠義之士。況且,他們想要擁立的新皇帝是漢室宗親中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與董卓扶立幼主相區别,而年長有德又是東漢中後期以來士大夫在皇統繼立上一貫堅持的标準,這同樣是無可厚非的事情。
這樣看來,否獻派尊崇少帝,擁立新的劉姓皇帝,依舊是停留在東漢的君臣名分中,但較之尊獻派對“義”的執迷,卻能夠在政治上獲得較大的自主。就這層意義上講,否獻派的再造新皇統,具有探索漢末政治出路的性質。但它卻因受到諸如劉虞囿于君臣之義而拒絕稱帝、地方自治政權的漸趨成型、韓馥袁紹之間的利益糾葛等各方面因素的幹擾而中途夭折。
尊獻派沒有改變獻帝受制于奸臣的現實,反而會受到董卓假借皇權的牽制;否獻派是以再造新皇統為歸宿,最終也功虧一篑。尊獻、否獻兩派在政治上的表現俱歸于失敗,但其意義不容低估:
第一,尊獻也好,否獻也罷,都沒有掙脫君臣名分的羁絆,這就為未來尋求漢末政治的出路設定了來自思想意識層面的規範,沖破它談何容易。
第二,獻帝的價值要重新加以估價。在經過對獻帝皇統的單純尊崇和直接否定之後,是否會存在一條中間道路?從漢末曆史的進一步演進來看,袁紹、曹操等人表面尊崇實際否定的“挾天子”設想的出現,就是對這條中間道路存在的認可。而這次在地方牧守之間圍繞尊獻和否獻的争執,恰恰構成了“挾天子”的過渡環節。
而較之以尊獻派為“義”所累,否獻派就要輕松了許多。這不是因為同是具有經學素養的否獻派人物會超越“義”,而是否獻派通過否定獻帝皇統,就成功地規避了董卓假借皇權給他們帶來的風險,是着眼于對現實政治的認識而采取的應對措施。在關東牧守起兵之後,董卓就派了大鴻胪韓融、少府陰循、執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吳循、越騎校尉王環等高官組成的使團,前往關東陣營,目的很簡單,“解釋義兵”,換句話說,就是叫關東義兵投降。由此也可說明董卓深谙皇權的妙用。但袁紹卻命令河内太守王匡将胡母班、吳循、王環等三人殺掉,使得胡母班至死也難以理解:為什麼昔日同殿稱臣的故友會向他們打開死亡之門,而操刀者竟然會是自己的妻兄王匡?是啊,胡母班确實成了犧牲品,但他的死卻是袁紹等人對董卓假借皇權的示威,是要讓董卓明白一個道理:他們可以否定獻帝的皇統,因為他們尊崇的是被董卓廢殺的少帝;因為尊崇少帝,所以他們并沒有離經叛道,他們仍舊是“救亂誅暴”的忠義之士。況且,他們想要擁立的新皇帝是漢室宗親中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與董卓扶立幼主相區别,而年長有德又是東漢中後期以來士大夫在皇統繼立上一貫堅持的标準,這同樣是無可厚非的事情。
這樣看來,否獻派尊崇少帝,擁立新的劉姓皇帝,依舊是停留在東漢的君臣名分中,但較之尊獻派對“義”的執迷,卻能夠在政治上獲得較大的自主。就這層意義上講,否獻派的再造新皇統,具有探索漢末政治出路的性質。但它卻因受到諸如劉虞囿于君臣之義而拒絕稱帝、地方自治政權的漸趨成型、韓馥袁紹之間的利益糾葛等各方面因素的幹擾而中途夭折。
尊獻派沒有改變獻帝受制于奸臣的現實,反而會受到董卓假借皇權的牽制;否獻派是以再造新皇統為歸宿,最終也功虧一篑。尊獻、否獻兩派在政治上的表現俱歸于失敗,但其意義不容低估:
第一,尊獻也好,否獻也罷,都沒有掙脫君臣名分的羁絆,這就為未來尋求漢末政治的出路設定了來自思想意識層面的規範,沖破它談何容易。
第二,獻帝的價值要重新加以估價。在經過對獻帝皇統的單純尊崇和直接否定之後,是否會存在一條中間道路?從漢末曆史的進一步演進來看,袁紹、曹操等人表面尊崇實際否定的“挾天子”設想的出現,就是對這條中間道路存在的認可。而這次在地方牧守之間圍繞尊獻和否獻的争執,恰恰構成了“挾天子”的過渡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