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獻帝皇統地位的再認識(2)
關燈
小
中
大
自董卓入京以來,朝臣對抗武人或明或暗,已成他們的心志所在;董卓遷都之後,聯絡關東“親人”,也成為他們的夙願。此番馬、趙二人的出使,尤其是趙岐在洛陽轉向河北,顯然與此次出使的任務相悖,這顯然是朝臣計劃中的一步。
趙岐來到河北,受到了空前的禮遇,《後漢書》卷六四《趙岐傳》說,袁紹、曹操“将兵數百裡奉迎”,此時的袁紹與當年指使王匡殺掉胡母班時候的袁紹判若兩人,昔日的猙獰變為今日的謙遜,緣何有此轉變?更為微妙的是,趙岐與袁紹、曹操會晤時達成了如下的約定:“期會洛陽,奉迎車駕。”天子要重返洛陽?這裡面包含着什麼隐秘?而袁紹又怎會向獻帝表白“忠心”?
要知道的是,對于獻帝的皇統地位,關東“親人”們曾經有過分歧。這還要從初平元年(190)董卓弑殺弘農王那一曆史瞬間說起。董卓弑殺弘農王,極大擾亂了關東會盟者的“精神世界”,他們由此形成了“否獻”和“尊獻”兩派,下面就兩派的觀點和做法分述如下:
否獻派就其觀點而言,主旨在于尊崇少帝,否定獻帝的皇統地位。關東反董聯盟中的部分牧守——兖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伷、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和廣陵太守張超等在酸棗發布的盟辭中就提到“漢室不幸,皇綱失統,賊臣董卓乘釁縱害,禍加至尊,虐流百姓,大懼淪喪社稷,剪覆四海”(《三國志》卷七《臧洪傳》),說明在他們心目中仍舊把弘農王視為東漢的皇帝。對于獻帝,同為關東聯盟成員之一的冀州牧韓馥就指出:“帝非孝靈子。”(《三國志》卷八《公孫瓒傳》注引《九州春秋》)盟主袁紹也稱:“今西名有幼君,無血脈之屬,公卿以下皆媚事董卓,安可複信!”(《三國志》卷六《袁術傳》注引《吳書》)這就明确指出獻帝不具有繼統的條件,也就談不上具有皇統的地位了,并且董卓所控制的東漢王廷就可視為“僞朝廷”。就其做法而言,是要在否定獻帝皇統地位的基礎上,在漢室宗親中選擇年長有功德的劉虞來做新皇帝,并對此做出了包括曆史和谶語符命在内的充分論證。
尊獻派尊獻派是針對否獻派的觀點和做法,持有不同意見的對立派,這派人物大緻包括劉虞、袁術、曹操等人在内。就其觀點而言,曹操在答複袁紹等人要擁立劉虞為帝的回信中就這樣寫道:“董卓之罪,暴于四海,吾等合大衆,興義兵而遠近莫不響應,此以義動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未有昌邑亡國之釁。”(《三國志》卷一《武帝紀》注引《魏書》)要被尊獻派擁立為帝的劉虞更是激憤,他說:“今天下崩亂,主上蒙塵。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國恥。諸君各據州郡,宜共勠力,盡心王室,而反造逆謀,以相垢誤邪!”(《後漢書》卷七三《劉虞傳》)可見,在對待獻帝皇統地位問題上,尊獻派使用了兩分法:将董卓與獻帝相分立,既承認董卓的暴行,又承認獻帝的皇統地位,全然不去考慮獻帝是由董卓所立這一事實,而隻強調獻帝受制于董卓的狀态。就其做法而言,是以消滅董卓為最終目的,這就有了曹操以弱旅獨戰汴水,與否獻派的“置酒高會,不圖進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兩派之所以會出現上述觀點和做法上的分歧,前面已談到了韓馥在擁立上的用心,這裡還需從兩派人物對于道德原則和現實政治的認識各有側重來看。
從兩派觀點上看,尊獻派突出了一個“義”字。所謂“義”,一般認為是泛指道德原則或規範,而在兩漢經學家那裡,“義”具有道德自律的蘊義,并且提出了“義主我”的命題,引申開去,就是“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雖能正人,弗予為義。……義者,謂宜在我者。宜在我者,而後可以稱義”(董仲舒《春秋繁露·仁義法》)。進而“義”又可發展成為人的本性,“五性者何?仁、義、禮、智、信也”(《白虎通義》),從“義者,宜也,斷決得中也”的解釋看,“義”成為人的本性,正是因為它作為道德原則能夠為人們指示出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而經學家所設定的道德原則即是服務于君父統治的三綱五常,它對于維系國家政治穩定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視。範晔曾有過這樣的評論:“自光武中年以後,幹戈稍戢,專事經學,自是其風世笃焉。……然所談者仁義,所傳者聖法也。故人識君臣父子之綱,家知違邪歸正之路。……迹衰敝之所由緻,而能多曆年所者,斯豈非學之效乎?”(《後漢書》卷七九下《儒林列傳》)
趙岐來到河北,受到了空前的禮遇,《後漢書》卷六四《趙岐傳》說,袁紹、曹操“将兵數百裡奉迎”,此時的袁紹與當年指使王匡殺掉胡母班時候的袁紹判若兩人,昔日的猙獰變為今日的謙遜,緣何有此轉變?更為微妙的是,趙岐與袁紹、曹操會晤時達成了如下的約定:“期會洛陽,奉迎車駕。”天子要重返洛陽?這裡面包含着什麼隐秘?而袁紹又怎會向獻帝表白“忠心”?
要知道的是,對于獻帝的皇統地位,關東“親人”們曾經有過分歧。這還要從初平元年(190)董卓弑殺弘農王那一曆史瞬間說起。董卓弑殺弘農王,極大擾亂了關東會盟者的“精神世界”,他們由此形成了“否獻”和“尊獻”兩派,下面就兩派的觀點和做法分述如下:
否獻派就其觀點而言,主旨在于尊崇少帝,否定獻帝的皇統地位。關東反董聯盟中的部分牧守——兖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伷、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和廣陵太守張超等在酸棗發布的盟辭中就提到“漢室不幸,皇綱失統,賊臣董卓乘釁縱害,禍加至尊,虐流百姓,大懼淪喪社稷,剪覆四海”(《三國志》卷七《臧洪傳》),說明在他們心目中仍舊把弘農王視為東漢的皇帝。對于獻帝,同為關東聯盟成員之一的冀州牧韓馥就指出:“帝非孝靈子。”(《三國志》卷八《公孫瓒傳》注引《九州春秋》)盟主袁紹也稱:“今西名有幼君,無血脈之屬,公卿以下皆媚事董卓,安可複信!”(《三國志》卷六《袁術傳》注引《吳書》)這就明确指出獻帝不具有繼統的條件,也就談不上具有皇統的地位了,并且董卓所控制的東漢王廷就可視為“僞朝廷”。就其做法而言,是要在否定獻帝皇統地位的基礎上,在漢室宗親中選擇年長有功德的劉虞來做新皇帝,并對此做出了包括曆史和谶語符命在内的充分論證。
尊獻派尊獻派是針對否獻派的觀點和做法,持有不同意見的對立派,這派人物大緻包括劉虞、袁術、曹操等人在内。就其觀點而言,曹操在答複袁紹等人要擁立劉虞為帝的回信中就這樣寫道:“董卓之罪,暴于四海,吾等合大衆,興義兵而遠近莫不響應,此以義動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未有昌邑亡國之釁。”(《三國志》卷一《武帝紀》注引《魏書》)要被尊獻派擁立為帝的劉虞更是激憤,他說:“今天下崩亂,主上蒙塵。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國恥。諸君各據州郡,宜共勠力,盡心王室,而反造逆謀,以相垢誤邪!”(《後漢書》卷七三《劉虞傳》)可見,在對待獻帝皇統地位問題上,尊獻派使用了兩分法:将董卓與獻帝相分立,既承認董卓的暴行,又承認獻帝的皇統地位,全然不去考慮獻帝是由董卓所立這一事實,而隻強調獻帝受制于董卓的狀态。就其做法而言,是以消滅董卓為最終目的,這就有了曹操以弱旅獨戰汴水,與否獻派的“置酒高會,不圖進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兩派之所以會出現上述觀點和做法上的分歧,前面已談到了韓馥在擁立上的用心,這裡還需從兩派人物對于道德原則和現實政治的認識各有側重來看。
從兩派觀點上看,尊獻派突出了一個“義”字。所謂“義”,一般認為是泛指道德原則或規範,而在兩漢經學家那裡,“義”具有道德自律的蘊義,并且提出了“義主我”的命題,引申開去,就是“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雖能正人,弗予為義。……義者,謂宜在我者。宜在我者,而後可以稱義”(董仲舒《春秋繁露·仁義法》)。進而“義”又可發展成為人的本性,“五性者何?仁、義、禮、智、信也”(《白虎通義》),從“義者,宜也,斷決得中也”的解釋看,“義”成為人的本性,正是因為它作為道德原則能夠為人們指示出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而經學家所設定的道德原則即是服務于君父統治的三綱五常,它對于維系國家政治穩定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視。範晔曾有過這樣的評論:“自光武中年以後,幹戈稍戢,專事經學,自是其風世笃焉。……然所談者仁義,所傳者聖法也。故人識君臣父子之綱,家知違邪歸正之路。……迹衰敝之所由緻,而能多曆年所者,斯豈非學之效乎?”(《後漢書》卷七九下《儒林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