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獻帝皇統地位的再認識(1)

關燈
長安政治再行畸變,剛剛浮出水面的士人政府旋即颠覆,涼州武人重返朝堂。而對于怎樣上朝理政,如何匡正時弊,從這班武人的表現來看,那還是他們的思想盲區。自董卓之後,他們的政治作為幾無可圈點之處,到了建安時,人們在評價涼州武人的時候,就認為:“西方諸将,皆豎夫屈起,無雄天下之意,苟安樂目前而已。”(《三國志》卷二一《衛觊傳》注引《魏書》)

    即便如此,自占長安伊始,武人們還是刻意地溫習了一下董卓的故技。

    先是張濟率部回屯弘農(今河南省靈寶市北),仍舊陳兵陝一線,作為衛護長安的外部屏障。

    後來又派出了高規格的使團,前往東方進行“安撫”。《後漢書》卷九《獻帝紀》“初平三年八月”條載:太傅馬日和太仆趙岐“持節慰撫天下”,這裡所言的“慰撫天下”,據《後漢書》卷六四《趙岐傳》“及李傕專政,使太傅馬日撫慰天下,以岐為副。日行至洛陽,表别遣岐宣揚國命”,可知馬日一行在洛陽分作兩枝:

    一支由太傅馬日為首,行程大緻在徐州和揚州境内,即山東諸州郡的南部;

    一支由太仆趙岐為首,即《三國志》卷六《袁紹傳》注引《英雄記》所說的“岐别詣河北”。從《後漢書》卷六四《趙岐傳》關于趙岐此行的記載中,可以看到趙岐的行程大緻在冀、兖兩州,即山東諸州郡的北部。可見,所謂的“慰撫天下”實質上就是對山東諸州郡的安撫,因而史書中對于馬、趙此行,還有“和解關東”(《三國志》卷六《袁紹傳》注引《英雄記》)和“安集關東”(《三國志》卷一三《華歆傳》)的說法。而此次出使,卻有着不同從前的新意。

    前已講述了胡母班使團的“解釋義兵”的遭遇。而《三國志》卷六《袁術傳》中稱:“李傕入長安,欲結術為援,以術為左将軍,封陽翟侯,假節,遣太傅馬日循行拜授。”可見,馬日“撫慰天下”有着特殊的任務,要完成涼州武人與袁術的結盟。如果《袁術傳》記載無誤的話,疑問就會随之而來。涼州武人為什麼要同袁術結盟?

    董卓誅殺袁氏宗族五十餘口,如此血仇,袁術怎能與涼州武人和解?況且結盟袁術,就意味着對昔日關東聯盟盟主袁紹的排斥。袁紹與袁術兄弟之間不和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袁術本來就很輕視自己家族的這位庶出的堂兄,認為自己才是袁氏的正宗,為了牽制袁紹,他不惜同公孫瓒聯合,這下可惹火了袁紹,兩兄弟幹脆就兵戎相見,結果袁術被擊敗。如果李傕知道了這一信息而對袁術進行拉攏的話,李傕顯然是有些謀略了。可是,曆史文獻中能夠複原出的李傕,卻是一個疑神疑鬼、沒有頭腦的家夥。那麼,誰是此次出使的幕後謀主呢?是那位曾經幫助武人獲得思想解脫的賈诩?不會。武人攻占長安後,賈诩就處于半隐退的狀态,不再貢獻自己的才智了。那會是誰呢?還是先來看看那時長安朝堂是個怎樣的格局吧。

    在武人血洗長安之後,還能站在朝班前列的有馬日、皇甫嵩、趙謙、淳于嘉、楊彪、周忠等。馬日、皇甫嵩、趙謙、楊彪都是西部人,還有那位同馬日一同出使的趙岐也是京兆長陵(今陝西省鹹陽市東)人,這足以讓有着戀鄉情結的武人感到“親切”了。而楊彪與袁術為姻親,結盟袁術,是楊彪之計?

    然而幸存下來的名公大臣們,在沾滿同僚鮮血的朝堂上,誰又會真心和武人合作?隻要有機會,他們還要以暴抗暴的。後來就有侍中馬宇、谏議大夫種劭和左中郎将劉範等密謀借助非董卓系統的韓遂、馬騰的力量,裡應外合來對李傕等實施打擊;侍中楊琦,黃門侍郎丁沖、鐘繇,尚書左丞魯充,尚書郎韓斌策反李傕部下楊奉和楊帛等,要謀殺李傕。楊奉本系白波軍的首領。楊琦等人想必就是看中了這一點,才同楊奉進行接觸。楊奉與李傕反目後,又引入了韓暹等人的白波軍,來壯大自身實力,以便同李傕抗衡。武人内讧也就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