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在何方:自強的出路是武裝(2)
關燈
小
中
大
而靈帝一朝發生的三件事,則代表了臣權自強的新動向:
第一件事發生在靈帝建甯元年(168)。這一年靈帝剛剛登上皇位,外戚大将軍窦武、太傅陳蕃謀議清除宦官。在此次事件中有兩點需有所明了:
第一點是窦、陳合作的基礎。扶風窦氏是東漢著名的權貴之家,與皇室親密無間,不是皇家的公主下嫁到窦府為媳,就是窦家的女兒入宮做了皇後。東漢外戚專權的“禍首”就是窦武的長輩窦憲。而窦武的女兒又是桓帝的皇後,靈帝自外藩繼統,窦皇後成了窦太後,窦武做了大将軍,俨然又會走上太後臨朝、外戚專政的老路子。陳蕃這樣的一代名公怎麼會與外戚合作?
但窦、陳二人确有合作的基礎。拿窦武來說,他是一個有着雙重身份的人。一重身份是外戚,這毋庸置疑。另一重身份是士人,他在經學上有造詣,有過傳道解惑的經曆,并且還是著名的黨人領袖,與陳蕃齊名,位列“三君”之首。在第一次黨锢之禍發生後,窦武以其特殊的身份,挺身而出,官可以不當,侯爺也可以不做,為的就是保全黨人的性命。這樣的外戚,能不被士大夫接受,視為知己嗎?恐怕接受還是比較中性的字眼,窦武理應受到士大夫的愛戴才是。
再就陳蕃而言,陳蕃有恩于窦家。桓帝立後的時候,中意者是田貴人,而陳蕃表示反對,在他的一再堅持下,才最終選定了窦武的女兒。
第二點,控制機要中樞與軍隊。窦、陳決議清除宦官,随即進行了一次人事安排,史書中記載:“(窦)武于是引同志尹勳為尚書令,劉瑜為侍中,馮述為屯騎校尉。”(《後漢書》卷六九《窦憲傳》)
尹勳,黨人名士,名列“八顧”,因在扶立桓帝親政中建功封侯,不罹第一次黨锢之難;劉瑜,漢室宗親,經學之士,娴于圖谶之術,曉天文曆算,對于宦官專權明确表示過不滿;馮述,事迹不詳。尚書令,是尚書台的長官,尚書台在東漢政治中的地位與作用,前已言明,尹勳為尚書令,無非就是要通過控制尚書台,在政令的制定上為窦武、陳蕃打擊宦官提供方便;侍中,比起尚書,與天子更近一層,從制度規定上講,他大概可以和天子朝夕相處,後來因為發生過侍中的襲君事件,侍中似乎是被剝奪了侍從天子左右的特權,要在省外聽命了。但是,這還要因人而異,像外戚、皇室成員,挂侍中銜,還是可以随時出入禁中,窦武子窦機、窦武侄窦靖早于劉瑜做了侍中,三位窦武、陳蕃的貼心人,以職務之便,時時向天子和太後陳說清除宦官的必要性,應該是情理中的事情;屯騎校尉,是北軍将領之一。北軍是東漢的中央軍,由五營組成,分屬屯騎校尉、越騎校尉、步兵校尉、長水校尉、射聲校尉,承擔京師衛戍。窦武曾經擔任過越騎校尉,對京師武備應有相當的了解。在馮述出任屯騎校尉之前,窦武的侄子窦紹就任步兵校尉,則北軍五營中至少有兩營要聽命于窦武,由此看來,窦、陳謀議中可能已經有了必要時動用武裝來解決問題的方案。
窦、陳合作基礎牢固,安排不能說不缜密,最終卻沒有戰勝宦官,究其原因:
一是在行動中過于拘泥,事事要向太後請示彙報,拘捕宦官後還要經過一套司法程序,讓他們認罪伏法,還是想走理性行政的老路。此點連陳蕃也有所認識,他就曾經向窦武說,要誅滅宦官,不必遵循常規。況且,太後并不贊成把鬥争的矛頭指向整個宦官群體,做到“誅其有罪”,适可而止。從而使得宦官在處境危急之際,得以率先發難。
二是北軍失控。窦武在得知宦官發難之後,馬上來到窦紹的步兵營,進而尋求整個北軍的支持,轉而對宦官展開反攻。當時,宦官糾集起來的武裝主要來自宮内的衛士。而窦武對宮内衛士的掌控,雖然此前也有所顧及,譬如窦靖監羽林左騎,但恐怕還是準備不足。宮内虎贲、羽林仍舊掌握在宦官曹節手中。并且,宦官在突發事件中所表現出的操控能力,卻為窦武所不及。宦官谙熟皇權的使用,既已起事,首先便是拉天子入夥,進而質押尚書,發布诏書,令周靖、張奂接管北軍。北軍作為窦武扭轉局勢的最後希望,卻因為素來就對宦官有畏懼之心而最終倒戈,窦武被殺。陳蕃雖然也把自己的屬吏和學生武裝起來,但區區八十餘人,怎能成事?陳蕃受辱而亡。
第一件事發生在靈帝建甯元年(168)。這一年靈帝剛剛登上皇位,外戚大将軍窦武、太傅陳蕃謀議清除宦官。在此次事件中有兩點需有所明了:
第一點是窦、陳合作的基礎。扶風窦氏是東漢著名的權貴之家,與皇室親密無間,不是皇家的公主下嫁到窦府為媳,就是窦家的女兒入宮做了皇後。東漢外戚專權的“禍首”就是窦武的長輩窦憲。而窦武的女兒又是桓帝的皇後,靈帝自外藩繼統,窦皇後成了窦太後,窦武做了大将軍,俨然又會走上太後臨朝、外戚專政的老路子。陳蕃這樣的一代名公怎麼會與外戚合作?
但窦、陳二人确有合作的基礎。拿窦武來說,他是一個有着雙重身份的人。一重身份是外戚,這毋庸置疑。另一重身份是士人,他在經學上有造詣,有過傳道解惑的經曆,并且還是著名的黨人領袖,與陳蕃齊名,位列“三君”之首。在第一次黨锢之禍發生後,窦武以其特殊的身份,挺身而出,官可以不當,侯爺也可以不做,為的就是保全黨人的性命。這樣的外戚,能不被士大夫接受,視為知己嗎?恐怕接受還是比較中性的字眼,窦武理應受到士大夫的愛戴才是。
再就陳蕃而言,陳蕃有恩于窦家。桓帝立後的時候,中意者是田貴人,而陳蕃表示反對,在他的一再堅持下,才最終選定了窦武的女兒。
第二點,控制機要中樞與軍隊。窦、陳決議清除宦官,随即進行了一次人事安排,史書中記載:“(窦)武于是引同志尹勳為尚書令,劉瑜為侍中,馮述為屯騎校尉。”(《後漢書》卷六九《窦憲傳》)
尹勳,黨人名士,名列“八顧”,因在扶立桓帝親政中建功封侯,不罹第一次黨锢之難;劉瑜,漢室宗親,經學之士,娴于圖谶之術,曉天文曆算,對于宦官專權明确表示過不滿;馮述,事迹不詳。尚書令,是尚書台的長官,尚書台在東漢政治中的地位與作用,前已言明,尹勳為尚書令,無非就是要通過控制尚書台,在政令的制定上為窦武、陳蕃打擊宦官提供方便;侍中,比起尚書,與天子更近一層,從制度規定上講,他大概可以和天子朝夕相處,後來因為發生過侍中的襲君事件,侍中似乎是被剝奪了侍從天子左右的特權,要在省外聽命了。但是,這還要因人而異,像外戚、皇室成員,挂侍中銜,還是可以随時出入禁中,窦武子窦機、窦武侄窦靖早于劉瑜做了侍中,三位窦武、陳蕃的貼心人,以職務之便,時時向天子和太後陳說清除宦官的必要性,應該是情理中的事情;屯騎校尉,是北軍将領之一。北軍是東漢的中央軍,由五營組成,分屬屯騎校尉、越騎校尉、步兵校尉、長水校尉、射聲校尉,承擔京師衛戍。窦武曾經擔任過越騎校尉,對京師武備應有相當的了解。在馮述出任屯騎校尉之前,窦武的侄子窦紹就任步兵校尉,則北軍五營中至少有兩營要聽命于窦武,由此看來,窦、陳謀議中可能已經有了必要時動用武裝來解決問題的方案。
窦、陳合作基礎牢固,安排不能說不缜密,最終卻沒有戰勝宦官,究其原因:
一是在行動中過于拘泥,事事要向太後請示彙報,拘捕宦官後還要經過一套司法程序,讓他們認罪伏法,還是想走理性行政的老路。此點連陳蕃也有所認識,他就曾經向窦武說,要誅滅宦官,不必遵循常規。況且,太後并不贊成把鬥争的矛頭指向整個宦官群體,做到“誅其有罪”,适可而止。從而使得宦官在處境危急之際,得以率先發難。
二是北軍失控。窦武在得知宦官發難之後,馬上來到窦紹的步兵營,進而尋求整個北軍的支持,轉而對宦官展開反攻。當時,宦官糾集起來的武裝主要來自宮内的衛士。而窦武對宮内衛士的掌控,雖然此前也有所顧及,譬如窦靖監羽林左騎,但恐怕還是準備不足。宮内虎贲、羽林仍舊掌握在宦官曹節手中。并且,宦官在突發事件中所表現出的操控能力,卻為窦武所不及。宦官谙熟皇權的使用,既已起事,首先便是拉天子入夥,進而質押尚書,發布诏書,令周靖、張奂接管北軍。北軍作為窦武扭轉局勢的最後希望,卻因為素來就對宦官有畏懼之心而最終倒戈,窦武被殺。陳蕃雖然也把自己的屬吏和學生武裝起來,但區區八十餘人,怎能成事?陳蕃受辱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