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入府:是裝點還是另有企圖(3)

關燈
那麼,何進願意有所作為嗎?大将軍的苦惱:殺不殺宦官也就在何進和宦官之間保持的一團和氣之中,偏偏就殺出一個小黃門蹇碩,明确表示出對董後的維護,并且還得意地宣稱:大将軍兄弟和天下黨人之所以不敢輕舉妄動,就因為我蹇碩手中握有兵權。

    但是,蹇碩的這種想法未免有些單純。袁紹已經把他給看透了,而且把他作為大将軍能夠接受自己建議的突破口。袁紹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蹇碩的兵權化解掉。就此,他向何進做了一番分析,大意是講:何進兄弟都握有兵權,他們的部下都是當今英雄名士,對他們忠心耿耿,這與先前窦武、陳蕃向宦官發難,但用人不當是有區别的。隻要誅除宦官,何進就可建立功勳,流芳百世。

    但真正促使何進萌發誅除宦官之念的尚不在此。進而,袁紹通過何進門客張津,向何進轉達了另外一重意思:黃門常侍權重日久,又與董後相勾結。言下之意就是宦官的存在已經威脅到何家的利益,一旦董後掌權,皇子協登基,宮中何後母子必受傷害無疑,何進的地位随之會發生動搖,富貴也就會随之而去,這既不是何後希望出現的局面,也不是何進願意接受的結果。何進必須有所行動,才能從這種困境中解脫出來。誅除宦官是他必然的選擇。

    并且,蹇碩已經在宮内作了殺何進,立皇子協為帝的準備。好在蹇碩身邊也有何進的人,在何進進宮的時候,“迎而目之”,暗示何進此處已是危機四伏,何進大驚,慌忙抄近路逃脫,随即調動武裝,加強戒備。隻要是蹇碩在,何進說什麼也不再冒險進宮了,對外就宣稱自己染疾在身。

    而恰恰就在此時,宮中發生了動蕩,動蕩的結局則有利于何家。衆宦官決意維護與大将軍和何後的和諧與默契,作為表示,他們抛棄了蹇碩。而抛棄蹇碩的方式又是那樣的簡單,黃門令一人就将手握兵權的蹇碩收斬了。宮外的董重孤掌難鳴,其實力并沒有董後想像的那麼強大,何進隻派出府中的家兵将骠騎将軍府一圍,董重自知大勢已去,未做絲毫抵抗,便自殺身亡。剩下宮中的孤兒寡母,又何足為慮?一紙奏章就使得憂心忡忡的董後命赴黃泉。

    在靈帝駕崩後的第三天,即四月戊午(公曆5月15日),皇子辯登上了皇位,是為少帝,何後成為太後。一切似乎又恢複了原樣。朝堂上有了新君,政治的運行看樣子可以接續下去了。但是宦官對外戚的妥協并不意味着國家政治會自行跳出桓靈弊政的陰影。是非颠倒,道德淪喪仍舊擺在人們面前,是重走桓靈舊途?還是有所改觀?不走桓靈舊途就必須斬斷宦官伸向朝堂之手,重新将政治運作的職能交還士人,其可能出現的局面是:宦官成為刀俎之肉。此局面一旦形成,也許會削減政治運行的惰性,為士人理念的恢複創造條件,從而将國家引入治平之世。畢竟,東漢王朝過早地進入衰世,内部耗損實在太嚴重了,舍棄此途已别無選擇。而繼續與宦官維持暧昧的合作,那将是一條死路。況且,袁紹等人的目的也不是為了除掉一個蹇碩。

    何進雖然已經擺脫了一重苦惱,但随之而來的苦惱使他又陷入到猶疑當中。宦官已經和他重續友情,士人也圍聚在他的周圍,可是他并沒有感覺到這兩個群體所能提供給他的寬慰,士人與宦官的仇怨不會因為蹇碩的死而得到化解,何進的快樂自然也無法消融他們之間的冰障。苦惱的延續,使得何進在猶疑當中失去了方向。接受宦官的友誼,可以安享富貴,但士人憤怒的矛頭将指向他,作為當朝的大将軍,漢帝國的實際施政者,失去了士人的扶助,作為屠家子的他又怎能管理好這個國家?如果固化與士人的結盟,以士人的理想為自身理想,勢必要與宦官為敵,危及家族的利益,這對于何進來說,又是極不願意出現的一種局面。

    而作為非士人的外戚,何進在士人眼中也許永遠隻是一個屠家子,這在何進為女求婚之事上就表現得十分明顯。何進求婚于長史王謙。王謙,山陽高平(今山東省濟甯市)人。祖王龔,順帝朝太尉。父王暢,是黨人的領袖人物之一,名列“八俊”,後在靈帝登基伊始,做過司空。王謙的事迹,我們知道得很有限。但是王謙的子孫們,卻是很偉大。王謙的兒子是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王粲的孫子王弼(王粲的兩個兒子在後文要談到的建安二十四年魏諷案中受到株連,被殺。曹丕将王粲族兄王凱的兒子王業過繼到王粲名下,王弼是王業子),是中國思想史上一位裡程碑式的人物,他天才般的貢獻,創造出了一個充滿思辨的玄學世界。按常理講,王謙為何進屬吏,與大将軍結姻自然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但作為名公的後代,王謙對此卻嗤之以鼻,堅決回絕了這門婚事。何進的尴尬可想而知。要被士人真心接納怎麼會那麼難?讓何進去守護士人理想,似乎是一種無價值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