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叛将魏延
關燈
小
中
大
對魏延招降,魏延“大罵”。
可見其忠。
漢中平定後,魏延升任漢中太守,在《三國志》裡有一段精彩無比的文章談論此事。
我一直奇怪,為何如此漂亮的傳奇沒有被老羅收錄,想來是因為魏延是叛将,不能美化他。
但無論如何,都很動人:“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将以鎮漢川,衆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
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将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
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雲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将十萬之衆至,請為大王吞之。
’先主稱善,衆鹹壯其言。
” 要知道,漢中的重要性不亞于荊州。
而劉備不托馬超黃忠趙雲,獨托魏延,可見對他将才的信任。
而魏延之言(對不起我想再重複一遍,太帥了)“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将十萬之衆至,請為大王吞之”實在氣吞山河。
而事實上,在他鎮守下,漢中固若金湯,确實如此。
要注意,他承受的壓力比關羽荊州大——關羽在荊州擁有絕對獨轄權,而且兵力強大。
而魏延在漢中是被控制使用的,可是在曹操那麼大的壓力下依然可以堅守。
不能說其将才超越關羽,但顯然沒有決定性差距。
三國的猛将陸續謝幕後,魏延和趙雲成為諸葛亮僅有的可依靠的人。
在平雲南之役,魏延起到了以老帶新的作用,把一些年輕将領拉到前台,而他依然是定海神針。
值得注意的是,在與藤甲兵會戰中,他第一次擔任了丢人的角色,連丢十五個營寨,如鼠賊一般逃跑。
魏延“面有怨色”。
換了我也是。
舉世名将,當時天下屈指可數的猛将,居然要這麼丢人的逃竄。
當然不爽了。
我開始認為諸葛亮對魏延的這種使用,幾乎算得上折辱,此類活要王平高翔做豈非更适合?但後來一直到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時,卻有了一個新看法: 諸葛亮策劃了一個很漂亮的戰役。
要求幾個将領先與張合作戰,牽制其兵,另幾員将領做埋伏合擊。
而司馬老兒大軍擁來時,這些将領必須以少打多,強行與其周旋,而姜維率軍偷襲司馬老兒大營,迫使其退兵,所有人馬可以随之掩殺。
在選擇那個負責獨戰張合和司馬的人時,諸葛亮說:“非智勇之将不能當此任。
”還“目視魏延”。
但此刻“延低首不語。
” 後來此次戰鬥打得很成功。
我從中得出以下結論:諸葛亮對魏延的最初希望是可以通過磨練和提攜(包括讓他守街亭附近,在北伐時任命他為前督部等)為自己培養一個接班人。
可能最初的想法,自己百年之後可以由魏延接任大将軍。
但是,在曆次實踐中,他都發現了魏延的一些緻命弱點,這使他開始傾向于姜維。
對魏延表現出的某些問題他開始予以注意。
諸葛亮對于任何有小問題的人都不放過,例如李嚴、廖立,可是對于魏延卻無比寬容。
六出祁山時,有如此事:“權笑曰:‘此人(指魏延)勇有餘。
而心不正。
若一朝無孔明,彼必為禍。
孔明豈未知耶?’……孔明歎曰:‘真聰明之主也!吾非不知此人。
為惜其勇,故用之耳。
’” 演義中這麼說,幾乎是蓋棺定論了。
《三國志》裡對魏延的功績如是說: “五年,請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剌史。
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将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與延戰于陽溪,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将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延每随亮出,辄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于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
延常謂亮為怯,歎恨己才用之不盡。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忿,有如水火。
” 還有,忘了說。
王雙是魏延斬的。
射殺張合則是魏延又一次成功的引誘。
其實,即使魏延和張合強行單挑,應該也有勝算。
不知道老羅為何如是寫。
六次北伐與曆次一樣,魏延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又一次扮演了丢人角色,引誘司馬老兒入上方谷,可是一燒之下未曾成功。
然後就輪到了那件事,孔明死了。
演義裡,魏延是先要求由自己統兵繼續與司馬老兒交戰,在楊儀和姜維、蔣琬商定退兵後悍然起兵追擊,然後被諸葛亮安排好的馬岱殺了。
一切都理所當然,一個有勇無謀的叛将被神機妙算的孔明殺了,着實呱呱叫,大快人心。
可見其忠。
漢中平定後,魏延升任漢中太守,在《三國志》裡有一段精彩無比的文章談論此事。
我一直奇怪,為何如此漂亮的傳奇沒有被老羅收錄,想來是因為魏延是叛将,不能美化他。
但無論如何,都很動人:“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将以鎮漢川,衆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
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将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
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雲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将十萬之衆至,請為大王吞之。
’先主稱善,衆鹹壯其言。
” 要知道,漢中的重要性不亞于荊州。
而劉備不托馬超黃忠趙雲,獨托魏延,可見對他将才的信任。
而魏延之言(對不起我想再重複一遍,太帥了)“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将十萬之衆至,請為大王吞之”實在氣吞山河。
而事實上,在他鎮守下,漢中固若金湯,确實如此。
要注意,他承受的壓力比關羽荊州大——關羽在荊州擁有絕對獨轄權,而且兵力強大。
而魏延在漢中是被控制使用的,可是在曹操那麼大的壓力下依然可以堅守。
不能說其将才超越關羽,但顯然沒有決定性差距。
三國的猛将陸續謝幕後,魏延和趙雲成為諸葛亮僅有的可依靠的人。
在平雲南之役,魏延起到了以老帶新的作用,把一些年輕将領拉到前台,而他依然是定海神針。
值得注意的是,在與藤甲兵會戰中,他第一次擔任了丢人的角色,連丢十五個營寨,如鼠賊一般逃跑。
魏延“面有怨色”。
換了我也是。
舉世名将,當時天下屈指可數的猛将,居然要這麼丢人的逃竄。
當然不爽了。
我開始認為諸葛亮對魏延的這種使用,幾乎算得上折辱,此類活要王平高翔做豈非更适合?但後來一直到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時,卻有了一個新看法: 諸葛亮策劃了一個很漂亮的戰役。
要求幾個将領先與張合作戰,牽制其兵,另幾員将領做埋伏合擊。
而司馬老兒大軍擁來時,這些将領必須以少打多,強行與其周旋,而姜維率軍偷襲司馬老兒大營,迫使其退兵,所有人馬可以随之掩殺。
在選擇那個負責獨戰張合和司馬的人時,諸葛亮說:“非智勇之将不能當此任。
”還“目視魏延”。
但此刻“延低首不語。
” 後來此次戰鬥打得很成功。
我從中得出以下結論:諸葛亮對魏延的最初希望是可以通過磨練和提攜(包括讓他守街亭附近,在北伐時任命他為前督部等)為自己培養一個接班人。
可能最初的想法,自己百年之後可以由魏延接任大将軍。
但是,在曆次實踐中,他都發現了魏延的一些緻命弱點,這使他開始傾向于姜維。
對魏延表現出的某些問題他開始予以注意。
諸葛亮對于任何有小問題的人都不放過,例如李嚴、廖立,可是對于魏延卻無比寬容。
六出祁山時,有如此事:“權笑曰:‘此人(指魏延)勇有餘。
而心不正。
若一朝無孔明,彼必為禍。
孔明豈未知耶?’……孔明歎曰:‘真聰明之主也!吾非不知此人。
為惜其勇,故用之耳。
’” 演義中這麼說,幾乎是蓋棺定論了。
《三國志》裡對魏延的功績如是說: “五年,請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剌史。
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将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與延戰于陽溪,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将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延每随亮出,辄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于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
延常謂亮為怯,歎恨己才用之不盡。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忿,有如水火。
” 還有,忘了說。
王雙是魏延斬的。
射殺張合則是魏延又一次成功的引誘。
其實,即使魏延和張合強行單挑,應該也有勝算。
不知道老羅為何如是寫。
六次北伐與曆次一樣,魏延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又一次扮演了丢人角色,引誘司馬老兒入上方谷,可是一燒之下未曾成功。
然後就輪到了那件事,孔明死了。
演義裡,魏延是先要求由自己統兵繼續與司馬老兒交戰,在楊儀和姜維、蔣琬商定退兵後悍然起兵追擊,然後被諸葛亮安排好的馬岱殺了。
一切都理所當然,一個有勇無謀的叛将被神機妙算的孔明殺了,着實呱呱叫,大快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