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叛将魏延
關燈
小
中
大
我最初也有此快感。
可是看了《三國志》後,越看心裡越不是滋味:“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祎、護軍姜維等作身殁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
亮适卒,秘不發喪,儀令祎往揣延意指。
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
府親官屬便可将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雲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将乎!’因與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将。
祎給延曰:‘當為郡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
’祎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
延遣人觇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
延大怒,(才)[攙]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
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
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
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
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禦延。
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衆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
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緻首于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複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
初,蔣琬率宿衛諸營赴難北行,行數十裡,延死問至,乃旋。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平日諸将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
本指如此。
不便背叛。
” 有一些曲筆,但想來大家都看得明白。
諸葛亮是把魏延作為重要的斷後者,但考慮到一旦他不肯,那麼大軍自己進行。
而魏延與楊儀在此時彼此攻擊,誰對誰錯不知道。
魏延是不肯給楊儀為下,要求自己獨立率軍北伐,而楊儀則是夥同了更多人反魏延。
而在彼此上書中,後主身邊的人都“保儀疑延”,這可能和平時魏延“剛而自矜”有關。
但我實在找不出魏延要謀反的意思,他的意思最多是不想讓諸葛亮的心血白費啊! 而楊儀則率軍追殺,殺了魏延。
何必殺呢?為何不把他擒拿後拉回成都對質呢?還踩着魏延的頭說:“庸奴,複能做惡否?”還滅門。
這是什麼行徑?禽獸之行啊。
《三國演義》和《三國志》裡都有個注腳:“楊儀自以為年宦先于蔣琬,而位出琬下;且自恃功高,未有重賞,口出怨言,曰:‘昔日丞相初亡,吾若将全師投魏,甯當寂寞如此耶!’後主大怒,命将楊儀下獄勘問,欲斬之。
蔣琬奏曰:‘儀雖有罪,但日前随丞相多立功勞,未可斬也,當廢為庶人。
’後主從之,遂貶楊儀赴漢嘉郡為民。
儀羞慚自刎而死。
” 你看楊儀是個什麼東西?如此豬狗不如的東西,我根本不相信他會是什麼好人。
《三國志》在魏延傳末尾說:“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平日諸将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
本指如此。
不便背叛。
” 連陳壽都委婉的說:魏延是冤枉的。
可是老羅還是義無返顧地把魏延寫成了叛賊。
魏延死了。
蜀漢最後的五虎時代猛将消失。
姜維登上了前台,成為了蜀漢的一号人物。
29年後蜀漢滅亡。
屢敗于魏延之手的郭淮後來數次遏止了姜維的北伐作戰。
而魏延在史書中與楊儀放在了一起。
天意吧。
兩次說不清道不明的背叛,一次救了黃忠,歸順了蜀漢,一次則很可能并不存在,卻使他死去,而且留下了千古罵名。
我想起楊儀踩在魏延頭上的那隻腳。
想起楊儀猙獰的嘴臉。
那又如何辦呢?那隻是個叛将。
曆史就是曆史。
本來,如果他不“背叛”,他必定可以和關張馬黃趙并列在一起的。
以前看過一篇小說,魏延的一句話:“我隻是不想讓丞相的心血付之東流。
” 誠如所言。
我很關心的是,姜維看着魏延死時,想到了什麼? 這個年輕的男人,34歲的将領,從此看見了自己在這個國家軍事上的近乎統治性的地位。
可是看到這個人,他會想到什麼? 什麼都無須說了。
叛将,老羅替陳壽做了蓋棺之論。
我隻是常想起漢中之時,五虎具在,劉備獨選魏延後,“一軍皆驚”的情景。
還想得起那句話,叛賊的話:“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将十萬之衆至,請為大王吞之。
”
可是看了《三國志》後,越看心裡越不是滋味:“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祎、護軍姜維等作身殁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
亮适卒,秘不發喪,儀令祎往揣延意指。
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
府親官屬便可将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雲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将乎!’因與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将。
祎給延曰:‘當為郡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
’祎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
延遣人觇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
延大怒,(才)[攙]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
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
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
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
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禦延。
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衆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
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緻首于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複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
初,蔣琬率宿衛諸營赴難北行,行數十裡,延死問至,乃旋。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平日諸将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
本指如此。
不便背叛。
” 有一些曲筆,但想來大家都看得明白。
諸葛亮是把魏延作為重要的斷後者,但考慮到一旦他不肯,那麼大軍自己進行。
而魏延與楊儀在此時彼此攻擊,誰對誰錯不知道。
魏延是不肯給楊儀為下,要求自己獨立率軍北伐,而楊儀則是夥同了更多人反魏延。
而在彼此上書中,後主身邊的人都“保儀疑延”,這可能和平時魏延“剛而自矜”有關。
但我實在找不出魏延要謀反的意思,他的意思最多是不想讓諸葛亮的心血白費啊! 而楊儀則率軍追殺,殺了魏延。
何必殺呢?為何不把他擒拿後拉回成都對質呢?還踩着魏延的頭說:“庸奴,複能做惡否?”還滅門。
這是什麼行徑?禽獸之行啊。
《三國演義》和《三國志》裡都有個注腳:“楊儀自以為年宦先于蔣琬,而位出琬下;且自恃功高,未有重賞,口出怨言,曰:‘昔日丞相初亡,吾若将全師投魏,甯當寂寞如此耶!’後主大怒,命将楊儀下獄勘問,欲斬之。
蔣琬奏曰:‘儀雖有罪,但日前随丞相多立功勞,未可斬也,當廢為庶人。
’後主從之,遂貶楊儀赴漢嘉郡為民。
儀羞慚自刎而死。
” 你看楊儀是個什麼東西?如此豬狗不如的東西,我根本不相信他會是什麼好人。
《三國志》在魏延傳末尾說:“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平日諸将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
本指如此。
不便背叛。
” 連陳壽都委婉的說:魏延是冤枉的。
可是老羅還是義無返顧地把魏延寫成了叛賊。
魏延死了。
蜀漢最後的五虎時代猛将消失。
姜維登上了前台,成為了蜀漢的一号人物。
29年後蜀漢滅亡。
屢敗于魏延之手的郭淮後來數次遏止了姜維的北伐作戰。
而魏延在史書中與楊儀放在了一起。
天意吧。
兩次說不清道不明的背叛,一次救了黃忠,歸順了蜀漢,一次則很可能并不存在,卻使他死去,而且留下了千古罵名。
我想起楊儀踩在魏延頭上的那隻腳。
想起楊儀猙獰的嘴臉。
那又如何辦呢?那隻是個叛将。
曆史就是曆史。
本來,如果他不“背叛”,他必定可以和關張馬黃趙并列在一起的。
以前看過一篇小說,魏延的一句話:“我隻是不想讓丞相的心血付之東流。
” 誠如所言。
我很關心的是,姜維看着魏延死時,想到了什麼? 這個年輕的男人,34歲的将領,從此看見了自己在這個國家軍事上的近乎統治性的地位。
可是看到這個人,他會想到什麼? 什麼都無須說了。
叛将,老羅替陳壽做了蓋棺之論。
我隻是常想起漢中之時,五虎具在,劉備獨選魏延後,“一軍皆驚”的情景。
還想得起那句話,叛賊的話:“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将十萬之衆至,請為大王吞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