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魔方

關燈
了",曹操對王修下令道。

    王修再次違背了曹操的命令,竟意外地說服管統向曹操投降。

    曹操一高興,不僅不問王修拒命之罪,反而升了他的官。

     又有一脂習先生,與孔融頗為友善。

    孔融當年屢次用書簡怠慢曹操時,脂先生就曾不時地加以規勸,孔融當然未予理會。

    孔融被誅之時,懾于曹操的暴怒,當時許昌沒人敢去擅捋虎須,聽任孔融暴屍街頭。

    脂習緩緩地走上去了,一邊痛哭,一邊還喃喃道:"文舉,你舍我而去,緻使我伶仃孤苦,雖忝活人世,又有誰可以談話交心呢?"這還了得!脂習立刻被曹操收付死牢。

    但轉念一想,覺得脂先生夠義氣,還是原諒了吧。

    脂習出獄後起初被曹操遷徙到郊外,後來路遇曹操,脂習當面向曹操謝罪。

    "元升先生",曹操叫着他的字号,"你是慷慨之士。

    "當面了解脂習近況之後,曹操重新在許昌替他安排住處,并"賜谷百斛"。

    脂習後來一直活到髦耋高齡。

     曹操南征張繡時,劉表部将文聘一直抵抗到最後一刻才向曹操投降。

    "先生來得何遲呀?"曹操半奚落半開玩笑地對文聘說。

    "我無力輔佐劉表成就大業,又無能保全一方疆土,衷心愧愧,所以來晚了。

    ""真是個大好的忠臣。

    "曹操感歎一句,旋即讓他統帶本部兵馬,依舊做自己的江夏太守去。

     《三國演義》中有一形貌如武大郎的奇才張松,即時強記之能,不僅為中華一絕,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似亦無功虧一篑之可能。

    羅貫中依據裴松之從一冊《益部耆舊雜記》中摘得的百來字,敷演出一個精彩的片斷,将張松"語傾三峽水,目視十行書"的奇才發揮緻盡,并借此貶低曹操以貌取人。

    如果我們相信羅貫中的話(詳《三國演義》第六十回),則曹、張之間,張松無禮在先,換了袁紹,早就推出去一刀斬掉了。

    何況,将以貌取人這頂帽子戴在曹操頭上,實在也不甚般配。

    當時有個丁儀(字正禮),曹操聽說其才,願意把女兒嫁給他。

    曹丕在邊上反對,說是"女人都希望丈夫有一定的容貌,正禮先生不幸為獨龍眼('目眇'),怕有些不妥。

    "曹操後來與丁儀接談,對他的才華大加贊歎,不禁後悔當初聽從曹丕的勸阻:"多好的人呐,即使雙眼俱瞎,都應該把女兒嫁給他,何況隻瞎了一隻眼,丕兒誤我。

    "曹操有所不知的是,這位丁儀與臨淄侯曹植非常友善,曹丕貌似為妹子說公道話,實際上乃是擔心阿弟勢力得到增強。

    後來曹丕坐上帝位不久,便借故把丁儀殺掉了。

     張松之事不妨再引伸兩句。

    說到記憶出衆,三國時代本也人才濟濟,孔融、祢衡均屬此類,楊修也自不弱,王粲觀人弈棋後的複盤能力,也為時人折服。

    張松"一目十行",史未明載,讀書而能"五行俱下",倒有所聽聞。

    (我聽說今天有人提倡速讀法,其法大緻為按書頁對角線斜讀而下。

    由于一頁書通常為26×26,乖乖,那更是'一目二十六行'了)。

    "曲有誤,周郎顧",這說的是周瑜的風采,但強記之功,仍令人佩服,何況,周瑜這份絕活還是在酒盡三杯之後抖露的。

    又女流中蔡文姬,強記之功亦足以傲世。

    她因"男女授受不親"之故而謝絕曹操提供的秘書,憑記憶整理出父親蔡邕的大部分著述。

     七、求賢天下 對曹操人品極為不屑的洪邁先生,自屬"我雖有酒,不祀曹魏"之列,但他也不得不承認,若論"知人善任",曹操"實後世之所難及"。

    在《容齋随筆·卷第十二》中,本着史家的良知,洪邁不避違心地對曹操作出這樣一番總結:"荀彧、荀攸、郭嘉皆腹心謀臣,共濟大事,無待贊說。

    其餘智效一官,權分一郡,無小無大,卓然皆稱其職。

    恐關中諸将為害,則屬司隸校尉鐘繇以西事,而馬騰、韓遂遣子入侍。

    當天下亂離,諸軍乏食,則以棗祗、任峻建立屯田,而軍國饒裕,遂芟群雄。

    欲複監官之利,則使衛觊鎮撫關中,而諸将服。

    ……張遼走孫權于合肥,郭淮拒蜀國于陽平,徐晃卻關羽于樊,皆以少制衆,分方面憂。

    操無敵于建安之時,非幸也。

    "知人善任,誠然乃曹操一大特長,但未必是最具曹操特色的特長。

    三國時代,天公抖擻,人才普降,但隻有曹操(其次孫權,再次劉備,諸葛亮則無功可錄)才能做到不拂天公美意,将各路人才盡數收羅,使各就各位,共襄大業。

    曹操手下,文人荟萃,謀士雲集,戰将缤紛,其他各懷異能的奇才異士(書法家中除鐘繇外還有梁鹄、崔瑗、張昶、張芝等,圍棋名手則有山子道,王九真、郭凱等一幹人),亦靡然向風,魚貫而入。

    曹操身邊的人,固然不乏仰慕曹公盛名人品而前來報效的,但曹操對四方人才的誠心禮遇,"深自結納",無疑更具代表性。

     軍師荀攸之投奔曹操,是因為收到曹操一封極為懇切的邀請函,内雲:"方今天下大亂,正是智士勞心之時,而先生籠袖觀望,歸隐道山,不覺得太久了嗎?"曹操喜獲荊州時,曾在給荀彧的信中這樣寫道:"我并不以得到荊州為大喜,所喜者是,我終于見到了仰慕已久的蒯越先生啊!"裴松之所引《文士傳》中有一個奇怪的故事,雖可疑,仍記之如左:名士阮瑀為了逃避曹操對他的重用,效伯夷、叔齊故事,披發入山。

    曹操不依不饒,竟在山腳下施出焚山求士的狠招,烈焰騰空,終于逼得阮瑀先生入朝,得以展其所長。

    曹操聽說太史慈的大名後,亦想羅緻帳下,遂派人送去禮物。

    太史慈打開一看,内中空無一字,僅是一味中藥,其名"當歸"。

     如果懲罰主要是一種原則的話(為此原則,曾救過曹操一命的愛将曹洪家人犯法,曹操仍不加原宥),獎勵則是一門藝術,曹操是其中的藝術大家。

    通常,曹操從不無謂嘉獎下屬,像某些"豪帥"那樣,賜部下金銀隻憑一時興緻。

    曹操獎勵部下隻遵循一個原則:論功行賞。

    曹操可貴之處在于,他不與部下搶風頭,争面子,對謀士愛将們立下的"殊勳",不僅了如指掌,且常及時予以肯定,獎金自當随之而來。

    事後的褒獎或追思也常因所述之事無一字虛假而顯得無比誠摯,對郭嘉連篇累牍的追思自不待言,荀攸故世後,曹操多次嗟歎道:"我與荀公達先生相處二十多年,他沒有任何可以指摘的地方。

    ""荀公達屬于那種相處愈久,敬意愈深的非凡之人。

    ""荀令君之進善,不進不休;荀軍師之去惡,不去不止。

    "曹操如因沒有聽從某人建議而導緻兵敗,回營後必不忘及時檢讨,在自責的同時肯定對方的高明。

    送大将出征時,曹操每每親自主持誓師大會,以壯行色;一旦将軍得勝而歸,如徐晃擊敗關羽,曹操不惜出城七裡,親自擺下盛大的慶功宴,并評論道:"我用兵三十餘年,并所聞古代善用兵者,還沒有見過如将軍般神勇的戰例。

    将軍之功,雖孫武子、司馬穰苴亦甘拜下風。

    "徐晃帶兵出征時曾經率領兵士先祭拜祖墳,以示敢死之心,這份豪情,自然緣于對曹操知遇之恩的報答。

     獎勵的藝術,在于揉入豐厚的人情。

    曹操有一次半夜起來巡視營房,發現某帳中隐隐亮着燭光,挑簾而入,卻見手下一文官辦公通宵達旦,終因倦意來襲,昏昏睡去。

    曹操當即感動得流下眼淚,脫下自己的棉袍為他披上,方始輕手輕腳地出去。

    曹操最出人意外的一次獎勵,在北擊烏丸之後。

    我們曾在郭嘉一章裡提到,那一仗曹操雖大獲全勝,但打得奇險。

    當時曹操手下衆謀士除郭嘉外,幾乎都曾表示反對。

    曹操班師回營,衆謀士正擔心受到曹操的嘲弄,沒曾想他們竟集體受到了獎賜。

    "此仗我雖獲勝,實賴天佑,不足自誇",曹操誠懇地總結道:"諸君此前對我的規勸,乃萬安之計,所以仍然應該獎勵。

    猶盼諸君日後仍暢所欲言。

    "曹操最驚世駭俗的舉動,莫過于他以丞相的身份分别于公元210、214、217年頒布的三道求賢令。

    這是三面有可能一舉颠覆中華傳統儒教信念的文化反旗,曹操不僅鄭重推出"唯才是舉"的主張,還大步流星地将這一主張貫徹到無條件的程度,遂使"唯才是舉"成為優先于其他所有原則之上的首選原則。

    唐突聖賢、藐視禮法的雄心魄力,則在曹操不憚其煩舉出的大量例子中,得到裸露性顯示。

    曹操明白告訴世人:無論你是否有過"汙辱之名"、"見笑之恥",或即使你有過如"貪将吳起"那種"殺妻取信"、"母死不歸"的大惡行徑,隻要你确有能力,仍會得到我的重用。

    自孔老夫子倡導"舉逸民"以來,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大範圍的"舉逸民"活動。

    曹操對負責薦舉官員的部下(所謂"有司")所提要求是:各舉所知,勿有所遺。

     陳寅恪先生對此頗有一番銳識,值得敬錄于此。

    在對儒家倫理及當時士大夫遴選範圍作出一番梳理後,陳先生寫道:"孟德三令……則是明白宣示士大夫自來所遵奉之金科玉律,已完全破産也。

    由此推之,則東漢士大夫儒家體用一緻及周孔道德之堡壘無從堅守,而其所以安身立命者,亦全失其根據矣。

    故孟德三令,非僅一時求才之旨意,實标明其政策之所在,而為一政治社會道德思想之大變革……(下揣曹操之隐秘)蓋孟德出身閹豎家庭,而閹宦之人,在儒家經典教義中不能取有政治上之地位。

    若不對此不兩立之教義,摧陷廓清之,則本身無以立足,更無從與士大夫階級之袁氏等相競争也"(詳陳寅恪《書世說新語文學類鐘會撰四本論始畢條後》一文)。

    以小可之不敏無學,焉敢對陳先生鐵論妄置一詞,雖然,我難免又會想,曹操本非閹宦輩之嫡親後人,閹宦弄權,不僅非自東漢始(秦時即有趙高篡柄),亦非自東漢亡,何以唯獨曹操會揣此"摧陷廓清"之念,而行此非常之事呢?陳壽的回答應該是富有啟發的:曹操乃"非常之人,超世之傑",我們隻有在結合時代特征的同時不忘記結合曹操的性格特征,才更有可能接近他的"隐秘"。

     曹操性格中的隐秘,連對曹操口誅不止的毛綸、毛宗崗父子也大感困惑,在他們評點《三國演義》的文字中,我們便經常讀到一些意外的贊揚文字,如"阿螨的是可兒"、"老瞞最會和事""語甚趣"之類。

    這雖然可歸結為羅貫中古典現實主義小說本身的魅力,卻也表明這個事實:曹操是難以被言語道斷的。

     八、全能冠軍 曹操之所以惹人不快,某種程度上也與此人過于強梁有關。

    他的能力不僅是多方面的,而且幾乎沒有弱項。

    中國曆史固然無法回避他的存在,甚至在不少貌似與曹操無關的專史中,他往往也能峥嵘出頭。

    粗粗想來,既然孔老夫子以一句"不有博弈者乎"的随機性評語而能為撰寫"中國圍棋史"題材的先生反複引用,曹操具備與當世圍棋高手對弈的才能,自然更有資格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

    曹操雖無書法傳世,但從他對書法家的厚愛,從他對挂在屋内、題在門上的書法作品經常用心臨摹、反複把玩上,我們也能大緻看出他的書法修養。

    另一個證據是:曹操謀士劉晔有一個奇怪的嗜好,從來不願當着衆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