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魔方
關燈
小
中
大
面提出自己的建議。
曹操便與他書簡相通,有時為探讨一個問題,兩人竟會一夜間傳遞書信數十封。
那是寫信還是打電話?根據"造作宮室,繕治器械,無不為之法則,皆盡其意"的叙述,曹操并非不能被好事者在"中國建築史"、"中國工具史"或"中國家具史"中略略帶過。
曹操對音樂當然也很在行,他所寫的詩作乃樂府詩,"及造新詩,被之管弦。
"曹操會不會在"中國服飾史"中也露上一腳呢?據說,曹操的葬服是他自己設計的,風格上既杜絕繁瑣,又力避俗氣;他還借鑒了某些古代皮裝的特點,以缣帛為衣料,設計了一種具有簡易随身特點的軍服,軍官與兵士的區别,隻在該種軍服的顔色上得到體現…… 曹操的武藝雖無法與當世高手匹敵,但也非泛泛之流。
他顯然擅長遊泳,不然少年時在水中擊殺蛟龍(應指那種俗稱"豬婆龍"的揚子鳄)一事,便無法索解。
約在十七八歲時,曹操曾獨闖中常侍張讓的宅院,被人發現後,他竟能舞動一枝畫戟,一邊呵呵笑着,一邊輕巧地越牆而出。
張讓家那麼多家丁,居然奈何不了他分毫。
曹操早年落難之時,有一次兵士謀反,放火燒他的營帳,曹操竟演出一幕"手劍殺數十人,餘皆披靡"的武林英雄傳出來。
少年時就喜歡"飛鷹走狗"的曹操,射獵場上自然也當仁不讓,曾有過一天之内親手射殺六十三隻野雞的事迹,弓法之娴熟,令人生畏。
曹操"禦軍三十餘年,手不釋卷,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
這看來是真的,因為無須旁證,曹操詩文上的非凡造詣,已經說明了這個事實。
何況曹操自己也曾誇口道:"長大而能勤學者,惟吾與袁伯業耳。
"(曹操另一次誇口是在敵人陣前,西涼兵士久仰曹操的大名,見曹操出陣,個個想擠上前來看個究竟,曹操哈哈大笑,對這些粗漢說:"你們想看看曹公長什麼樣嗎?和大家一樣,非長着四隻眼睛,兩隻嘴巴,隻不過比你們多一點智慧罷了。
") 曹操詩歌上的造詣,據我看來,可在中國前十人之列,至少鄭闆橋先生亦有此見解。
他論文章之大乘法與小乘法,在得"大乘法"的詩人中僅悭吝地羅列了四人,曹操因年代占先而得以位居其首(其餘三位分别是陶淵明、李白和杜甫)。
論氣韻沉雄,慨當以慷,曹操實有傲視千秋之才。
其實曹操的文章也很有特點,黃仁宇先生對曹操文章的"誠實",就曾予以肯定;世紀文豪魯迅先生還曾特别拈出"通脫"一味,激賞不已。
魯迅同樣看出曹操詩歌中的"通脫"來,對《董卓歌》中那句"鄭康成行酒,伏酒氣絕"的怪詩,意外之餘難免還要感歎幾句。
确實,隻有如曹操這種無拘無束,不依常理出牌的"非常之人",才可能寫出這樣的非常之詩。
(可否與毛澤東将"不須放屁"納入"念奴嬌·鳥兒問答"之中連類參見呢?) 論用兵打仗,那可是曹操的本門絕活,獨傳之秘。
與他的詩文一樣,值得專文(甚至專著)論列。
戰場上的曹操詭谲萬狀,不可方物,"智計殊絕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見諸葛亮《後出師表》),《三國演義》中已發揮得淋漓盡緻。
總體上看,戰場上的曹操,思維極為舒展開放,将兵行詭道之旨演繹得無比充分。
劫燒烏巢之糧,曹操用兵神速,硬是在袁紹援軍堪堪抵達前的一刹那,大功克成;破張繡,曹操故意安步當車,以日行三五裡的速度誘敵深入,再反戈一擊;襲擊烏丸,曹操甘冒奇險,先故設迷障,再精兵突進,在誰也沒有料到的時刻,誰也沒有料到的地點,突然一彪軍殺出。
戰呂布,曹操計謀百出,時而詐死誘呂布來襲,時而讓婦女充任疑兵,時而又布置間諜以為内應,終使呂布計窮智竭,在白門樓束手就擒。
它如逼公孫康斬二袁之頭,"抹書間韓遂",皆顯出其靈活應變、計出當場的智慧。
曹操對自己的沙場智慧顯然自視甚高,偶或戰敗,他也會對部下及時總結敗因,并慨然許諾:"諸卿觀之,自今以後不複敗矣。
"戰馬超之時,由于西涼兵兇悍無比,且擅長使長兵器,部下頗有難色。
曹操傲然答道:"用兵在我不在敵,我可以讓對方的長矛根本無用武之地。
"為了完成四海一統的千秋偉業,曹操不得不經常處于四面樹敵,八方開戰的境地,為此,在他的軍事實踐中,鎮撫與招安術的魔幻運用,又經常讓後人大開眼界…… "英雄割據今已矣,文彩風流今尚存"(杜甫《丹青引贈曹将軍霸》)。
這是雄傑豪邁之處,換言之,這是曹操不朽之處。
九、膝下與暮年 曹操性格上的繁複多變,在兒子身上也得到了體現。
在中國五千年曆史範圍内評選最優秀的父親,曹操大概也能榮幸入圍。
他的兒子們不僅能力過人,體現能力的範圍也各不相同,如果我們暫時忽略來自母親一方的遺傳因素,則從這些兒子的各擅勝場上,我們也可看出曹操本人基因構造的複雜。
曹丕作為帝王乏善可陳,一次大宴賓客,曹丕竟然還向臣下提了這樣一個可笑又可怕的問題:"若君王和父親都生着一種相同的頑疾,而你手上隻有一副救命藥,你是先救君王呢還是先救父親?"這和某些女子老喜歡刁難丈夫的那個弱智問題何其相似:"若我和你母親同時落水,你是先救母親還是先救我?"但他講過"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這樣的話,身為九五之尊而能有這份自知之明,實屬難得。
曹丕作為文學評論家,簡直有劈山之功,在他頗有散佚的《典論·論文》中,不僅說出"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的靓語,讓文人墨客感動至今,還曾以筚路藍縷之德,通過對當世文人的評點,作了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首次嘗試。
《與吳質書》中對建安七子的概括,亦頗得要領。
曹丕的文章雖無法與父親較量雄奇慷慨,但也能自成一家。
據我淺見,曹丕的觀察能力頗為了得,諸如"女無美惡,入宮見妒,士無賢愚,入朝見嫉",及"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節,鮮能以名節自立","文人相輕,自古而然"等提煉,皆切中肯綮,發人所未發。
有此數語,曹丕也足可在中國文學史内随意出入,占據一個不亞于他在中國帝王史上的顯赫位置。
有必要提一下"才高八鬥"的曹植嗎?他的辭賦裡,有着最華美的藻翰、最豐潤的意象,不僅時人鹹瞠乎其後,放眼千年,亦難逢敵手。
曹植還是憂郁的,自早年與兄長曹丕争奪太子權铩羽而歸之後,尤其因擅走司馬門一事遭到曹操蔑視之後,曹植的地位一落千丈,連妻子都被父親殺害。
"大難出詩人"、"文章憎命達",作為幸災樂禍的後人,我們反而從他的詩文中更能讀到一些幽怨之氣。
生命的晦氣轉化為藝術的亮色,這是藝術世界中屢試不爽的規律,曹植體現得尤其充分。
人們習慣于将曹植想象成一個文弱的詩人,牢騷滿腹,隻知整天與幾位脾性相投的朋友飲酒談天。
這其實是一個錯覺,文武全才,這是曹操培養兒子的基本方向,曹植雖不及曹丕那麼擅長擊劍、摔跤、射獵,但沙場上的志向也是不輸壯士的。
如果當年帶兵去合肥與孫權打仗乃是迫于父親命令的話,後來屢次三番地向曹丕、曹丕死後又向魏明帝曹睿寫出《求自試表》,則明顯表達出曹植體内亦有一股效命沙場的膽氣。
曹操有個一臉黃須的兒子曹彰,武藝驚人,也許竟可與許褚、典韋一流悍将比試一番。
他不僅擅長射箭騎馬,臂力過人,尤其還有一段"手格猛獸"的傳奇經曆。
如果相信史書記載的話,曹彰打虎和後世的武松完全是兩個境界:曹彰幾乎是以一種獅子搏兔的氣概,将老虎逗弄得俯首帖耳,沒一絲脾氣。
曹操對這位"黃須兒"自也歡喜非常,但仍不忘提醒他:"你不知道念書,隻知乘馬擊劍,此匹夫之能,算什麼本事。
"遂親自圈選了若幹經典,讓曹彰讀去。
曹彰肯定蠻不情願,私底下常對人抱怨道:"大丈夫當橫行四海,效法衛青、霍去病,帶十萬兵馳驅沙場,焉能在家裡作一介博士。
"曹彰果然撈到了機會,作為骁騎将軍帶兵鎮壓代郡烏丸的叛亂,曹彰大獲全勝。
曹彰臨行前,曹操曾這樣告誡他:"居家為父子,受事為君臣,一旦違我軍令,你可别指望我網開一面。
"曹操另有一個小兒子曹沖,他有可能是曹操兒子中最出色的一個,不僅最聰明(比"才高八鬥"的曹植還要聰明),還最仁慈。
曹沖天生夙慧,洞悉世情,極富同情心,曹操對他寵愛有加。
曹沖的死,也許是曹操平生遭到的無數次打擊中最慘痛的一次。
當時曹丕在一邊勸父親節哀,曹操脫口說道:"這是我的不幸,你的大幸。
"曹丕做皇帝後有一次仍心有餘悸地承認:"假使倉舒(曹沖字)在,這皇位輪不到我來坐。
"有件事頗能說明曹操的喪子之痛:曆來不相信天命的曹操,為擔心幼子墓中寂寞,竟然打起了"攀陰婚"的主意。
有個叫邴原的人也有一女早亡,曹操請求将這一對不幸的童男女合葬。
邴原拒絕了。
曹操的兒子雖個個了得,壽命卻都不長:除曹沖外,長子曹昂很早就死于戰場,曹丕不過活了四十歲,曹植四十一歲,曹彰死得更早些。
曹彰之死,也與曹丕弄權有關,區别是曹彰沒有啟動刀兵,而是"憤怒暴薨"。
曹操的死,常被人奚落嘲笑,因為他死前語無倫次,毫無英雄氣慨,竟然吩咐起自己的婢女日後該幹什麼,竟然考慮起"組履分香"之類細枝末節的事來。
然而在我看來,曹操《遺令》是既不同流俗又獨标高格的,其中閃爍着清醒、明智和至為難得的樸實。
他肯定自己的隻是"軍中持法"的嚴明,明确指出自己平時的"小忿怒,大過失",不應被仿效。
他對自己的喪葬規格作出嚴格的限定:"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
"他要求"将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
那是距今1780年前,一個蓋世英豪在自己**歲彌留之時吐出的肺腑之言。
雖然曹操《遺令》中明确指出了自己的埋柩之所:"葬于邺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奇怪的是,關于曹操在漳河上設七十二疑冢的說法又不胫而走,越傳越邪。
無風不起浪,我相信這一傳說的始作俑者多半為盜墓賊,他們想必把西門豹祠附近的大小山頭掘了個底朝天,一無所獲,沮喪之餘隻能編出這一傳說來自慰。
真有意思!曹操的墓究竟在哪兒呢?曹操《遺令》中流露的究竟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真切情感,還是更深沉的權謀詐術呢?有人曾惡狠狠地寫道:"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
直須發盡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屍。
"立刻就有人代替曹操回答道:"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莫知。
七十二外埋一冢,更于何處覓君屍?"無聊至極! 随他們去洩忿吧,我們不是盜墓賊。
有這點時間,還不如回到梅子青青的時刻,重新聆聽一遍曹孟德煮酒論英雄吧。
"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曹操這一番不避自誇的感慨,也值得我們刮目相看。
曹操便與他書簡相通,有時為探讨一個問題,兩人竟會一夜間傳遞書信數十封。
那是寫信還是打電話?根據"造作宮室,繕治器械,無不為之法則,皆盡其意"的叙述,曹操并非不能被好事者在"中國建築史"、"中國工具史"或"中國家具史"中略略帶過。
曹操對音樂當然也很在行,他所寫的詩作乃樂府詩,"及造新詩,被之管弦。
"曹操會不會在"中國服飾史"中也露上一腳呢?據說,曹操的葬服是他自己設計的,風格上既杜絕繁瑣,又力避俗氣;他還借鑒了某些古代皮裝的特點,以缣帛為衣料,設計了一種具有簡易随身特點的軍服,軍官與兵士的區别,隻在該種軍服的顔色上得到體現…… 曹操的武藝雖無法與當世高手匹敵,但也非泛泛之流。
他顯然擅長遊泳,不然少年時在水中擊殺蛟龍(應指那種俗稱"豬婆龍"的揚子鳄)一事,便無法索解。
約在十七八歲時,曹操曾獨闖中常侍張讓的宅院,被人發現後,他竟能舞動一枝畫戟,一邊呵呵笑着,一邊輕巧地越牆而出。
張讓家那麼多家丁,居然奈何不了他分毫。
曹操早年落難之時,有一次兵士謀反,放火燒他的營帳,曹操竟演出一幕"手劍殺數十人,餘皆披靡"的武林英雄傳出來。
少年時就喜歡"飛鷹走狗"的曹操,射獵場上自然也當仁不讓,曾有過一天之内親手射殺六十三隻野雞的事迹,弓法之娴熟,令人生畏。
曹操"禦軍三十餘年,手不釋卷,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
這看來是真的,因為無須旁證,曹操詩文上的非凡造詣,已經說明了這個事實。
何況曹操自己也曾誇口道:"長大而能勤學者,惟吾與袁伯業耳。
"(曹操另一次誇口是在敵人陣前,西涼兵士久仰曹操的大名,見曹操出陣,個個想擠上前來看個究竟,曹操哈哈大笑,對這些粗漢說:"你們想看看曹公長什麼樣嗎?和大家一樣,非長着四隻眼睛,兩隻嘴巴,隻不過比你們多一點智慧罷了。
") 曹操詩歌上的造詣,據我看來,可在中國前十人之列,至少鄭闆橋先生亦有此見解。
他論文章之大乘法與小乘法,在得"大乘法"的詩人中僅悭吝地羅列了四人,曹操因年代占先而得以位居其首(其餘三位分别是陶淵明、李白和杜甫)。
論氣韻沉雄,慨當以慷,曹操實有傲視千秋之才。
其實曹操的文章也很有特點,黃仁宇先生對曹操文章的"誠實",就曾予以肯定;世紀文豪魯迅先生還曾特别拈出"通脫"一味,激賞不已。
魯迅同樣看出曹操詩歌中的"通脫"來,對《董卓歌》中那句"鄭康成行酒,伏酒氣絕"的怪詩,意外之餘難免還要感歎幾句。
确實,隻有如曹操這種無拘無束,不依常理出牌的"非常之人",才可能寫出這樣的非常之詩。
(可否與毛澤東将"不須放屁"納入"念奴嬌·鳥兒問答"之中連類參見呢?) 論用兵打仗,那可是曹操的本門絕活,獨傳之秘。
與他的詩文一樣,值得專文(甚至專著)論列。
戰場上的曹操詭谲萬狀,不可方物,"智計殊絕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見諸葛亮《後出師表》),《三國演義》中已發揮得淋漓盡緻。
總體上看,戰場上的曹操,思維極為舒展開放,将兵行詭道之旨演繹得無比充分。
劫燒烏巢之糧,曹操用兵神速,硬是在袁紹援軍堪堪抵達前的一刹那,大功克成;破張繡,曹操故意安步當車,以日行三五裡的速度誘敵深入,再反戈一擊;襲擊烏丸,曹操甘冒奇險,先故設迷障,再精兵突進,在誰也沒有料到的時刻,誰也沒有料到的地點,突然一彪軍殺出。
戰呂布,曹操計謀百出,時而詐死誘呂布來襲,時而讓婦女充任疑兵,時而又布置間諜以為内應,終使呂布計窮智竭,在白門樓束手就擒。
它如逼公孫康斬二袁之頭,"抹書間韓遂",皆顯出其靈活應變、計出當場的智慧。
曹操對自己的沙場智慧顯然自視甚高,偶或戰敗,他也會對部下及時總結敗因,并慨然許諾:"諸卿觀之,自今以後不複敗矣。
"戰馬超之時,由于西涼兵兇悍無比,且擅長使長兵器,部下頗有難色。
曹操傲然答道:"用兵在我不在敵,我可以讓對方的長矛根本無用武之地。
"為了完成四海一統的千秋偉業,曹操不得不經常處于四面樹敵,八方開戰的境地,為此,在他的軍事實踐中,鎮撫與招安術的魔幻運用,又經常讓後人大開眼界…… "英雄割據今已矣,文彩風流今尚存"(杜甫《丹青引贈曹将軍霸》)。
這是雄傑豪邁之處,換言之,這是曹操不朽之處。
九、膝下與暮年 曹操性格上的繁複多變,在兒子身上也得到了體現。
在中國五千年曆史範圍内評選最優秀的父親,曹操大概也能榮幸入圍。
他的兒子們不僅能力過人,體現能力的範圍也各不相同,如果我們暫時忽略來自母親一方的遺傳因素,則從這些兒子的各擅勝場上,我們也可看出曹操本人基因構造的複雜。
曹丕作為帝王乏善可陳,一次大宴賓客,曹丕竟然還向臣下提了這樣一個可笑又可怕的問題:"若君王和父親都生着一種相同的頑疾,而你手上隻有一副救命藥,你是先救君王呢還是先救父親?"這和某些女子老喜歡刁難丈夫的那個弱智問題何其相似:"若我和你母親同時落水,你是先救母親還是先救我?"但他講過"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這樣的話,身為九五之尊而能有這份自知之明,實屬難得。
曹丕作為文學評論家,簡直有劈山之功,在他頗有散佚的《典論·論文》中,不僅說出"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的靓語,讓文人墨客感動至今,還曾以筚路藍縷之德,通過對當世文人的評點,作了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首次嘗試。
《與吳質書》中對建安七子的概括,亦頗得要領。
曹丕的文章雖無法與父親較量雄奇慷慨,但也能自成一家。
據我淺見,曹丕的觀察能力頗為了得,諸如"女無美惡,入宮見妒,士無賢愚,入朝見嫉",及"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節,鮮能以名節自立","文人相輕,自古而然"等提煉,皆切中肯綮,發人所未發。
有此數語,曹丕也足可在中國文學史内随意出入,占據一個不亞于他在中國帝王史上的顯赫位置。
有必要提一下"才高八鬥"的曹植嗎?他的辭賦裡,有着最華美的藻翰、最豐潤的意象,不僅時人鹹瞠乎其後,放眼千年,亦難逢敵手。
曹植還是憂郁的,自早年與兄長曹丕争奪太子權铩羽而歸之後,尤其因擅走司馬門一事遭到曹操蔑視之後,曹植的地位一落千丈,連妻子都被父親殺害。
"大難出詩人"、"文章憎命達",作為幸災樂禍的後人,我們反而從他的詩文中更能讀到一些幽怨之氣。
生命的晦氣轉化為藝術的亮色,這是藝術世界中屢試不爽的規律,曹植體現得尤其充分。
人們習慣于将曹植想象成一個文弱的詩人,牢騷滿腹,隻知整天與幾位脾性相投的朋友飲酒談天。
這其實是一個錯覺,文武全才,這是曹操培養兒子的基本方向,曹植雖不及曹丕那麼擅長擊劍、摔跤、射獵,但沙場上的志向也是不輸壯士的。
如果當年帶兵去合肥與孫權打仗乃是迫于父親命令的話,後來屢次三番地向曹丕、曹丕死後又向魏明帝曹睿寫出《求自試表》,則明顯表達出曹植體内亦有一股效命沙場的膽氣。
曹操有個一臉黃須的兒子曹彰,武藝驚人,也許竟可與許褚、典韋一流悍将比試一番。
他不僅擅長射箭騎馬,臂力過人,尤其還有一段"手格猛獸"的傳奇經曆。
如果相信史書記載的話,曹彰打虎和後世的武松完全是兩個境界:曹彰幾乎是以一種獅子搏兔的氣概,将老虎逗弄得俯首帖耳,沒一絲脾氣。
曹操對這位"黃須兒"自也歡喜非常,但仍不忘提醒他:"你不知道念書,隻知乘馬擊劍,此匹夫之能,算什麼本事。
"遂親自圈選了若幹經典,讓曹彰讀去。
曹彰肯定蠻不情願,私底下常對人抱怨道:"大丈夫當橫行四海,效法衛青、霍去病,帶十萬兵馳驅沙場,焉能在家裡作一介博士。
"曹彰果然撈到了機會,作為骁騎将軍帶兵鎮壓代郡烏丸的叛亂,曹彰大獲全勝。
曹彰臨行前,曹操曾這樣告誡他:"居家為父子,受事為君臣,一旦違我軍令,你可别指望我網開一面。
"曹操另有一個小兒子曹沖,他有可能是曹操兒子中最出色的一個,不僅最聰明(比"才高八鬥"的曹植還要聰明),還最仁慈。
曹沖天生夙慧,洞悉世情,極富同情心,曹操對他寵愛有加。
曹沖的死,也許是曹操平生遭到的無數次打擊中最慘痛的一次。
當時曹丕在一邊勸父親節哀,曹操脫口說道:"這是我的不幸,你的大幸。
"曹丕做皇帝後有一次仍心有餘悸地承認:"假使倉舒(曹沖字)在,這皇位輪不到我來坐。
"有件事頗能說明曹操的喪子之痛:曆來不相信天命的曹操,為擔心幼子墓中寂寞,竟然打起了"攀陰婚"的主意。
有個叫邴原的人也有一女早亡,曹操請求将這一對不幸的童男女合葬。
邴原拒絕了。
曹操的兒子雖個個了得,壽命卻都不長:除曹沖外,長子曹昂很早就死于戰場,曹丕不過活了四十歲,曹植四十一歲,曹彰死得更早些。
曹彰之死,也與曹丕弄權有關,區别是曹彰沒有啟動刀兵,而是"憤怒暴薨"。
曹操的死,常被人奚落嘲笑,因為他死前語無倫次,毫無英雄氣慨,竟然吩咐起自己的婢女日後該幹什麼,竟然考慮起"組履分香"之類細枝末節的事來。
然而在我看來,曹操《遺令》是既不同流俗又獨标高格的,其中閃爍着清醒、明智和至為難得的樸實。
他肯定自己的隻是"軍中持法"的嚴明,明确指出自己平時的"小忿怒,大過失",不應被仿效。
他對自己的喪葬規格作出嚴格的限定:"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
"他要求"将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
那是距今1780年前,一個蓋世英豪在自己**歲彌留之時吐出的肺腑之言。
雖然曹操《遺令》中明确指出了自己的埋柩之所:"葬于邺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奇怪的是,關于曹操在漳河上設七十二疑冢的說法又不胫而走,越傳越邪。
無風不起浪,我相信這一傳說的始作俑者多半為盜墓賊,他們想必把西門豹祠附近的大小山頭掘了個底朝天,一無所獲,沮喪之餘隻能編出這一傳說來自慰。
真有意思!曹操的墓究竟在哪兒呢?曹操《遺令》中流露的究竟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真切情感,還是更深沉的權謀詐術呢?有人曾惡狠狠地寫道:"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
直須發盡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屍。
"立刻就有人代替曹操回答道:"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莫知。
七十二外埋一冢,更于何處覓君屍?"無聊至極! 随他們去洩忿吧,我們不是盜墓賊。
有這點時間,還不如回到梅子青青的時刻,重新聆聽一遍曹孟德煮酒論英雄吧。
"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曹操這一番不避自誇的感慨,也值得我們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