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魔方
關燈
小
中
大
是很奇怪的,被曹操壓根兒瞧不起的祢衡視做"小兒"的楊德祖,即就才華而論,在當時也難稱翹楚,建安七子中既沒有楊修的名号,後世昭明太子蕭統收羅宏富的《文選》,也僅收錄了他一封緻臨淄侯曹植的簡劄(該信起句與末句都是"修死罪死罪!"),曹操對才華數倍于楊修的王粲全無忌憚,風發一時的建安七子事實上都曾為曹操所重用,緣何唯獨對楊修别有所忌,必欲殺之而後快呢?按楊修本司徒楊彪的公子,弘農楊氏,在江湖上的聲名也是僅次于汝南袁氏的,曹操雖于楊彪頗為不敬,一度還曾把他收付牢獄,許因投鼠忌器,怕堵塞天下英雄之路,曹操終于沒有對楊彪動手,自毀令名,孔融之勸,也不過是賣個面子,達到一雞兩吃之效罷了。
再者,曹操乃天下雄才,楊修乃世家秀才,說雄才會嫉妒秀才,就像說雄鷹嫉妒山雞一樣難以理喻,何況,即以文學而論,曹操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巍巍成就,又豈是成百上千個楊修所能倚多為勝的。
當然,心理問題不适合用算術的加加減減來解答,我的答案是:雖然楊修肯定曾多次惹曹操不快,曹操殺楊修主要還是出于顧忌自己身後的安甯。
由于袁紹與劉表在處理繼承權問題上都留下了緻命的禍患,心有餘悸的曹操為避免死後發生同樣的悲劇,便決定削弱曹植的力量,剿除他的黨羽。
楊修之死,正在于他與曹植過從甚密,在于曹植因擅走司馬門一事而突然在曹操面前的失寵。
我們當然可以假設,若曹操沒有改變早先對曹植的偏愛,決意立曹植為太子,遭殃的恐怕就是曹丕的智囊團了。
為兒子的利益殺人,曹操也不是第一回了,其實有個叫周不疑的孩子,他的死比楊修更值得同情,也更能說明曹操無可救藥的猜忌。
那孩子太聰明了,也許隻有曹操早夭的神童兒子曹沖(字倉舒)可以和他匹敵(按:"曹沖稱象"故事,大似有佛門智,故陳寅恪先生斷定屬陳壽附會佛典)。
在曹沖還活着時,曹操對周不疑大有好感,一度還想把女兒嫁給他,但遭到周不疑婉拒。
曹沖既夭,曹操擔心曹丕等人沒能力控勒周不疑,遂果斷派出刺客,将年僅17歲的周不疑殺死在某個誰也不知道的荒伧所在。
崔琰,一位非常值得愛戴的名士,事實上也曾得到曹操的敬重。
當年曹操初得冀州,将崔琰救出袁紹大牢時,曹操興緻勃勃地對崔琰說:"昨天我查閱了一下戶籍,發現貴州竟有三十萬百姓可供補充兵員,實在是一個大州呀!"崔琰勃然變色:"鄙州飽受戰争創傷,生靈塗炭,你不想着安撫百姓,卻先計點甲兵,這難道竟是鄙州人寄望于你的事情嗎?"在座的全都吓出一聲冷汗,好個曹操,不僅全無怒意,反而堆下笑臉,當面向崔琰賠禮道歉。
出于對崔琰道德力量的敬仰,曹操甚至将太子曹丕的教育之職也托付給他。
崔琰不辱使命,把個曹丕調教得唯唯諾諾。
崔琰有兩個理由使曹操提高警惕:曹操曾因衣着花哨而"賜死"曹植的妻子,而這位薄命女正是崔琰的親侄女;曹操決定立曹丕為太子時,知道崔琰平素更喜歡曹植,他擔心崔琰從中起不良作用,盡管崔琰的表現無可挑剔,他當時就明确表示:自己堅決站在曹丕一邊,并認為隻有立曹丕為太子,才能保證政權的穩定。
崔琰的死,緣于一封信,緣于曹操本人對文字獄的興趣。
崔琰信中有"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之句,生性猜忌的曹操立刻将此理解成變天的征兆,把崔琰投入死牢。
曹操與袁紹相持于官渡,許攸的來訪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因為他告訴曹操一個非常重要的情報,使曹操得以率兵燒盡烏巢之糧,一舉左右了戰局。
許攸本就是一個貪髒枉法的小人,他離開袁紹的原因,亦在荀文若的算度之中,屬"家人犯法"。
許攸自到曹營,手足更加輕狂,對曹操全無敬意,乃至在宴會上大呼小叫:"阿瞞,若不是我,你根本得不到冀州。
"曹操無奈之下隻得嘿嘿幹笑,"那是那是。
"也許曹操能夠容忍許攸當着自己面無禮,卻不能容忍他當着别人面張狂。
許攸步出原屬袁紹治下的邺城東門時,對随從人員咋呼道:"這戶人家(指曹操)若沒有我的幫助,根本别想從這道門裡進出。
"話音落後三小時,許攸即被收入大牢處死。
還有一人名叫婁圭,字子伯。
他和崔琰一樣,其實是死于一種比"文字獄"更可怕的"腹诽心謗",這也是曹操猜忌心重使然。
這位婁圭當年幫助曹操擊敗馬超時,頗立功勳,他提議的抟沙為城法(利用奇寒的西北風,使摻水的沙子一夜間成為堅不可摧的防護牆)曾使曹操感歎:"子伯之計,我不及也。
"有一天,婁圭與友人習授同坐一輛馬車,正碰上曹氏父子外出,習授感歎道:"為人父子而有如此排場,那才叫痛快。
"婁圭脫口應道:"人生在世,不能像看客那樣光瞧着别人痛快,得自己痛快才是。
"陰險的習授當晚就把婁圭的私房秘語密告曹操。
不消說,婁圭人頭立刻落地。
還有毛玠,這位當年曾向曹操建議屯田的大功臣,感于崔琰無端被誅,唏噓不已,牢騷滿腹。
一次在路上見到黥面囚犯,為一時義憤所激,吐出這樣一句咒語:"路有黥面者,正是亢旱三年的征兆。
"曹操同樣沒有猶疑,他手下"首席大法官"鐘繇迅速行動,将這位大功臣收入了死牢。
區别僅是:後因有人出面求情,也許還想到了毛玠當年的好處,曹操特别允許毛玠死在家裡,并負責提供上好棺木,确保毛玠家人不受任何株連…… 稍稍總結一下,我們發現,當感覺某人有颠覆政權的行為或哪怕僅僅是一絲意念,曹操殺人總是連眼睛都不眨一下。
所以,當董承等人與獻帝合謀欲掀倒曹操時,後來伏皇後與父親伏完暗中的聯絡"露洩"時,曹操都不曾有過片刻的猶豫,嚴格按照"罰不逾時"的古令,在第一時間先下手為強。
此外,為了自家性命的安全,他常常也會或事急從權,或巧生變詐,殺人于無形之中。
前者如借糧官之頭安撫兵士,後者如為防備刺客而在夢中斬殺近侍。
"丞相非在夢中,倒是閣下死在夢中啊!"楊修後來在該近侍入斂儀式上的這聲嘀咕,确實會讓曹操毛骨悚然。
再就其餘曹操所殺之人略作評說:祢衡雖非死于曹操之手,但曹操借刀殺人之心匹似司馬昭,屬路人皆知;反過來呂布雖死于曹操之手,呂布的勾魂戟卻隻會照着劉備的面門搠來。
陳宮背叛曹操在先,兵敗受戮,完全符合古戰場法則。
殺呂伯奢一家,雖傳述得煞有介事,由此還莫須有地衍生出一句最足以讓曹操遺臭萬年的格言:"甯我負人,毋人負我。
"但鑒于此事的始作俑者孫盛,屬于陳寅恪先生所嘲"通天老狐,醉則現尾"之輩,曆來為史家不屑,所述之事每多向隅虛構,故不容置信。
曹操賜殺荀彧,亦有空穴來風之嫌,僅可存疑。
從中華文化的角度考察,曹操殺華佗,較之後世鐘會勸司馬氏誅殺嵇康,更易讓人産生"《廣陵散》于今絕矣"的曠世悲情。
這位醫家聖手隻因更願以一種"遊方郎中"的方式普濟衆人,不願淪為某位權貴的私人大夫,遂緻滅頂之災。
曹操殺華佗的做法也頗具曹操式特點:由于華佗借口妻子有病,曹操遂讓執行兵士帶上四十斛米,吩咐道:"若華佗妻子确有病,就送上這四十斛米,并代我問候,他可不忙着來我處。
若華佗撒謊,立即羁押。
"華佗的妻子當然沒什麼病,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為天下蒼生計,荀彧曾替華佗求情,被曹操駁回。
不過曹操也得到了報應,不僅他的頭痛病日甚一日,神童子曹沖瀕死之際,曹操老淚縱橫之餘大生後悔:"若華佗在,必不使我兒暴死。
"據《曹瞞傳》,曹操殺人之前,常常還會演出一幕"流涕行誅"的小活劇,待戮之士倘以為曹操這把眼淚乃反悔之兆,事到臨頭隻會更加洩氣。
錢锺書先生曾因此絕妙地聯想到白居易《長恨歌》中"回看血淚相和流",雖曰"别解",是否也暗示我們,曹操之淚,非盡屬虛僞呢? 六、法外加恩 公正地說,曹操放下屠刀的場合也自不少,縱無立地成佛之緣,也不宜視而不見。
對孔融和司徒楊彪,曹操素來就看不慣,他本完全有理由将兩人早早除掉,你袁紹不是讓我殺他們嗎?那好,恭敬不如從命,我就暗中指使下人動手,并将兩人首級給你袁大将軍遞上。
即使曹操不願在自己轄區内動手,将兩人綁縛後押赴袁紹所在的邺城,亦不失一計。
曹操為什麼不這樣幹呢?白白地留着個"殺孔融"的把柄,可算不得一種事迹呀。
殺人,但罪止于身,不妄施滅門之刑,在當時也屬難得的明智。
曹操殺陳宮,本無可厚非。
你說曹操演戲也罷,但他白門樓上既然抛出和解的話頭(雖然話裡帶刺),陳宮若低頭認錯,曹操也隻能留他一命。
他殺人然後厚葬,并千金一諾地始終善待陳宮老母,較之中國曆史上司空見慣的"滅族",似亦人道不少。
當然,陳宮性情剛烈,曹操可能也知道對方不會屈服。
前述毛玠亦然。
若荀彧之死可劃歸曹操名下,至少荀令君的後代沒有受到絲毫連累。
──當然,殺人兼滿門抄斬之舉,曹操也不是沒幹過,倒黴蛋中首推孔融,還有一個名叫趙彥的謀反者。
我相信一百個丞相,九十九個會把陳琳殺了。
這位可與路粹齊名的刀筆吏(路粹為曹操代拟聲讨孔融的狀子,世人讀後鹹"嘉其才而畏其筆"),當年替袁紹捉刀,一封數說曹操罪狀的檄文傳遍南北,内中将曹操及祖宗八代一網打盡,筆墨竭盡冷嘲惡諷之能事。
如此深仇大恨,質諸尋常君主諸侯,均屬夷九族而難解恨之舉,曹操居然大度包容,見到陳琳隻輕描淡寫地責備道:"你小子替本初幹事,罵我幾句倒也罷了,'惡惡止其身',憑什麼把我父祖輩都兜進來,也太不地道了。
"結果,陳琳仍然得到了恰如其分的重用,在曹操手下做自己最拿手的刀筆營生。
難道曹操手下當真缺少秀才嗎?非也,邺下之盛,實是不讓于蘭亭群賢的。
即就刀筆吏而言,曹操本人就資質非凡,帳下路粹、阮瑀(阮籍之父)與陳琳也在伯仲之間。
"愛其才而不咎",史籍上這寥寥六個字,恰切地說明了全部原因。
愛才是一個原則,為了使這一原則得到優先權,曹操甚至不惜犧牲自己最為倚重的"法"的原則。
曹操誅殺袁譚後特地下令:"敢哭之者戮及妻子。
"有個叫王修(字叔治)的傻義士私下忖度道:"袁譚對我有舉薦之功,死而不哭,在'義'上說不過去。
畏死忘義,何以立世?還是去哭一遭吧,管他老子娘哩!"這就撫摸着袁譚被割下的頭哭上了,還越哭越響,竟至"哀動三軍"。
執刑兵士抓個正着,正待按軍法從事,曹操急忙出面攔阻:"算了,人家是義士,就成全他吧。
"不僅如此,當王修得寸進尺地接着向曹操提出收斂袁譚時,曹操幹脆好人做到底,答應了他的要求。
王修曾是袁譚手下的糧官,曹操對他官複原職。
當時袁譚統治下的州縣多已向曹操表示臣服,隻除了一個名叫管統的小太守。
"你去替我把管統殺
再者,曹操乃天下雄才,楊修乃世家秀才,說雄才會嫉妒秀才,就像說雄鷹嫉妒山雞一樣難以理喻,何況,即以文學而論,曹操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巍巍成就,又豈是成百上千個楊修所能倚多為勝的。
當然,心理問題不适合用算術的加加減減來解答,我的答案是:雖然楊修肯定曾多次惹曹操不快,曹操殺楊修主要還是出于顧忌自己身後的安甯。
由于袁紹與劉表在處理繼承權問題上都留下了緻命的禍患,心有餘悸的曹操為避免死後發生同樣的悲劇,便決定削弱曹植的力量,剿除他的黨羽。
楊修之死,正在于他與曹植過從甚密,在于曹植因擅走司馬門一事而突然在曹操面前的失寵。
我們當然可以假設,若曹操沒有改變早先對曹植的偏愛,決意立曹植為太子,遭殃的恐怕就是曹丕的智囊團了。
為兒子的利益殺人,曹操也不是第一回了,其實有個叫周不疑的孩子,他的死比楊修更值得同情,也更能說明曹操無可救藥的猜忌。
那孩子太聰明了,也許隻有曹操早夭的神童兒子曹沖(字倉舒)可以和他匹敵(按:"曹沖稱象"故事,大似有佛門智,故陳寅恪先生斷定屬陳壽附會佛典)。
在曹沖還活着時,曹操對周不疑大有好感,一度還想把女兒嫁給他,但遭到周不疑婉拒。
曹沖既夭,曹操擔心曹丕等人沒能力控勒周不疑,遂果斷派出刺客,将年僅17歲的周不疑殺死在某個誰也不知道的荒伧所在。
崔琰,一位非常值得愛戴的名士,事實上也曾得到曹操的敬重。
當年曹操初得冀州,将崔琰救出袁紹大牢時,曹操興緻勃勃地對崔琰說:"昨天我查閱了一下戶籍,發現貴州竟有三十萬百姓可供補充兵員,實在是一個大州呀!"崔琰勃然變色:"鄙州飽受戰争創傷,生靈塗炭,你不想着安撫百姓,卻先計點甲兵,這難道竟是鄙州人寄望于你的事情嗎?"在座的全都吓出一聲冷汗,好個曹操,不僅全無怒意,反而堆下笑臉,當面向崔琰賠禮道歉。
出于對崔琰道德力量的敬仰,曹操甚至将太子曹丕的教育之職也托付給他。
崔琰不辱使命,把個曹丕調教得唯唯諾諾。
崔琰有兩個理由使曹操提高警惕:曹操曾因衣着花哨而"賜死"曹植的妻子,而這位薄命女正是崔琰的親侄女;曹操決定立曹丕為太子時,知道崔琰平素更喜歡曹植,他擔心崔琰從中起不良作用,盡管崔琰的表現無可挑剔,他當時就明确表示:自己堅決站在曹丕一邊,并認為隻有立曹丕為太子,才能保證政權的穩定。
崔琰的死,緣于一封信,緣于曹操本人對文字獄的興趣。
崔琰信中有"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之句,生性猜忌的曹操立刻将此理解成變天的征兆,把崔琰投入死牢。
曹操與袁紹相持于官渡,許攸的來訪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因為他告訴曹操一個非常重要的情報,使曹操得以率兵燒盡烏巢之糧,一舉左右了戰局。
許攸本就是一個貪髒枉法的小人,他離開袁紹的原因,亦在荀文若的算度之中,屬"家人犯法"。
許攸自到曹營,手足更加輕狂,對曹操全無敬意,乃至在宴會上大呼小叫:"阿瞞,若不是我,你根本得不到冀州。
"曹操無奈之下隻得嘿嘿幹笑,"那是那是。
"也許曹操能夠容忍許攸當着自己面無禮,卻不能容忍他當着别人面張狂。
許攸步出原屬袁紹治下的邺城東門時,對随從人員咋呼道:"這戶人家(指曹操)若沒有我的幫助,根本别想從這道門裡進出。
"話音落後三小時,許攸即被收入大牢處死。
還有一人名叫婁圭,字子伯。
他和崔琰一樣,其實是死于一種比"文字獄"更可怕的"腹诽心謗",這也是曹操猜忌心重使然。
這位婁圭當年幫助曹操擊敗馬超時,頗立功勳,他提議的抟沙為城法(利用奇寒的西北風,使摻水的沙子一夜間成為堅不可摧的防護牆)曾使曹操感歎:"子伯之計,我不及也。
"有一天,婁圭與友人習授同坐一輛馬車,正碰上曹氏父子外出,習授感歎道:"為人父子而有如此排場,那才叫痛快。
"婁圭脫口應道:"人生在世,不能像看客那樣光瞧着别人痛快,得自己痛快才是。
"陰險的習授當晚就把婁圭的私房秘語密告曹操。
不消說,婁圭人頭立刻落地。
還有毛玠,這位當年曾向曹操建議屯田的大功臣,感于崔琰無端被誅,唏噓不已,牢騷滿腹。
一次在路上見到黥面囚犯,為一時義憤所激,吐出這樣一句咒語:"路有黥面者,正是亢旱三年的征兆。
"曹操同樣沒有猶疑,他手下"首席大法官"鐘繇迅速行動,将這位大功臣收入了死牢。
區别僅是:後因有人出面求情,也許還想到了毛玠當年的好處,曹操特别允許毛玠死在家裡,并負責提供上好棺木,确保毛玠家人不受任何株連…… 稍稍總結一下,我們發現,當感覺某人有颠覆政權的行為或哪怕僅僅是一絲意念,曹操殺人總是連眼睛都不眨一下。
所以,當董承等人與獻帝合謀欲掀倒曹操時,後來伏皇後與父親伏完暗中的聯絡"露洩"時,曹操都不曾有過片刻的猶豫,嚴格按照"罰不逾時"的古令,在第一時間先下手為強。
此外,為了自家性命的安全,他常常也會或事急從權,或巧生變詐,殺人于無形之中。
前者如借糧官之頭安撫兵士,後者如為防備刺客而在夢中斬殺近侍。
"丞相非在夢中,倒是閣下死在夢中啊!"楊修後來在該近侍入斂儀式上的這聲嘀咕,确實會讓曹操毛骨悚然。
再就其餘曹操所殺之人略作評說:祢衡雖非死于曹操之手,但曹操借刀殺人之心匹似司馬昭,屬路人皆知;反過來呂布雖死于曹操之手,呂布的勾魂戟卻隻會照着劉備的面門搠來。
陳宮背叛曹操在先,兵敗受戮,完全符合古戰場法則。
殺呂伯奢一家,雖傳述得煞有介事,由此還莫須有地衍生出一句最足以讓曹操遺臭萬年的格言:"甯我負人,毋人負我。
"但鑒于此事的始作俑者孫盛,屬于陳寅恪先生所嘲"通天老狐,醉則現尾"之輩,曆來為史家不屑,所述之事每多向隅虛構,故不容置信。
曹操賜殺荀彧,亦有空穴來風之嫌,僅可存疑。
從中華文化的角度考察,曹操殺華佗,較之後世鐘會勸司馬氏誅殺嵇康,更易讓人産生"《廣陵散》于今絕矣"的曠世悲情。
這位醫家聖手隻因更願以一種"遊方郎中"的方式普濟衆人,不願淪為某位權貴的私人大夫,遂緻滅頂之災。
曹操殺華佗的做法也頗具曹操式特點:由于華佗借口妻子有病,曹操遂讓執行兵士帶上四十斛米,吩咐道:"若華佗妻子确有病,就送上這四十斛米,并代我問候,他可不忙着來我處。
若華佗撒謊,立即羁押。
"華佗的妻子當然沒什麼病,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為天下蒼生計,荀彧曾替華佗求情,被曹操駁回。
不過曹操也得到了報應,不僅他的頭痛病日甚一日,神童子曹沖瀕死之際,曹操老淚縱橫之餘大生後悔:"若華佗在,必不使我兒暴死。
"據《曹瞞傳》,曹操殺人之前,常常還會演出一幕"流涕行誅"的小活劇,待戮之士倘以為曹操這把眼淚乃反悔之兆,事到臨頭隻會更加洩氣。
錢锺書先生曾因此絕妙地聯想到白居易《長恨歌》中"回看血淚相和流",雖曰"别解",是否也暗示我們,曹操之淚,非盡屬虛僞呢? 六、法外加恩 公正地說,曹操放下屠刀的場合也自不少,縱無立地成佛之緣,也不宜視而不見。
對孔融和司徒楊彪,曹操素來就看不慣,他本完全有理由将兩人早早除掉,你袁紹不是讓我殺他們嗎?那好,恭敬不如從命,我就暗中指使下人動手,并将兩人首級給你袁大将軍遞上。
即使曹操不願在自己轄區内動手,将兩人綁縛後押赴袁紹所在的邺城,亦不失一計。
曹操為什麼不這樣幹呢?白白地留着個"殺孔融"的把柄,可算不得一種事迹呀。
殺人,但罪止于身,不妄施滅門之刑,在當時也屬難得的明智。
曹操殺陳宮,本無可厚非。
你說曹操演戲也罷,但他白門樓上既然抛出和解的話頭(雖然話裡帶刺),陳宮若低頭認錯,曹操也隻能留他一命。
他殺人然後厚葬,并千金一諾地始終善待陳宮老母,較之中國曆史上司空見慣的"滅族",似亦人道不少。
當然,陳宮性情剛烈,曹操可能也知道對方不會屈服。
前述毛玠亦然。
若荀彧之死可劃歸曹操名下,至少荀令君的後代沒有受到絲毫連累。
──當然,殺人兼滿門抄斬之舉,曹操也不是沒幹過,倒黴蛋中首推孔融,還有一個名叫趙彥的謀反者。
我相信一百個丞相,九十九個會把陳琳殺了。
這位可與路粹齊名的刀筆吏(路粹為曹操代拟聲讨孔融的狀子,世人讀後鹹"嘉其才而畏其筆"),當年替袁紹捉刀,一封數說曹操罪狀的檄文傳遍南北,内中将曹操及祖宗八代一網打盡,筆墨竭盡冷嘲惡諷之能事。
如此深仇大恨,質諸尋常君主諸侯,均屬夷九族而難解恨之舉,曹操居然大度包容,見到陳琳隻輕描淡寫地責備道:"你小子替本初幹事,罵我幾句倒也罷了,'惡惡止其身',憑什麼把我父祖輩都兜進來,也太不地道了。
"結果,陳琳仍然得到了恰如其分的重用,在曹操手下做自己最拿手的刀筆營生。
難道曹操手下當真缺少秀才嗎?非也,邺下之盛,實是不讓于蘭亭群賢的。
即就刀筆吏而言,曹操本人就資質非凡,帳下路粹、阮瑀(阮籍之父)與陳琳也在伯仲之間。
"愛其才而不咎",史籍上這寥寥六個字,恰切地說明了全部原因。
愛才是一個原則,為了使這一原則得到優先權,曹操甚至不惜犧牲自己最為倚重的"法"的原則。
曹操誅殺袁譚後特地下令:"敢哭之者戮及妻子。
"有個叫王修(字叔治)的傻義士私下忖度道:"袁譚對我有舉薦之功,死而不哭,在'義'上說不過去。
畏死忘義,何以立世?還是去哭一遭吧,管他老子娘哩!"這就撫摸着袁譚被割下的頭哭上了,還越哭越響,竟至"哀動三軍"。
執刑兵士抓個正着,正待按軍法從事,曹操急忙出面攔阻:"算了,人家是義士,就成全他吧。
"不僅如此,當王修得寸進尺地接着向曹操提出收斂袁譚時,曹操幹脆好人做到底,答應了他的要求。
王修曾是袁譚手下的糧官,曹操對他官複原職。
當時袁譚統治下的州縣多已向曹操表示臣服,隻除了一個名叫管統的小太守。
"你去替我把管統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