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魔方

關燈
,權供祭吊之用,曹操眼淚可沒少流。

    淯水一戰敗于張繡之手,長子曹昂陣亡,曹操守護神般的将軍典韋,也為自己捐軀,曹操好幾次悲傷過度,竟至涕泗交迸。

    ──請允我這裡插上一句:總體上看,與今人比較,古人屬于特别善哭和好哭的,"男兒有淚不輕彈"隻是現代人的習慣。

    古人既不像現代人那樣活得壓抑,恰到好處的哭又常常成為某種禮節上的需要,而古代史官對"哭泣"的記述常常又顯得不遺餘力,是以隻要在史料中能以一定篇幅站住腳的人,我們總能或多或少地讀到他的"哭泣"。

    們還發現,古人之哭,并不以自己是否"響當當的銅豌豆"為轉移:曹操手下最雄猛的武士許褚,即因曹操之死而哀嚎終日;人民記憶中最為粗豪威猛的三國英雄張飛,在兄長關羽死後,也曾哭成淚人兒一個。

    可見,試圖通過"哭泣"與否揣度某人性情,未必是一個好辦法。

    我們且勻出筆墨,再看看曹操的"動怒"如何? 曹操合家老小被陶謙部将張闿殺害後,急欲報仇血恨的他完全置夫子"不遷怒"的遺教于度外,竟然像後來性喜"屠城"的蒙古軍那樣,對徐州人民大開殺戒。

    雖不至于殺得雞犬不剩,但參照荀彧"前讨徐州,威罰實行,其子弟念父兄之恥,必人自為守,無降心"的說法,則曹操此番"所過多所殘戮"的暴行,仍屬禽獸不如。

    郭沫若先生當年不管如何偏愛此君,仍無法在這件事上為他尋求開脫。

    這是十足董卓一流的暴怒。

    諷刺的是,曹操一面有感于董卓造亂,在《蒿裡行》中哀歎"白骨露于野,千裡無雞鳴",一面又運用自身的蠻力,一手再現了這一慘絕人寰的景觀。

    對父親的哀思,難道一定要通過讓無辜者頭顱落地的方式,才能寄托嗎? 曹操有一度顯得非常迷亂,動辄大怒,弄得手下戰戰兢兢,不知所措。

    當時正逢曹操在張繡手下吃了敗仗,人們便想當然地将這份情緒反常,歸之于戰場失利。

    曹操雖然平時總是一副開明的樣子,真動起怒來,手下還是一個個躲得遠遠,無人敢問的,隻除了荀彧。

    "不可能",荀彧對試圖讓他打探消息的鐘繇說:"以主公之聰明,必不會為既往之事所左右,肯定别有隐情。

    我這就去問問。

    "曹操見了荀彧,便将剛收到的袁紹來信遞給他。

    原來,這是一封措辭惡毒的信,字裡行間還撲閃出幾絲陰寒的殺伐之氣。

    ──人們也許要問,以曹操之"聰明",他并非第一次受到侮辱,更非第一次受到"朋友"的侮辱,當年老友張邈突然翻臉勾結陳宮、呂布,一舉端掉曹操大半基業,曹操仍顯得從容不迫,何以曹操當時不怒,偏偏此時暴怒非常呢?理由不難找尋:袁紹太強大了,以雙方實力對比,曹、袁對抗匹似輕量級拳王與重量級拳王的争鬥,曹操無需亮開架勢即已先落下風。

    曹操顯然是在為自己的無能為力而發愁。

    雖然後來的官渡之戰乃是曹操這輩子打得最漂亮的一仗,但仔細玩味曹操此前此後的種種言行就會發現,曹操似乎始終沒有抱過必勝的信念。

    "僥幸取勝",這正是曹操的自我評價。

     反過來我們也就能理解,曹操之所以不為張邈輩動怒,實系内心一股不屑之情使然。

     曹操殺大名士崔琰(崔琰事詳下)時的心态,暴烈得近乎失常。

    他讓獄吏暗示崔琰自己了斷,沒想到崔琰完全會錯了意,照舊在獄中接待賓客,談笑如常。

    "這老不死的難道非要我親自動手嗎?"曹操嘴角一撇,獄卒慌不疊地将曹操原話傳遞給崔琰。

    "原來曹公是這個意思,好說好說。

    "崔琰當即從獄卒手中接過鋼刀,以一種比今人點一枝煙更潇灑自然的姿勢,抹斷了自己的脖子。

     暴怒的曹操,與笑呵呵的曹操,究竟哪個更真實呢?我們還是像和面粉一樣,把兩者結合起來吧。

    正如平淡與乏味乃是絕大多數凡夫俗女的生命本性一樣,矛盾,最為尖銳、最難調和的矛盾,也正是曹操的特征。

    曹操最讓人稱奇之處在于,無論體現其本性中的陰暗面還是光明面,他似乎都能做得簡淨洗練,不露斧鑿之痕。

     前太尉橋玄,名重士林,對曹操也曾深有洞察,《世說新語》中即載有他一句與許子将意思相似的話(或者不如說是該評語的另一個版本):"亂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賊。

    "然而奇妙的是,明知其"奸",橋玄對曹操仍然有一種愛不釋手的親情,不僅願意将家屬鄭重托付給這位小自己近半個世紀的小老弟,還極願與曹操一起說笑。

    有一次兩人同行,橋玄忽然煞有介事地對曹操說:"我死之後,你路過我的墳地如不獻上老酒一鬥,肥雞一隻,走出三步後肚子痛得打滾,可别怨我。

    "──忘年交而能相處得如此融洽和不拘常理,亦可窺曹操的魅力(當然為自己肚子計,曹操沒忘了給橋公上墳)。

    長曹操二十四歲的蔡邕,與曹操關系之獨特也曾被曹丕形容為"管鮑之交",曹操後來願出重金贖回蔡文姬,顯也淵源有自。

    這位蔡邕雖屬大名士,實在也不乏荒唐之處,斷爛萬卷的錢锺書先生曾對他那篇"殘缺"的《協和婚賦》,按《淮南子·說訓》"視書,上有'酒'者,下必有'肉',上有'年'者,下必有'月'"之法細檢,針腳綿密得如同"慈母手中線",從而得出結論:蔡邕實為中國"淫亵文字始作俑者","'钗脫'景象,尤成後世绮豔詩詞常套。

    "(見《管錐編》1018)。

     曹操擅長在人性的兩面作戰,他的猜忌無人能及,他的寬宏同樣世無其俦;他的殘暴可比禽獸,他的誠摯亦能令人歎息彌襟,他的性格看來具有現代魔方的構造,一經拆卸,饒是聖手也難以重新還原。

    何況,他的能力又是那樣全面,僅僅不加分析地闡述,都顯得行道危危。

    須知"窺一斑而見全豹"之法,施之于泛泛之輩自屬方便法門,用在曹操身上則必然效用盡失。

    他的肌膚紋理上,顯然既有豹子的斑斓,梅花鹿的絢麗,又有着雄鷹的單純,兔子的素白。

    質感上也同樣變幻莫測,貿然揣測,必遭盲人摸象之譏:時而強硬如龜甲,時而柔滑如池魚,時而堅韌賽牦牛,時而綿軟勝蝴蝶……唉,罷了,我且把總括的野心擱置一邊,隻就其性格的各個側面,再略加點評。

     四、宰相肚量 "宰相肚裡能撐船",這話能用在世稱"奸雄"、生性"好忌"的曹阿瞞身上嗎? 在《文和亂武》一章裡,曹操曾以一副不咎既往的态度,滿腔熱誠地接受了宿敵張繡的投降。

    作為一個極端務實的人,曹操如此對待張繡,固然有事急從權的成份:官渡交戰正酣,敵強我弱,當然宜捐棄前嫌,盡可能地吸收一切力量,為我所用。

    然而曹操總不見得忘了長子曹昂的死因、愛将典韋的慘狀,何以在時過境遷之後,仍對賈诩這位張繡的幕後操縱者誠信不疑呢?曹操彌留之時,曾在半昏迷狀态中對妻子卞氏吐出這樣一句話:"我到了那邊,子修(曹昂字)若問我'我母親在哪?'我該如何回答呢?"魏種是一個頗受曹操信任的人,曾任河内太守,曹操對他有薦舉之恩。

    當年兖州被張邈、陳宮、呂布等人奪去,郡縣多叛曹應呂之時,曹操曾不無得意地對手下說:"我相信魏種肯定不會抛棄我。

    "話音剛落,就接到了魏種叛變的消息。

    曹操怒火攻心,咬牙切齒地發誓道:"除非你有本事逃到飛頭之國,斷臂之鄉,看我不收拾你。

    "随着曹操大軍的節節勝利,不多久,叛逃的魏種即被兵士綁得結結實實,送到曹操面前。

    "哪能這樣對待魏先生",曹操喝退兵士,親自上前為魏種解開繩索,仍舊讓他官複原職,就像兩人之間根本沒有過節,就像自己從來沒有發過誓。

    ──"唯其才也",曹操這樣解釋道。

     曹操不殺劉備,說起來肚量也大得驚人。

    依劉備此前反複無常的行為,他本來完全可以找到殺死劉備的借口,何況他早已看出劉玄德體内有一股不羁的英雄心,不僅不可能為自己所用,且遲早會成為心腹大患。

    "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曹操說。

     曹操放關羽歸山,更顯出其超乎群英的雅量。

    那本來是一個借機殺死關羽的大好機緣:臨陣叛逃,投靠強敵,即按現今的戰争邏輯,也是一個在軍事法庭上必将受到嚴懲的行為。

    當時關羽舊主劉備,正以貴客身份,坐在勁敵袁紹的府上。

    不可猜度的曹操,竟囑咐下人先去通報"雲長慢行",再親率百官,備上豐厚的禮品,親自為關羽祖道送行。

    想想劉備、關羽後來給曹操造成的危害,曹操為求一時風雅,實在付出了過于高昂的代價。

    ──後來沮授同樣欲效關羽行迹逃歸舊主袁紹,曹操為什麼突然又雅量盡失,把他殺害了呢?(沮授事詳後《英雄末路》) 曹操最驚人的肚量(此等肚量,即在宰相堆裡也屬百裡挑一)體現在官渡之戰後。

    袁紹倉皇潰逃,曹軍兵士從袁紹主帳裡搜出大量書簡,其中不乏曹操手下與袁紹暗通消息的信函。

    "把他們一個個找出來,按軍法就地處決",幾個對曹操最忠誠的謀士武将,不約而同地建議道,言詞裡充滿憤激之色。

    "免了,免了。

    當時我都自身難保,有人希望在我死後能另有出人頭地的機會,自屬人之常情。

    燒了吧,都燒了,誰也不許偷看。

    "當然,從謀略的角度,我們可以将曹操這份肚量命名為"懷慚術",亦即通過讓手下羞愧的方法,使他們從此以後更加俯首帖耳,再也不敢(或不忍)對自己有任何不忠。

    與曹操應無血緣關系的曾祖父曹節,也曾有過相似的雅量,雖然是在一個普通得多的場合:有人家裡的豬不見了,越看越覺得曹節家的那隻豬有點像,便蠻橫地上門認領,"喂,姓曹的,我家大白豬怎麼光天化日之下到你府上來啦,還不快快還我。

    ""是嗎?"曹節急忙起身,領客人到豬圈,"是哪頭?""就這頭!""對不起,麻煩您就領回家吧,不好意思。

    ""哼,偷了人家的豬,說聲'對不起'就夠啦,這麼輕巧……"鄰人哼哼唧唧地牽着曹家的豬回家了,卻見到自家的豬正在路上愣愣地瞧着自己。

    古人似乎是勇于知錯就改的,羞愧之下,這位鄰人當即備上重禮上曹家請罪,曹節依然隻是笑笑。

    我們提到過的的那位讨伐黃巾軍的著名将領皇甫嵩,也特擅此道。

    據《後漢書·皇甫嵩傳》記載,他知道手下有人受賄時,不僅不加責罰,反而給他更多的錢财,結果,受賄者中竟有因羞愧而自殺的。

    ──可見,即使将曹操的肚量歸結為"權謀"和"懷慚術",仍無法否認曹操的寬宏。

    若道德上不能令人折服,誰又會因你而"懷慚"呢? 五、小人心事 然而,如果曹操總是體現出上面這般恢闊的氣度,千餘年來集矢在他身上的種種誅心之論,也就無從生發了。

    好猜忌的曹操,其陰暗險詐的小人心事,也同樣是史不絕書的。

    這尤其體現在曹操的無端殺人上。

     京劇《曹操與楊修》之大獲成功,順便也将楊修的千年冤獄再次鬧得沸沸揚揚。

    世人常将楊修之死歸之于"忌才",當年羅貫中也堅信不疑,還拿出楊修善于通過"猜謎"、"射覆"道破曹操心事作為例證。

    這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