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完人

關燈
臨死前就曾對諸葛亮有所提醒,正如魏延可以重用,劉備也曾向諸葛亮有所示範。

    細想劉備白帝城托孤之時,心中有千頭萬緒,仍能特地将馬谡拿出來提上一提,肯定那時候諸葛亮對馬谡已流露出激賞之色,所以劉備覺得應該預加防範。

    諸葛亮對馬谡并非不了解,他經常會在日理萬機之餘,與馬谡在中軍帳裡談論兵法。

     如果你站在泰山極頂上,呼吸着青天八萬裡罡風,感受着自然界最瑰麗的天籁,自然便難以辨别被自己"一覽衆山小"的芸芸小丘,哪個更高些,哪個稍稍矮些。

    諸葛亮也許正面對這樣的難局,他獨标高格的智力,因其過于不同流俗之故,反而妨礙他辨别尋常士子間的相對高下。

    這是一種類似"阿喀硫斯之踵"的強人式盲點,諸葛亮骨子裡對旁人的輕視乃至無視,本身并不以他是否謙虛待人、平等待人為轉移,正如有錢锺書式的博聞強記、銳眼精識,就必然會産生對他人的不屑之情一樣,即使錢先生曾大自謙抑。

    這本來不該是諸葛亮的弱點,我們更應将此理解成"優秀"的并發症。

     諸葛亮重用了不該重用的馬谡,輕視了不宜輕視的魏延,所以,蜀漢後期人才的極度匮乏,也就不難理解了。

    "蜀中無大将,廖化作先鋒",這一局面的造成,諸葛亮難脫幹系。

    試看諸葛亮重用之人,如《出師表》中提及的郭攸之、費祎、董允、向寵等人,多屬無能之輩,他們除了具有忠貞的品質外,一般便沒有可以稱道之處了,包括那位"膽大如雞卵"的"天水匹夫"姜維。

    有人曾這樣為諸葛亮譬解,說是因為劉禅過于昏庸,諸葛亮深怕自己百年之後劉禅帝位難保,所以隻能用些"志慮忠純"的"良實"好人。

    倘如此,則孔明方減一過又增一過:滿朝文武盡皆無能,劉禅終不被自己手下趕出皇宮,他的天下也是注定守不牢的。

    果然,諸葛亮死後未滿三十年,蜀國即率先為魏國所滅。

     在北伐未能一戰告捷的情況下,諸葛亮沒能及時調整政策,恢複經濟,也是造成他失敗的一大根源。

    諸葛亮後來幾次失敗,倒并非戰場上失利,而隻取決于一個共同的原因:糧食。

    諸葛亮是在後方沒有能力提供充足後勤保障的情況下,貿然北征的。

    這樣,即使他戰場上能夠獲勝,由于所處的戰場乃是相對較為荒涼的隴西、隴右地帶,無法從敵人或占領區中及時得到補給,這便從根本上妨礙他繼續前進。

    結果,正用得上他自己當年形容曹操的一句話:"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缟者也。

    "再則,蜀漢的綜合國力本來就無法與魏國相提并論,諸葛亮竟然"無歲不征",客觀上有點窮兵黩武的意味,反使蜀漢的國力進一步削弱。

    ──諸葛亮直到晚年才想到屯田,但顯然施之過晚,諸葛亮甚至沒有等到收獲第一熟麥子,即"中道崩殂"。

     諸葛亮之死,往好裡說是忠心體國,公而忘私的典範,他也确實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往不好處說,則又不得不歸結為他過于不惜羽毛,對手下過于缺乏信賴。

    "事無巨細,鹹決于亮"的結果便是,諸葛亮承擔的工作量實在太龐大了,那麼多本來不該由他親自過問的事情(如"罰二十以上"),他都要"親覽"。

    如此"夙興夜寐"、"食不甘味",即使銅澆鐵鑄之人都難勝其勞,更遑論肉體凡胎的卧龍先生了。

     "死諸葛走生仲達"一事,在曹魏方面固然可以解釋成司馬懿對諸葛亮的惺惺相惜,蜀國則理所當然地将此誇大為諸葛亮冥功了得。

    不過我還是願意相信司馬懿對諸葛亮敬重(或"害怕")一說,此前他反複向蜀國使者詢問諸葛亮飲食起居,如若僅僅為了考察一個人生命還有幾日可活,憑常識也覺不可思議,何況當時的諸葛亮年僅五十四歲。

    司馬懿隻是在聽蜀使介紹到諸葛亮不要命的工作方式之後,才嗟然生歎:"亮将死矣。

    "他日後實地考察諸葛亮的行營,并由衷感歎"天下奇才也",亦足證他對諸葛亮的敬重之誠。

     雖然當時也有人譏笑諸葛亮"勞困蜀民,力小謀大",但總體上看,自諸葛亮"星落五丈原"之後,民間便掀起了對諸葛亮的頂禮膜拜之風;後來鐘會入蜀前做的第一件事,也是先行拜谒"丞相祠堂"。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當年曾應司馬氏的命令,編纂《諸葛亮集》,亦可見諸葛亮的威望,甚至在冤家對頭那裡都得到了充分的尊崇。

     "儒道合一"的孔明,他對劉備的忠誠,對蜀漢的衛護,對恢複漢室的孜孜以求,都閃爍出中國儒家學說中最見光彩的人格(當然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光彩);而從他行兵布陣的機巧百出(如"八陣圖"),和造木牛、流馬,制作可一次連發十箭的強弩中,我們又分明見到了高妙的中國墨家式智慧。

    雖然後一點,亦即諸葛亮的"道術",在他整個人格體系中隻是一種補充,但民間恰恰将這一點無限放大,遂使諸葛亮在中國民間符号系統裡,幻化為智慧的化身,一個類似維吾爾族中阿凡提一樣的角色。

    他袍袖裡的春秋、鵝毛扇中的陰陽和眼瞳裡的智慧,因此便千餘年來一直被中國人敬若神明。

    用句時髦的術語,諸葛亮遭到了"妖魔化"。

     與其說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還不如說他是崇高人格的化身。

    在《後出師表》中,諸葛亮曾坦率承認自己的"谲智"及不上曹操;無須曹操承認我們也能看出,諸葛亮偉岸的人格、不屈的追求、完善的智力,不僅高揚在曹操之上,也幾乎高踞在古來所有帝王将相之上。

    正所謂"出師一表真名士,千載誰堪伯仲間"。

     他絕對不是一個手搖鵝毛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