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完人

關燈
沒有真正停止過。

     天下三分,對曹魏政權現在成了一種無奈,曹丕此前一次征伐東吳,再次以失敗告終;對孫權是可以接受的選擇,他甚至考慮起派船隊去夷州(今台灣省)的事情來了;唯獨對諸葛亮是一種不可忍受的事實。

    他堅定的信念,使他幾乎一刻也沒有忘記對漢室的恢複,即使曹魏一方幾乎暫時忘卻了他的存在,即使他治下的蜀漢,恰恰是三國中實力最為不濟的。

    就在"七擒孟獲"後的第三年,曹丕死後的第二年,即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227年),諸葛亮率大軍進駐漢中,由此揭開了北伐的序幕。

     臨行前,諸葛亮給阿鬥寫了一封信,這就是《(前)出師表》,中國曆史上最著名、最感人的表文,至少比李密的《陳情表》要感人。

    這一刻,諸葛亮心潮澎湃,他知道此去曠日彌久,路途多艱,前程未蔔,吉兇難料;他擔心不成器的阿鬥在家裡恣意妄為,疏遠忠貞之士,寵信佞臣小人。

    為防"俱為一體"的"宮中府中"出現不測,諸葛亮行前雖然做了大量準備工作,我相信他此時仍然會為自己"分身無術"而深感痛苦。

    一方面出于對劉備的忠誠,一方面也是自己志之所在,諸葛亮從來就沒有存過廢黜劉禅的念頭,不僅如此,他還得額外分出一分神來,加意佑護這個活寶。

    劉禅客觀上成了諸葛亮的心腹大患,成了妨礙他走出成都、馳騁疆場的唯一障礙。

    諸葛亮"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有"吞魏之志久矣",他的意志不是那麼容易被銷折掉的,所以即使愁腸百結,經過一番審慎的思考抉擇之後,他仍決定以統一祖國為務,先行北征。

    細觀《出師表》,諸葛亮出師前也許竟沒有向劉禅請示過什麼(即使請示也隻是例行公事,做樣子給别人看的),他隻是深感有必要關照劉禅幾句,才援筆為文。

    因此,所謂《出師表》,其實是更可以被看成一通"戒子書"的,表中除感人至深地閃爍着諸葛亮為蜀漢竭忠盡智的肺腑之情外,更充盈着一個慈父的威嚴,這份威嚴與孔明氣吞山河的豪情一起,同時掩映在他"臨表涕零,不知所雲"的淚光後面。

    "文章千古兩師表,經濟南陽一卧龍。

    "誠哉斯言。

     然而北伐失敗了,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接連六次無功而返。

    也許,通過這一次次令人扼腕痛惜的失敗,我們更能看清諸葛亮的高尚人格,和他性格中的某些緻命弱點。

     諸葛亮選擇北伐的時機是否準确呢?在《出師表》中,他曾用"危急存亡之秋"來形容當時的形勢,有人認為這是一個錯誤的評價,因為蜀國當時并沒有受到強敵的直接威脅,自成功地"南撫夷越"之後,當務之急應是休養生息,大興農業,恢複國家受傷的機體,然後再厲兵秣馬,伺機而動。

    我覺得,"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之句,未必乃諸葛亮對當時形勢的真實判斷,而僅僅是說給劉禅聽的,為了使劉禅不再荒淫,有所振作,從"道術"的立場上看,諸葛亮也有必要稍加誇大其詞。

    欲探讨諸葛亮北伐時機的選擇是否準确,我們還得結合魏國的情況。

    由于諸葛亮此前一直在大西南一帶用兵,對魏國政權幾乎毫無影響,是以當時魏國上下普遍以為,劉備死後,"數歲寂然無聲"的蜀漢不值得重視,是以"略無備預",防區松懈。

    結果"卒聞亮出",便不禁"朝野恐懼"了。

    從隴右、祁山、天水"三郡同時應亮"這一點上,我們也能看出諸葛亮北伐時機選擇的準确。

    兵至非常,"攻其無備",正可見諸葛亮的高明之處。

     諸葛亮的局限也同時暴露出來了,那就是他的謹慎,追求"十全必克"的謹慎。

    我覺得諸葛亮的謹慎,雖可以在性格構成上尋找原因,但這裡怕也與他智力上的優勢有關。

    請允許我再以圍棋高手下棋為例:棋士對弈時若選擇冒險深入的着手,頻頻放出勝負手,通常總意味着棋勢已落下風,尋常"正着"已無取勝可能,便隻能借助把水攪渾以求一逞。

    反觀對方,因勝券在握,這時便往往顯得較為忍讓,腦子裡盡想着如何簡化局勢,拒絕與對手多做糾纏。

    諸葛亮與敵人交手時,其心态便正好像這樣一位勝券在握的棋士,他堅信自己的實力,他認為無須借助拼命的招法就能"十全必克",便自然不會對任何冒險舉動感興趣了。

    諸葛亮本能地追求"完勝"對手,因而不願把戰場上的勝負放在賭盤裡旋轉,即使他的赢面要大得多。

     如果我們姑且認為諸葛亮選擇了最好的北伐時機,但他确實沒有體現出最好的進攻策略。

    他拒絕了手下大将魏延輕兵突襲的主張(魏延事詳後《英雄末路》),而隻是率領一支龐大的軍隊,繞道遠行,緩慢地向着自己的目的地長安推進。

    這本該是諸葛亮千載難逢的機會,他完全有可能至少一舉占領長安。

    結果,終其北伐一生,他竟一次也沒有把軍隊推進到那麼遠。

     街亭的失敗,對諸葛亮的打擊完全是緻命的。

    諸葛亮從未答應魏延"自帶一萬兵"的請求,卻輕率地給了參軍馬谡那麼多人,結果,這位趙括一流的紙上談兵好手,被魏國在疆場上摸爬滾打多年的老資格将領張郃一舉擊敗。

    諸葛亮固然可以"揮淚斬馬谡",但蜀漢那麼多兒郎的陣亡,卻是無法随淚揮去的巨大陰影。

    事實上街亭之敗,其慘重性幾乎是不可補償的。

    諸葛亮在别路戰場上獲得的所有戰功,都沒有抵消掉馬谡的失職。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委馬谡以重任呢?這牽涉到諸葛亮一個緻命的弱點。

     聰明絕頂的諸葛亮,恰恰在識别人才上顯得乏善可陳。

    馬谡不可重用,擅長發現人才的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