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完人
關燈
小
中
大
在見到諸葛亮的第一天起就甘願退居幕後,這使得孔明無需任何能力上的曆練和資曆上的篩選,便一步到位地成為蜀漢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這是多麼的不可思議! 據說,東吳孫權也曾想拉攏諸葛亮,諸葛亮對說客答複道:"孫将軍誠然大具人主氣概,但觀他的為人,充其量隻能對我以禮相待,而不可能讓我盡展才能。
"前人對此曾有所駁斥:孔明何等樣人,他與劉備水乳交融的關系甚至超越了劉備與關羽、張飛的曠世兄弟情,而達到神而化之的境界。
孔明根本不可能投向孫權,即使孫權讓他盡展才能。
我同意這一駁斥,但尚須更進一解:孔明當年之所以慨然"許先帝以驅馳",卻也不能不歸結為劉備願意"咨臣以當世之事"這一事實,劉備的言聽計從,對諸葛亮至關重要。
我們發現智慧過人的諸葛亮很少有與他人商議、相與定計的必要。
他的智力既高出衆生,謀略又周贍完備,他要求别人的,便隻是忠實地貫徹。
由于諸葛亮沒有帝王之心,所以,一個能讓諸葛亮盡展才華同時又能讓他對其品質由衷感佩的人主,如劉備,便自然成了諸葛亮的首選目标。
初出隆中的諸葛亮,在智慧還沒有來得及收到成效之前,不得不先陪着劉備體驗一番踉跄逃亡的滋味。
這是劉備最熟悉不過的滋味,一筆因他先前的無能遺留下來的苦債。
在曹操精銳之師的猛烈追擊下,無論劉備還是諸葛亮,隻能将"快逃"視為三十六計中的上上大計。
然而,這也是劉備感動蒼天的時刻,他不忍心抛棄追随自己的百姓,甯可以拉家帶口的龜步方式,率領百姓蹒跚地逃向江岸。
那邊,曹操已經向自己的軍隊下達了死命令,要求他們以日行三百裡的駭人速度,追擊。
幸虧神勇的張益德在長坂坡一聲怒吼,把曹操大軍暫時阻了一阻,劉備才終得生還。
──親眼目睹劉備的這份狼狽,諸葛亮當會感慨系之,并更加堅定了幫助這個苦命人的決心。
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造時勢,赤壁之戰開始了。
為了實現自己既定的聯吳抗曹戰略,諸葛亮親自出馬,遊說東吳。
據說,由于魯肅的作用,孫權也在考慮與劉備聯合的可行性,遂派魯肅前來荊州打探消息。
魯肅肯定是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找到了劉備,并觸摸到了劉備真實的用意。
陳壽好像對這一細節有點吃不準,因而在描述上留下了矛盾之處,我們沒法知道到底是魯肅找劉備在先,還是諸葛亮先去遊說東吳。
好在即使把該榮譽歸在魯肅名下,對諸葛亮也沒有絲毫影響。
以孫權為強援,這是諸葛亮隆中決策時就已定下的戰略,原不必借重魯肅的提醒。
諸葛亮對東吳的遊說獲得了巨大成功,這部分也是因為,孫權本就不想向曹操投降,他最為倚重的将軍周瑜當時又曾豪情萬丈地對孫權許諾:"隻要三萬兵,你就可以看我破曹操。
"赤壁戰後,劉備将荊州借而不還,東吳人肯定非常憤怒,覺得劉備有背信棄義、過河拆橋之嫌。
東吳人不知道,即使劉備願意歸還,諸葛亮也是肯定不答應的。
在諸葛亮為蜀漢圈定的原始版圖中,荊州與益州乃是國家張開的兩冀,奪取荊州,威懾孫權,誠乃諸葛亮的既定方針。
荊州落入劉備之手以後,諸葛亮隻須旋轉刀柄,借助刀背的力量順勢一抹,就可以将益州納入懷中。
對付區區劉璋、張魯,實在是小菜一碟。
一塊誰也沒有料到的土地,就此既意外又順理成章地成為劉備的天下。
──中國之所以能夠鼎立而三,正在于突然出現一個具有扛鼎之力的時代超人,他以不可思議的政治魔術,為劉備無中生有地創造出一個國家。
《隆中對》的決策,正在有條不紊地得到貫徹。
這時,兩樁互為連貫的事件,打亂了諸葛亮的步驟。
先是關羽"大意失荊州",緻使荊州非複為劉備所有;接着,憂憤填胸的劉備不顧諸葛亮的勸阻,以一種"不愛江山愛兄弟"的嘩世激情,盡起蜀國軍團,為關羽報仇。
劉備的慘敗,使得蜀漢本來就沒有多少家底的實力更趨積弱。
不久,劉備即在白帝城憤憤去世,将自己可笑的寶貝兒子劉禅(阿鬥)和一個脆弱的國家,鄭重托付給諸葛亮。
時間為黃初四年(公元223年)四月,四十二歲的諸葛亮,迎來了自己政治生命的第二個階段。
有諸葛亮為阿鬥護國,這個弱智的皇帝便大可整天與宦官閹豎在一起厮磨,與巫婆神漢在一起鬼混。
身為丞相的諸葛亮,作為蜀漢的精神領袖和事實上的統治者,這時也将蜀國軍政要權集于一身,所謂"政事無巨細,鹹決于亮"。
諸葛亮還通過主動與東吳修好,"團結和親",免除了一個強敵的威脅。
自此以後,東吳與蜀漢再也沒有發生過戰争。
《隆中對》中"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的方案,終于等到了一個可以實施的時間。
由于外部環境相對平靜了些,諸葛亮遂率軍南征,這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七擒孟獲"故事。
對南蠻首領孟獲"七擒七縱",不完全是羅貫中的杜撰,史籍中也曾留有蛛絲馬迹,隻是羅貫中把它渲染得格外傳神罷了。
當然,以諸葛亮傑出的智謀,結合"撫"這一既定态度,"七擒七縱"也是完全可能的。
這雖然頗像一種貓玩耗子的軍事遊戲,但諸葛亮的本意不在炫耀自己,而是想從心理上摧毀敵人,使得以孟獲為首的南方少數民族部落心悅誠服,從此不敢再生事端。
當時的記述很想讓我們相信,諸葛亮完全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當然今天我們知道,諸葛亮對孟獲者流的統治并不是無懈可擊的,針對蜀漢的小規模叛亂,即使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也從來
這是多麼的不可思議! 據說,東吳孫權也曾想拉攏諸葛亮,諸葛亮對說客答複道:"孫将軍誠然大具人主氣概,但觀他的為人,充其量隻能對我以禮相待,而不可能讓我盡展才能。
"前人對此曾有所駁斥:孔明何等樣人,他與劉備水乳交融的關系甚至超越了劉備與關羽、張飛的曠世兄弟情,而達到神而化之的境界。
孔明根本不可能投向孫權,即使孫權讓他盡展才能。
我同意這一駁斥,但尚須更進一解:孔明當年之所以慨然"許先帝以驅馳",卻也不能不歸結為劉備願意"咨臣以當世之事"這一事實,劉備的言聽計從,對諸葛亮至關重要。
我們發現智慧過人的諸葛亮很少有與他人商議、相與定計的必要。
他的智力既高出衆生,謀略又周贍完備,他要求别人的,便隻是忠實地貫徹。
由于諸葛亮沒有帝王之心,所以,一個能讓諸葛亮盡展才華同時又能讓他對其品質由衷感佩的人主,如劉備,便自然成了諸葛亮的首選目标。
初出隆中的諸葛亮,在智慧還沒有來得及收到成效之前,不得不先陪着劉備體驗一番踉跄逃亡的滋味。
這是劉備最熟悉不過的滋味,一筆因他先前的無能遺留下來的苦債。
在曹操精銳之師的猛烈追擊下,無論劉備還是諸葛亮,隻能将"快逃"視為三十六計中的上上大計。
然而,這也是劉備感動蒼天的時刻,他不忍心抛棄追随自己的百姓,甯可以拉家帶口的龜步方式,率領百姓蹒跚地逃向江岸。
那邊,曹操已經向自己的軍隊下達了死命令,要求他們以日行三百裡的駭人速度,追擊。
幸虧神勇的張益德在長坂坡一聲怒吼,把曹操大軍暫時阻了一阻,劉備才終得生還。
──親眼目睹劉備的這份狼狽,諸葛亮當會感慨系之,并更加堅定了幫助這個苦命人的決心。
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造時勢,赤壁之戰開始了。
為了實現自己既定的聯吳抗曹戰略,諸葛亮親自出馬,遊說東吳。
據說,由于魯肅的作用,孫權也在考慮與劉備聯合的可行性,遂派魯肅前來荊州打探消息。
魯肅肯定是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找到了劉備,并觸摸到了劉備真實的用意。
陳壽好像對這一細節有點吃不準,因而在描述上留下了矛盾之處,我們沒法知道到底是魯肅找劉備在先,還是諸葛亮先去遊說東吳。
好在即使把該榮譽歸在魯肅名下,對諸葛亮也沒有絲毫影響。
以孫權為強援,這是諸葛亮隆中決策時就已定下的戰略,原不必借重魯肅的提醒。
諸葛亮對東吳的遊說獲得了巨大成功,這部分也是因為,孫權本就不想向曹操投降,他最為倚重的将軍周瑜當時又曾豪情萬丈地對孫權許諾:"隻要三萬兵,你就可以看我破曹操。
"赤壁戰後,劉備将荊州借而不還,東吳人肯定非常憤怒,覺得劉備有背信棄義、過河拆橋之嫌。
東吳人不知道,即使劉備願意歸還,諸葛亮也是肯定不答應的。
在諸葛亮為蜀漢圈定的原始版圖中,荊州與益州乃是國家張開的兩冀,奪取荊州,威懾孫權,誠乃諸葛亮的既定方針。
荊州落入劉備之手以後,諸葛亮隻須旋轉刀柄,借助刀背的力量順勢一抹,就可以将益州納入懷中。
對付區區劉璋、張魯,實在是小菜一碟。
一塊誰也沒有料到的土地,就此既意外又順理成章地成為劉備的天下。
──中國之所以能夠鼎立而三,正在于突然出現一個具有扛鼎之力的時代超人,他以不可思議的政治魔術,為劉備無中生有地創造出一個國家。
《隆中對》的決策,正在有條不紊地得到貫徹。
這時,兩樁互為連貫的事件,打亂了諸葛亮的步驟。
先是關羽"大意失荊州",緻使荊州非複為劉備所有;接着,憂憤填胸的劉備不顧諸葛亮的勸阻,以一種"不愛江山愛兄弟"的嘩世激情,盡起蜀國軍團,為關羽報仇。
劉備的慘敗,使得蜀漢本來就沒有多少家底的實力更趨積弱。
不久,劉備即在白帝城憤憤去世,将自己可笑的寶貝兒子劉禅(阿鬥)和一個脆弱的國家,鄭重托付給諸葛亮。
時間為黃初四年(公元223年)四月,四十二歲的諸葛亮,迎來了自己政治生命的第二個階段。
有諸葛亮為阿鬥護國,這個弱智的皇帝便大可整天與宦官閹豎在一起厮磨,與巫婆神漢在一起鬼混。
身為丞相的諸葛亮,作為蜀漢的精神領袖和事實上的統治者,這時也将蜀國軍政要權集于一身,所謂"政事無巨細,鹹決于亮"。
諸葛亮還通過主動與東吳修好,"團結和親",免除了一個強敵的威脅。
自此以後,東吳與蜀漢再也沒有發生過戰争。
《隆中對》中"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的方案,終于等到了一個可以實施的時間。
由于外部環境相對平靜了些,諸葛亮遂率軍南征,這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七擒孟獲"故事。
對南蠻首領孟獲"七擒七縱",不完全是羅貫中的杜撰,史籍中也曾留有蛛絲馬迹,隻是羅貫中把它渲染得格外傳神罷了。
當然,以諸葛亮傑出的智謀,結合"撫"這一既定态度,"七擒七縱"也是完全可能的。
這雖然頗像一種貓玩耗子的軍事遊戲,但諸葛亮的本意不在炫耀自己,而是想從心理上摧毀敵人,使得以孟獲為首的南方少數民族部落心悅誠服,從此不敢再生事端。
當時的記述很想讓我們相信,諸葛亮完全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當然今天我們知道,諸葛亮對孟獲者流的統治并不是無懈可擊的,針對蜀漢的小規模叛亂,即使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也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