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完人
關燈
小
中
大
諸葛亮的人格志向。
他有掃清四海,一匡天下的宏大追求,對帝王職位卻了無興趣。
熟悉了這些背景,我們就可以較容易進入公元207年了。
劉備正在中原踉踉跄跄。
由于曹操剛剛平定了北方,旌旄南指,劉備的寄身之地荊州也受到巨大威脅。
有人在劉備面前不經意地提到了一個既陌生又響亮的名字:卧龍。
"麻煩先生帶他來見一面",劉備對徐庶說,"不,這人是沒法帶來的,非得玄德公親自去請。
是否能請動他,還得看造化哩!"病急亂投醫的劉備這就走向了襄陽城外,卧龍崗中。
并非諸葛亮執意搭隐君子的臭架子,而是兩人偉大的友誼,需要一個不同尋常的開始,所以劉備直到第三次拜訪,才見到孔明的真身。
好事總是成雙出現的,我們剛剛目睹了劉備、諸葛亮堪稱無雙佳話的會面,轉眼便聽到了那段也許是中國五千年曆史上最為神奇的預言。
為了方便下文對《隆中對》的賞析,我們有必要先加以援引: "自董卓已來,豪傑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衆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今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争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将軍,将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險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内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将将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将軍身率益州之衆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壺漿以迎将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我們先假設諸葛亮這一番話是聽了劉備的虛心詢問,略一沉吟後脫口而出的。
人們常用"未出隆中,已知天下三分"高度評價諸葛亮的傑出才能,我覺得若将其中的"知"改為"定",更能體現《隆中對》的價值。
《隆中對》中的智慧含量不僅遙不可及,它還是非常獨特的,它與當年沮授、荀彧不約而同地建議袁紹、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有着根本的不同。
"挾天子以令諸侯"帶有某種"先入鹹陽者為王"的意味,三分天下的謀略,則隻适合于劉備,盡管劉備完全看不到這一點。
顯然,對曹操而言,天下削平淨盡,隻剩下一個江東;對孫權而言:曹操"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
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所以他雖然自稱"孤與老賊,勢不兩立",但也僅限于借助"國險而民附"的地利、人和優勢,與曹操分庭抗禮,搞南北朝。
換言之,在曹操眼裡,中國隻有一個中國;在孫權眼裡,中國可一分為二;僅僅因為"隆中"冒出個諸葛亮,才使中國突然出現三分天下的可能。
諸葛亮硬是以自己力超北海的智慧,從魏吳争鬥中虎口奪食般地為劉備搶下一片天地。
這樣,随着諸葛亮走出卧龍崗,一個國家的雛形也于焉萌生。
雖然我們應該把赤壁之戰的榮譽公正地還給周瑜,但在諸葛亮的《隆中對》中,事實上已将曹操兵敗預先算計在内。
諸葛亮的目光還要長遠得多,他清澈的雙眼仿佛在天地間劃出兩個圓弧,這便輕巧地把一座"用武之國"荊州和一個"天府之土"益州,理論上交到劉備手中。
至于實踐效果,則簡單到隻取決于一個前提:"将軍豈有意乎?"諸葛亮沒有過多地考慮劉備有意與否(他當然願意,正好像你面對一個在水裡掙紮了二十小時的人,在把他救上來之前,你根本不需要問一句:"你需要我的搭救嗎?"),他的思緒刹那間已穿越了時間,不僅進一步為劉備勾畫了蜀漢的内政外交,還曆曆如睹地設想到了興複漢室的前景。
奇妙的是,諸葛亮的每一步設想都包含着具體的可操作性,先後次序之謹嚴亦匹似圍棋國手行棋,算路綿長,在明确大方向的前提下,兼顧到了每一個具體環節。
知行合一的諸葛亮,豈止是"未出隆中,已定天下三分";未出隆中,他甚至已将日後的"三分歸一統"計算成大功告成前最後一個官子。
這便回到了本章開頭部分筆者的疑問:諸葛亮在走出隆中之前,他無可比拟的成長軌迹,究竟是怎樣展開的呢?在《隆中對》中諸葛亮除了表現出宏偉的布局構想、精妙的戰略設計外,他豐富的人文地理學知識和混一華夏的民族眼光,也在在讓人折服。
諸葛亮的出生地告訴不了我們多少東西,他生于琅邪陽都,即今山東沂南。
那麼,他對"益州疲弊"的認識又何從而來呢?諸葛亮也許精研過那本當時面世的《水經》,但我們知道,在北魏人郦道元為該書作注之前,這本語焉不詳的地理學著作,并不能給人帶來多大裨益。
會不會有這種可能呢?即在諸葛亮遊學少年時期,他曾孤身萬裡地行走在祖國的大江南北,這使他不僅對益州的地形地貌、風土人情有所了解,一度還曾"深入不毛",由此對南方少數民族多了份直接體驗。
諸葛亮出山了。
他才二十七歲呀! 按照今天的人才培養模式(如所謂"梯隊建設"),諸葛亮是不可想象的。
二十七歲,怎麼看也隻是一介小科長的年齡,而諸葛亮盡管位居丞相是在劉備稱帝之後,但他事實上立刻就成為劉備軍事集團戰略的實際規劃者、制度的具體制訂者和軍國的有力調度者。
由于劉備
他有掃清四海,一匡天下的宏大追求,對帝王職位卻了無興趣。
熟悉了這些背景,我們就可以較容易進入公元207年了。
劉備正在中原踉踉跄跄。
由于曹操剛剛平定了北方,旌旄南指,劉備的寄身之地荊州也受到巨大威脅。
有人在劉備面前不經意地提到了一個既陌生又響亮的名字:卧龍。
"麻煩先生帶他來見一面",劉備對徐庶說,"不,這人是沒法帶來的,非得玄德公親自去請。
是否能請動他,還得看造化哩!"病急亂投醫的劉備這就走向了襄陽城外,卧龍崗中。
并非諸葛亮執意搭隐君子的臭架子,而是兩人偉大的友誼,需要一個不同尋常的開始,所以劉備直到第三次拜訪,才見到孔明的真身。
好事總是成雙出現的,我們剛剛目睹了劉備、諸葛亮堪稱無雙佳話的會面,轉眼便聽到了那段也許是中國五千年曆史上最為神奇的預言。
為了方便下文對《隆中對》的賞析,我們有必要先加以援引: "自董卓已來,豪傑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衆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今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争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将軍,将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險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内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将将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将軍身率益州之衆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壺漿以迎将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我們先假設諸葛亮這一番話是聽了劉備的虛心詢問,略一沉吟後脫口而出的。
人們常用"未出隆中,已知天下三分"高度評價諸葛亮的傑出才能,我覺得若将其中的"知"改為"定",更能體現《隆中對》的價值。
《隆中對》中的智慧含量不僅遙不可及,它還是非常獨特的,它與當年沮授、荀彧不約而同地建議袁紹、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有着根本的不同。
"挾天子以令諸侯"帶有某種"先入鹹陽者為王"的意味,三分天下的謀略,則隻适合于劉備,盡管劉備完全看不到這一點。
顯然,對曹操而言,天下削平淨盡,隻剩下一個江東;對孫權而言:曹操"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
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所以他雖然自稱"孤與老賊,勢不兩立",但也僅限于借助"國險而民附"的地利、人和優勢,與曹操分庭抗禮,搞南北朝。
換言之,在曹操眼裡,中國隻有一個中國;在孫權眼裡,中國可一分為二;僅僅因為"隆中"冒出個諸葛亮,才使中國突然出現三分天下的可能。
諸葛亮硬是以自己力超北海的智慧,從魏吳争鬥中虎口奪食般地為劉備搶下一片天地。
這樣,随着諸葛亮走出卧龍崗,一個國家的雛形也于焉萌生。
雖然我們應該把赤壁之戰的榮譽公正地還給周瑜,但在諸葛亮的《隆中對》中,事實上已将曹操兵敗預先算計在内。
諸葛亮的目光還要長遠得多,他清澈的雙眼仿佛在天地間劃出兩個圓弧,這便輕巧地把一座"用武之國"荊州和一個"天府之土"益州,理論上交到劉備手中。
至于實踐效果,則簡單到隻取決于一個前提:"将軍豈有意乎?"諸葛亮沒有過多地考慮劉備有意與否(他當然願意,正好像你面對一個在水裡掙紮了二十小時的人,在把他救上來之前,你根本不需要問一句:"你需要我的搭救嗎?"),他的思緒刹那間已穿越了時間,不僅進一步為劉備勾畫了蜀漢的内政外交,還曆曆如睹地設想到了興複漢室的前景。
奇妙的是,諸葛亮的每一步設想都包含着具體的可操作性,先後次序之謹嚴亦匹似圍棋國手行棋,算路綿長,在明确大方向的前提下,兼顧到了每一個具體環節。
知行合一的諸葛亮,豈止是"未出隆中,已定天下三分";未出隆中,他甚至已将日後的"三分歸一統"計算成大功告成前最後一個官子。
這便回到了本章開頭部分筆者的疑問:諸葛亮在走出隆中之前,他無可比拟的成長軌迹,究竟是怎樣展開的呢?在《隆中對》中諸葛亮除了表現出宏偉的布局構想、精妙的戰略設計外,他豐富的人文地理學知識和混一華夏的民族眼光,也在在讓人折服。
諸葛亮的出生地告訴不了我們多少東西,他生于琅邪陽都,即今山東沂南。
那麼,他對"益州疲弊"的認識又何從而來呢?諸葛亮也許精研過那本當時面世的《水經》,但我們知道,在北魏人郦道元為該書作注之前,這本語焉不詳的地理學著作,并不能給人帶來多大裨益。
會不會有這種可能呢?即在諸葛亮遊學少年時期,他曾孤身萬裡地行走在祖國的大江南北,這使他不僅對益州的地形地貌、風土人情有所了解,一度還曾"深入不毛",由此對南方少數民族多了份直接體驗。
諸葛亮出山了。
他才二十七歲呀! 按照今天的人才培養模式(如所謂"梯隊建設"),諸葛亮是不可想象的。
二十七歲,怎麼看也隻是一介小科長的年齡,而諸葛亮盡管位居丞相是在劉備稱帝之後,但他事實上立刻就成為劉備軍事集團戰略的實際規劃者、制度的具體制訂者和軍國的有力調度者。
由于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