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英雄
關燈
小
中
大
"西面的事别去管它,咱另立一個朝廷吧,劉虞漢室宗親,就是一個現成的人選。
"袁紹向曹操提議道。
這樣的糊塗事曹操是不會做的,曹操當時的志向是整理河山,一匡天下,而不是分裂版圖,加劇動蕩。
但據此曹操(也包括我們)卻正好看出袁紹的可鄙之處:董卓在長安挾制老皇帝,你袁紹在家鄉河北邺城另立新朝廷,倘如此,袁紹在和董卓旗鼓相當的同時,不也就淪為董卓的一丘之貉了嗎?唉,袁紹野心勃勃,眼力卻實在差勁,曹操雖明确告訴他"劉虞肯定不會同意",他仍然一意孤行。
結果當然還是曹操正确:劉虞逃到山裡去了。
袁紹沒有對董卓發出一兵一卒,卻加緊了盟軍内部的内讧。
自脅迫韓馥讓出冀州牧之位後(韓馥後來被逼自殺),他又與另一個盟友公孫瓒發生了曠日持久的戰争。
袁紹之過河拆橋,不講信義,在對待這兩個盟友的态度上得到了極為昭彰的體現:當年推袁紹為盟主,韓馥用力最勤,立劉虞為帝,韓馥也是他的主要同謀,韓馥卻反而成了他砧闆上第一塊肥肉。
為迫使韓馥讓出冀州,公孫瓒對袁紹幫助最大,一旦韓馥被迫自殺,袁紹立即又把矛頭對準了公孫瓒。
雖然公孫瓒也不是什麼好東西,但袁紹可議之處無疑更多。
在與公孫瓒相對較為慘烈的戰争中,袁紹大将麴義(部分也包括張郃)勞苦功高,甚至還救過袁紹的命。
然而正所謂"狡兔死,良狗烹",公孫瓒一敗,袁紹便借口麴義忤傲不遜,把他殺了,順勢整編了麴義的軍隊。
這時的袁紹如一隻績優股,驟然升值,威風不可方物。
治下幅員遼闊,冀、青、幽、并四州盡入囊中,其"家天下"也初具規模。
當然由于天生的弱智短視,他也為家業的最終毀于一旦,預挖了陷阱。
他讓三個兒子和一個外甥各擁有一座州郡,表面上話說得好聽,說是"借此觀察一下兒輩們的才能高下",其實卻是想為自己寵愛的幼子袁尚培植勢力。
袁紹寵愛袁尚的兩條理由也很不上台面:一、袁尚為自己寵愛的後妻劉氏所生,二、袁尚在三兄弟中長得最像奶油小生。
對自己相貌頗為自诩的袁紹,當然會将相貌的高下,視為才能高下的可靠标志。
──然而正是這種匹似歐洲查理曼大帝将國土一分為三的舉動,為袁紹死後疆域的分崩龜裂,兵戈擾攘,預埋了禍種。
謀士沮授當年勸袁紹迎奉皇帝,袁紹不予采納(潛在的理由是:此乃亂世,匹似秦失其鹿,先入鹹陽者為王),當曹操後發制人,挾天子以令諸侯,袁紹又老大不快,在緻曹操的信中,态度強蠻地要求曹操把皇帝送到邺城來。
曹操拒絕了,自此,兩人正式交惡。
雖然曹操憚于袁紹的勢力,曾做過一些妥協,如将高于自己的"大将軍"職位讓給袁紹,袁紹仍憤憤不平。
不久,在袁紹的授意下,一封出自三國著名刀筆吏陳琳手筆的讨曹操檄文,開始風行大江南北。
鑒于該信措詞尖酸刻薄,罵盡了曹操祖孫三代,曹袁勢不兩立之勢,已無可轉圜。
三國三大戰役的第一仗,官渡之戰的大幕,在一種黑雲壓城城欲摧的氣氛中,被拉開了。
我們都已知道,這一仗是曹操的"奧斯特裡茨",袁紹的"滑鐵盧"。
袁紹發動戰争的時機是否合适,本來也不無疑問。
至少,沮授就曾反對。
考慮到沮授先生乃是袁紹帳下唯一一位智謀過人的謀士,他的意見便有理由得到尊重。
唉,沮授命苦,我們發現袁紹若多聽聽沮先生的意見,整個三國的曆史就将被重寫。
事實是,袁紹不僅沒有采納沮授的逆耳忠言,反而以惑亂軍心之罪,削弱了沮授的兵權。
官渡之戰的結果,與其說取決于曹操的用兵神武,倒不如說是因為袁紹的過于無能。
将固執、愚蠢、狂妄等諸項用兵大忌結合得如此完美,袁紹真當得起反面教材的典型。
削弱沮授的兵權,隻是袁紹"笨伯才華"的第一步,這以後他以不可思議的愚笨,将所有的有利條件一一錯過,同時又不放棄任何一個加速自己失敗的機會。
官渡戰幕剛剛拉開,袁紹最引以自豪的兩員上将顔良、文醜即相繼沙場授首,緻使袁軍士氣大挫。
"袁紹向曹操提議道。
這樣的糊塗事曹操是不會做的,曹操當時的志向是整理河山,一匡天下,而不是分裂版圖,加劇動蕩。
但據此曹操(也包括我們)卻正好看出袁紹的可鄙之處:董卓在長安挾制老皇帝,你袁紹在家鄉河北邺城另立新朝廷,倘如此,袁紹在和董卓旗鼓相當的同時,不也就淪為董卓的一丘之貉了嗎?唉,袁紹野心勃勃,眼力卻實在差勁,曹操雖明确告訴他"劉虞肯定不會同意",他仍然一意孤行。
結果當然還是曹操正确:劉虞逃到山裡去了。
袁紹沒有對董卓發出一兵一卒,卻加緊了盟軍内部的内讧。
自脅迫韓馥讓出冀州牧之位後(韓馥後來被逼自殺),他又與另一個盟友公孫瓒發生了曠日持久的戰争。
袁紹之過河拆橋,不講信義,在對待這兩個盟友的态度上得到了極為昭彰的體現:當年推袁紹為盟主,韓馥用力最勤,立劉虞為帝,韓馥也是他的主要同謀,韓馥卻反而成了他砧闆上第一塊肥肉。
為迫使韓馥讓出冀州,公孫瓒對袁紹幫助最大,一旦韓馥被迫自殺,袁紹立即又把矛頭對準了公孫瓒。
雖然公孫瓒也不是什麼好東西,但袁紹可議之處無疑更多。
在與公孫瓒相對較為慘烈的戰争中,袁紹大将麴義(部分也包括張郃)勞苦功高,甚至還救過袁紹的命。
然而正所謂"狡兔死,良狗烹",公孫瓒一敗,袁紹便借口麴義忤傲不遜,把他殺了,順勢整編了麴義的軍隊。
這時的袁紹如一隻績優股,驟然升值,威風不可方物。
治下幅員遼闊,冀、青、幽、并四州盡入囊中,其"家天下"也初具規模。
當然由于天生的弱智短視,他也為家業的最終毀于一旦,預挖了陷阱。
他讓三個兒子和一個外甥各擁有一座州郡,表面上話說得好聽,說是"借此觀察一下兒輩們的才能高下",其實卻是想為自己寵愛的幼子袁尚培植勢力。
袁紹寵愛袁尚的兩條理由也很不上台面:一、袁尚為自己寵愛的後妻劉氏所生,二、袁尚在三兄弟中長得最像奶油小生。
對自己相貌頗為自诩的袁紹,當然會将相貌的高下,視為才能高下的可靠标志。
──然而正是這種匹似歐洲查理曼大帝将國土一分為三的舉動,為袁紹死後疆域的分崩龜裂,兵戈擾攘,預埋了禍種。
謀士沮授當年勸袁紹迎奉皇帝,袁紹不予采納(潛在的理由是:此乃亂世,匹似秦失其鹿,先入鹹陽者為王),當曹操後發制人,挾天子以令諸侯,袁紹又老大不快,在緻曹操的信中,态度強蠻地要求曹操把皇帝送到邺城來。
曹操拒絕了,自此,兩人正式交惡。
雖然曹操憚于袁紹的勢力,曾做過一些妥協,如将高于自己的"大将軍"職位讓給袁紹,袁紹仍憤憤不平。
不久,在袁紹的授意下,一封出自三國著名刀筆吏陳琳手筆的讨曹操檄文,開始風行大江南北。
鑒于該信措詞尖酸刻薄,罵盡了曹操祖孫三代,曹袁勢不兩立之勢,已無可轉圜。
三國三大戰役的第一仗,官渡之戰的大幕,在一種黑雲壓城城欲摧的氣氛中,被拉開了。
我們都已知道,這一仗是曹操的"奧斯特裡茨",袁紹的"滑鐵盧"。
袁紹發動戰争的時機是否合适,本來也不無疑問。
至少,沮授就曾反對。
考慮到沮授先生乃是袁紹帳下唯一一位智謀過人的謀士,他的意見便有理由得到尊重。
唉,沮授命苦,我們發現袁紹若多聽聽沮先生的意見,整個三國的曆史就将被重寫。
事實是,袁紹不僅沒有采納沮授的逆耳忠言,反而以惑亂軍心之罪,削弱了沮授的兵權。
官渡之戰的結果,與其說取決于曹操的用兵神武,倒不如說是因為袁紹的過于無能。
将固執、愚蠢、狂妄等諸項用兵大忌結合得如此完美,袁紹真當得起反面教材的典型。
削弱沮授的兵權,隻是袁紹"笨伯才華"的第一步,這以後他以不可思議的愚笨,将所有的有利條件一一錯過,同時又不放棄任何一個加速自己失敗的機會。
官渡戰幕剛剛拉開,袁紹最引以自豪的兩員上将顔良、文醜即相繼沙場授首,緻使袁軍士氣大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