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英雄
關燈
小
中
大
袁紹兵力十倍于曹操,而行兵布置如此不濟,被曹操從容地各個擊破,身為統帥,袁紹情何以堪。
與曹操正面相對,袁紹本無需如許人馬,抽出一支,暗渡陳倉,隔山打牛,偷襲曹操身後的許昌,亦不失為一條妙計,謀士許攸即曾如此獻策。
袁紹犟倔如牛,斷然拒絕。
他因為存心想讓曹操好看,腦子裡盡歇斯底裡地想着如何在正面戰場上把曹操一舉擊敗,故而對任何迂回之術都不加采納。
兩軍相争,士氣為先,加強團結,避免内部不必要的磨擦,為将者亦當遵循。
袁紹在這一問題上又一錯再錯,先是臨出發前将反對自己的謀士田豐投下大牢(附帶提一句:田豐對袁紹也有過救命之恩),接着又默許在邺城的謀士審配抄沒許攸的家财,逼得許攸臨陣脫逃,順便将袁紹一件重大軍事機密報知曹操。
與曹操相持已有半年,糧草成了決定戰争成敗的命脈。
袁紹派去守衛糧草的軍隊既難稱足夠,委派的大将淳于瓊又難稱其才,且有貪杯惡習。
權力雖遭削弱但對袁紹仍忠心不變的沮授,當時就曾提醒袁紹"當心曹公突襲淳于瓊,可再派将軍蔣奇另統一軍,側面防護",同樣遭到袁紹的拒絕。
凡是有利于自己的建議,無不加以拒絕,這樣的統帥如還能打赢戰争,那可真是對戰争藝術的亵渎了。
結果,隻在三天時間,袁紹十萬大軍,被弄得隻剩下區區八百人,陪袁紹逃回老家。
田豐的死,最能反映袁紹的心胸肚量。
田豐曾反對袁紹投入這場戰争,并預言袁紹必敗。
當袁紹果然大敗,獄吏們紛紛向田豐慶賀,說是"先生大有先見之明,袁公回來後必定會加以重用"。
"非也非也,我太了解袁公為人了,他表面寬容,内心猜忌,若此戰獲勝,袁公一時高興,當然也會不咎既往,大赦天下,在下小命也可望保全。
今既然失敗,袁公羞惱之下隻會更加震怒,遂緻遷怒他人。
煩請轉告我家人,着速替我預制石棺,時刻準備收屍。
我估摸着不會活過今天了。
"果然,袁紹回府後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處死田豐。
──作為對照,我們發現,不管你将此理解為豪傑氣質還是奸雄本色,曹操戰敗後做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先找某位曾經反對過自己的謀士,一邊握着他的手,一邊誠懇地認錯:"悔不用卿言,緻有此敗。
"袁紹之為袁紹,正在于其性格的外寬内狠,外容内忌,反複無常,心胸逼仄。
情緒高時,對引車賣漿者流他說不定都會藹然相對,一旦發作,哪怕你是孔丘再生,孟轲還世,他仍然能夠說翻臉就翻臉。
據說,對那位最為時人敬仰的大學者鄭玄(字康成),袁紹都曾經禮數不周,大加冒犯。
作為丈夫,袁紹沒能妥善處理妻妾間的關系,對姓劉的小老婆過于寵愛,遂引得家庭不和;作為父親,袁紹亦管教無方,三個兒子皆好勇鬥狠,乏善可陳;作為統帥,袁紹氣量偏狹,智謀短淺,審時不濟,度勢更差。
以袁紹的才能,而竟一度能呼風喚雨,左右時勢,實在也是曆史的有趣之處、乏味之處。
袁紹當年與公孫瓒反目成仇時,曾煞有介事地緻公孫瓒信一封,開導他道:"夫處三軍之帥,當列将之任,宜令怒如嚴霜,喜如時雨,臧否好惡,坦然可觀。
而足下二三其德,強弱易謀,急則曲躬,緩則放逸,行無定端,言無質要,為壯士者固若此乎?"說得真是一點不錯,但你袁紹到底是在說别人,還是在描畫自己呢?"言語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難道不正是袁紹的寫照嗎? 不管在哪朝哪代,袁紹好像都會成為一個大幹部,一個高級昏官。
我的意思是他總能昏得不動聲色,昏得道貌岸然,昏得理直氣壯,他會罷免一個又一個人的官,他會将所有的過錯都推到别人身上,直到有一天,他的上級(如果他有上級的話)蓦然發現,造成這一切過錯的,正是這位看上去氣宇非凡的大官人。
讓袁紹執掌重權,對所有人都是一場災難。
但是,又怎麼可能不讓他屍居高位呢?隻要人們眼光稍稍差點,判斷力稍稍打點折扣,就會立刻被他金光奪目的儀表、風度和談吐弄得一愣一愣,也許還真以為自己替他脫鞋都不配呢?
與曹操正面相對,袁紹本無需如許人馬,抽出一支,暗渡陳倉,隔山打牛,偷襲曹操身後的許昌,亦不失為一條妙計,謀士許攸即曾如此獻策。
袁紹犟倔如牛,斷然拒絕。
他因為存心想讓曹操好看,腦子裡盡歇斯底裡地想着如何在正面戰場上把曹操一舉擊敗,故而對任何迂回之術都不加采納。
兩軍相争,士氣為先,加強團結,避免内部不必要的磨擦,為将者亦當遵循。
袁紹在這一問題上又一錯再錯,先是臨出發前将反對自己的謀士田豐投下大牢(附帶提一句:田豐對袁紹也有過救命之恩),接着又默許在邺城的謀士審配抄沒許攸的家财,逼得許攸臨陣脫逃,順便将袁紹一件重大軍事機密報知曹操。
與曹操相持已有半年,糧草成了決定戰争成敗的命脈。
袁紹派去守衛糧草的軍隊既難稱足夠,委派的大将淳于瓊又難稱其才,且有貪杯惡習。
權力雖遭削弱但對袁紹仍忠心不變的沮授,當時就曾提醒袁紹"當心曹公突襲淳于瓊,可再派将軍蔣奇另統一軍,側面防護",同樣遭到袁紹的拒絕。
凡是有利于自己的建議,無不加以拒絕,這樣的統帥如還能打赢戰争,那可真是對戰争藝術的亵渎了。
結果,隻在三天時間,袁紹十萬大軍,被弄得隻剩下區區八百人,陪袁紹逃回老家。
田豐的死,最能反映袁紹的心胸肚量。
田豐曾反對袁紹投入這場戰争,并預言袁紹必敗。
當袁紹果然大敗,獄吏們紛紛向田豐慶賀,說是"先生大有先見之明,袁公回來後必定會加以重用"。
"非也非也,我太了解袁公為人了,他表面寬容,内心猜忌,若此戰獲勝,袁公一時高興,當然也會不咎既往,大赦天下,在下小命也可望保全。
今既然失敗,袁公羞惱之下隻會更加震怒,遂緻遷怒他人。
煩請轉告我家人,着速替我預制石棺,時刻準備收屍。
我估摸着不會活過今天了。
"果然,袁紹回府後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處死田豐。
──作為對照,我們發現,不管你将此理解為豪傑氣質還是奸雄本色,曹操戰敗後做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先找某位曾經反對過自己的謀士,一邊握着他的手,一邊誠懇地認錯:"悔不用卿言,緻有此敗。
"袁紹之為袁紹,正在于其性格的外寬内狠,外容内忌,反複無常,心胸逼仄。
情緒高時,對引車賣漿者流他說不定都會藹然相對,一旦發作,哪怕你是孔丘再生,孟轲還世,他仍然能夠說翻臉就翻臉。
據說,對那位最為時人敬仰的大學者鄭玄(字康成),袁紹都曾經禮數不周,大加冒犯。
作為丈夫,袁紹沒能妥善處理妻妾間的關系,對姓劉的小老婆過于寵愛,遂引得家庭不和;作為父親,袁紹亦管教無方,三個兒子皆好勇鬥狠,乏善可陳;作為統帥,袁紹氣量偏狹,智謀短淺,審時不濟,度勢更差。
以袁紹的才能,而竟一度能呼風喚雨,左右時勢,實在也是曆史的有趣之處、乏味之處。
袁紹當年與公孫瓒反目成仇時,曾煞有介事地緻公孫瓒信一封,開導他道:"夫處三軍之帥,當列将之任,宜令怒如嚴霜,喜如時雨,臧否好惡,坦然可觀。
而足下二三其德,強弱易謀,急則曲躬,緩則放逸,行無定端,言無質要,為壯士者固若此乎?"說得真是一點不錯,但你袁紹到底是在說别人,還是在描畫自己呢?"言語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難道不正是袁紹的寫照嗎? 不管在哪朝哪代,袁紹好像都會成為一個大幹部,一個高級昏官。
我的意思是他總能昏得不動聲色,昏得道貌岸然,昏得理直氣壯,他會罷免一個又一個人的官,他會将所有的過錯都推到别人身上,直到有一天,他的上級(如果他有上級的話)蓦然發現,造成這一切過錯的,正是這位看上去氣宇非凡的大官人。
讓袁紹執掌重權,對所有人都是一場災難。
但是,又怎麼可能不讓他屍居高位呢?隻要人們眼光稍稍差點,判斷力稍稍打點折扣,就會立刻被他金光奪目的儀表、風度和談吐弄得一愣一愣,也許還真以為自己替他脫鞋都不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