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側攻到圍攻:弱勝強良策

關燈
底特律既沒有防禦,也沒有阻擊或迎戰,結果是大大方方地讓出了小汽車市場,讓日本人大搖大擺地進來。

     日本汽車初進美國市場時,美國底特律“三巨頭”的力量是強大的,但日本人不與之正面沖突,而是從其最弱點(小汽車市場)進攻,當時日本小汽車比美國小汽車質高價也廉,因此,實是以強擊弱,故日本人能戰而勝之。

     深入重地,内外夾擊 孫子說,“十則圍之,五則攻之。

    ”(《孫子兵法·謀攻》)對此,宮本武藏說得更具體:“若敵已不能良持,若敵已手足無措,若敵已開始逃避,則吾須全面摧之,殲之。

    切記勿留須臾可能使敵東山再起之患。

    ”(《五輪書》)日本人的進攻正據此戰術,當力量強到能夠圍攻時則圍攻之,且“全面摧之,殲之。

    ” 當今美國汽車工業在萎縮,日本汽車工業卻一枝獨秀,1989年日本汽車産量又有新的增長,各大公司産銷勢頭旺盛,據統計,日本各汽車廠家,1989年共生産汽車1300萬輛,比1988年的又增加了2.6%。

    出口美國的汽車有增無減,1981年達300萬輛,占領了美國小汽車市場的20%,預計1990年日本小汽車市場占有率将突破30%。

    日本人并不因在美國初戰告捷而心滿意足,盡管日本在生産效率,産品質量,新産品開發等方面都居于領先地位,但仍不斷采用新技術以提高質量,提高勞動生産率和降低成本。

     這是因為日本人懂得;不斷的改進,不斷的前進,是立于不敗地位的保證。

     由于電子、新材料、生物技術等高科技的發展和應用,世界汽車制造業正進入開發運用新技術的新時期。

    日本早已将電子技術引進汽車産品,如日産的Cedric和Gloria産品系列都裝有微處理機,用于控制燃料注入、點火時間等;豐田也在新開發的車型中成功地引入了電子監視技術和發動機控制器。

    日本人推出的前輪驅動汽車,也給了美國廠商當頭一棒。

    現在日本本人已開始為下一世紀研制功能多樣化、更加省油、更減少金屬成傷,提高安全系數的新型汽車。

    日本汽車廠設計了一種新型車,可以兼做車主生活、工作的場所。

    駕車人在開車過程中,可以通過電話聯系工作,或收視電視新聞和商業信息以及收發傳真資料,同時,還可遙控操縱家裡的洗衣機,掌握廚房間爐火炖雞的火候,指揮機器人打掃衛生,等等。

    這種汽車很安全,因為行車路線已編入電腦,汽車一直處在最佳的路線上,即使臨時遇到意外。

    電腦也會提前發出警告信号。

    現在,日本人正以新技術繼續改進和生産多樣化系列産品,在更大規模、更大範圍上向美國汽車制造廠商展開全面進攻。

     面對日本汽車制造廠商強大而淩厲攻勢,美國政府及底特律“三巨頭” 都感受到巨大威脅。

    因為自8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對日本每年貿易逆差高達500億美元,其中進口日本汽車占美對日赤字的一半。

    為減少赤字和保護美國汽車工業,美國政府須對日本汽車進口實行限額。

    可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為繞開美國的進口限額,日本人便深入這個“汽車玉國”重地設廠制造汽車,本田、豐田、日産和馬自達等日本汽車制造公司已都在美國建立了“移植工廠”。

    1989年,日本國受限額限制對美出口汽車雖比1986年最盛時期減少了100萬輛,但加上這一年日本設在美國的汽車工廠生産的110萬輛,日本汽車對美國的銷量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10萬輛,1989年日本小汽車在美國的市場占有率從1986年的26%躍至30%。

    也就是說1989年日本小汽車在美國的銷售量創了最高紀錄。

     可以說,日本汽車制造公司已在“汽車王國”安營劄寨,深深地在美國紮了根。

    設在美國的日本汽車廠商,正與本國汽車制造業遙相呼應,内外夾攻。

    設在美國的日本汽車廠制造的汽車,深得美國顧客的喜愛,如本田汽車公司在美國分廠所生産的“阿科德”牌汽車,在美國最暢銷。

    僅本田一家,1989年銷售量就占美國汽車市場總銷售量的7.4%。

    本田的成功在美國引起巨大震動。

    據估計,日本在美國設廠生産的汽車,到1995年,年産量可達250萬輛,為1989年的1倍多。

    當然,美國汽車廠商決不會認輸,正在盡力挽回頹勢,特别是底特律“三巨頭”,都在學習日本同行的經驗,以提高自己的競争能力。

    為此,還和日本公司合作辦廠,如福特公司和馬自達公司、日産公司已經聯手合辦工廠;通用汽車公司與豐田公司早在1983年就合作生産汽車。

    這種聯合無疑對日本汽車公司是有利的,更鞏固了它在美國的根基。

     今後,日美汽車戰必将激烈地進行,不隻在美國,還在歐州,但美國人要趕上日本人,非短期可辦到,也非容易之事,至于要把日本汽車公司擠出美國市場已是不可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