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側攻到圍攻:弱勝強良策
關燈
小
中
大
”有各種各樣的解釋。
一般說,擔任正面進攻的軍隊為正,擔任側擊包圍、遷回的部隊為奇。
在戰法上,明攻為正,偷襲為奇。
日本人很重視《孫子兵法》,對“奇正”論也結合它的實戰經驗加以發揮。
如日本著名的武士官本武藏所著的《五輪書》則提出:“直接進攻強大之敵難!故須先攻其角落。
大戰中,此法攻敵薄弱環節更易見效。
一俟占敵角落,敵整體之精神即垮。
為徹底殲之,尚須乘勝追之。
” 考察日美汽車戰的過程,日本正是運用上述謀略以取勝。
1949年,日本政府制定了一項振興汽車工業的新政策,将發展汽車工業作為開發日本出口潛力的關鍵行業之一。
這一新政策是經過市場調研和技術預測後做出的。
日本政府認為汽車業特别重要,它的消費者遍布全球,規模效益大,很有發展前途,世界汽車市場的需求會有大幅度增長,同時也存在足夠的競争空間。
但對具體進攻的目标,日本人未探明它的“虛實”前,是不敢冒然出擊的。
日本人切望進攻的主要目标顯然是美國,因為美國在世界上不僅生産汽車最多最好,汽車銷量也最大,如能在美國推銷,那麼在世界其他國家推銷也就毫無問題了。
可是在50年代,它并不敢直接碰美國,而是一邊“練兵”,一邊摸底。
所說“練兵”,是說日本将其質量還趕不上美國的汽車先銷拉美和東南亞國家,待質量提高和取得營銷經驗後再向美國推銷,在這同時,對美國汽車市場進行廣泛的詳細的調查研究。
但這不是說,在50年代日本人并沒有向美國試銷汽車,1957年,豐田送到美國的第一輛“豐田寶貝兒”,因外形、質量都存在嚴重缺陷而遭到失敗。
豐田不因此而洩氣,而是在産品質量和了解美國市場上痛下功夫。
除依靠日本政府提供信息外,還利用貿易公司,外國人以及自己的職員搜集信息。
一方面了解美國汽車特别是大衆小汽車存在的缺陷以及美國道路條件等,一方面了解美國人的特性,尤其是對汽車的需求。
在調查研究中發現美國人對汽車的偏愛已大有變化:過去美國人偏愛大型的豪華的汽車,認為乘坐這樣的汽車才能顯示自己的高貴地位和男子漢氣魄;但汽車終究是一種交通工具,由于美國汽車越來越多,城市越來越擁擠,大型汽車轉彎及停車都感不便,加上油價上漲,人們感到用大型汽車耗油多不合算,因此,美國人的偏愛已轉向小型汽車,即喜歡購買價廉、耐用、耗油少、維修方便的小汽車,并要求汽車要容易駕駛、行駛平穩、腿部的活動空間要大,等等。
豐田正是根據美國人的喜愛和需要,制成一種小巧、價廉、維修方便、速度更快、乘坐更舒适的,受到美國顧客歡迎的美國式小汽車。
這種汽車就是皇冠車,但皇冠車隻不過是經改進後的美國底特律轎車的變種而已。
由于這種經過改制的小汽車符合美國顧客所喜所需,迅速在美國市場上樹立起物美價廉的良好形象,終于打進了美國市場。
接着日産在研究了美國汽車的制造技術、設計優缺點,消費者的口味以及市場環境後,于60年代初推出“蘭鳥”牌汽車,也成功地打進了美國市場,其他日本汽車公司也相繼擁人美國市場。
打入美國市場後,日本汽車公司并不滿足,而是不斷調研,不斷改進,提高質量,盡量做到完美無缺,同時提高勞動生産率以降低價格,滿足美國顧客所喜所需,因而能不斷擴大市場占有額。
在行銷戰術上,日本人總是失在對方一些薄弱的地區取得占據市場的訣竅後,再向難于攻占的堡壘進攻。
日本汽車公司50年代主要在拉美和東南亞推銷汽車,至60年代才集中力量向美國這個“汽車王國”進攻。
豐田初進美國市場時也是在有經銷商代理的地區推銷,占領一個市場後,然後向四處幅射,以至占領整個市場。
如它開始重點是放在美國西海岸的洛杉矶、舊金山、波特蘭及西雅圖,在這些地區建立起灘頭陣地後,開始向美國汽車制造業發起正面進攻,1965年,豐田在美國僅銷售288輛汽車,但1980年,它在美國市場的銷量增至50萬輛,是1975年的兩倍多,在美國汽車進口商中占了領先地位。
日本人能輕而易舉地打入美國市場,美國汽車制造廠商麻木不仁幫了大忙。
在50年代,美國人是瞧不起日本貨的,這包括當時擔任國務卿的杜勒斯和底特律的“三巨頭”,因此,“汽車王國”的統治者們就用不着擔心日本汽車的競争,他們盲目地自大,認為自己制造的汽車“頂瓜瓜”,也無須去了解美國顧客之所愛所厭,也就沒有必要加以改進滿足美國顧客的需要。
60年代,日本小汽車打入美國市場也未引起他們的注意,底特律仍繼續生産大型豪華車。
即使在1960年至1969年日本小轎車銷量從130萬輛增至1510萬輛,且還在猛增時,底特律還是忙于生産大型轎車,如果說有所改進的活,也隻是在翻新花樣上費心機。
因
一般說,擔任正面進攻的軍隊為正,擔任側擊包圍、遷回的部隊為奇。
在戰法上,明攻為正,偷襲為奇。
日本人很重視《孫子兵法》,對“奇正”論也結合它的實戰經驗加以發揮。
如日本著名的武士官本武藏所著的《五輪書》則提出:“直接進攻強大之敵難!故須先攻其角落。
大戰中,此法攻敵薄弱環節更易見效。
一俟占敵角落,敵整體之精神即垮。
為徹底殲之,尚須乘勝追之。
” 考察日美汽車戰的過程,日本正是運用上述謀略以取勝。
1949年,日本政府制定了一項振興汽車工業的新政策,将發展汽車工業作為開發日本出口潛力的關鍵行業之一。
這一新政策是經過市場調研和技術預測後做出的。
日本政府認為汽車業特别重要,它的消費者遍布全球,規模效益大,很有發展前途,世界汽車市場的需求會有大幅度增長,同時也存在足夠的競争空間。
但對具體進攻的目标,日本人未探明它的“虛實”前,是不敢冒然出擊的。
日本人切望進攻的主要目标顯然是美國,因為美國在世界上不僅生産汽車最多最好,汽車銷量也最大,如能在美國推銷,那麼在世界其他國家推銷也就毫無問題了。
可是在50年代,它并不敢直接碰美國,而是一邊“練兵”,一邊摸底。
所說“練兵”,是說日本将其質量還趕不上美國的汽車先銷拉美和東南亞國家,待質量提高和取得營銷經驗後再向美國推銷,在這同時,對美國汽車市場進行廣泛的詳細的調查研究。
但這不是說,在50年代日本人并沒有向美國試銷汽車,1957年,豐田送到美國的第一輛“豐田寶貝兒”,因外形、質量都存在嚴重缺陷而遭到失敗。
豐田不因此而洩氣,而是在産品質量和了解美國市場上痛下功夫。
除依靠日本政府提供信息外,還利用貿易公司,外國人以及自己的職員搜集信息。
一方面了解美國汽車特别是大衆小汽車存在的缺陷以及美國道路條件等,一方面了解美國人的特性,尤其是對汽車的需求。
在調查研究中發現美國人對汽車的偏愛已大有變化:過去美國人偏愛大型的豪華的汽車,認為乘坐這樣的汽車才能顯示自己的高貴地位和男子漢氣魄;但汽車終究是一種交通工具,由于美國汽車越來越多,城市越來越擁擠,大型汽車轉彎及停車都感不便,加上油價上漲,人們感到用大型汽車耗油多不合算,因此,美國人的偏愛已轉向小型汽車,即喜歡購買價廉、耐用、耗油少、維修方便的小汽車,并要求汽車要容易駕駛、行駛平穩、腿部的活動空間要大,等等。
豐田正是根據美國人的喜愛和需要,制成一種小巧、價廉、維修方便、速度更快、乘坐更舒适的,受到美國顧客歡迎的美國式小汽車。
這種汽車就是皇冠車,但皇冠車隻不過是經改進後的美國底特律轎車的變種而已。
由于這種經過改制的小汽車符合美國顧客所喜所需,迅速在美國市場上樹立起物美價廉的良好形象,終于打進了美國市場。
接着日産在研究了美國汽車的制造技術、設計優缺點,消費者的口味以及市場環境後,于60年代初推出“蘭鳥”牌汽車,也成功地打進了美國市場,其他日本汽車公司也相繼擁人美國市場。
打入美國市場後,日本汽車公司并不滿足,而是不斷調研,不斷改進,提高質量,盡量做到完美無缺,同時提高勞動生産率以降低價格,滿足美國顧客所喜所需,因而能不斷擴大市場占有額。
在行銷戰術上,日本人總是失在對方一些薄弱的地區取得占據市場的訣竅後,再向難于攻占的堡壘進攻。
日本汽車公司50年代主要在拉美和東南亞推銷汽車,至60年代才集中力量向美國這個“汽車王國”進攻。
豐田初進美國市場時也是在有經銷商代理的地區推銷,占領一個市場後,然後向四處幅射,以至占領整個市場。
如它開始重點是放在美國西海岸的洛杉矶、舊金山、波特蘭及西雅圖,在這些地區建立起灘頭陣地後,開始向美國汽車制造業發起正面進攻,1965年,豐田在美國僅銷售288輛汽車,但1980年,它在美國市場的銷量增至50萬輛,是1975年的兩倍多,在美國汽車進口商中占了領先地位。
日本人能輕而易舉地打入美國市場,美國汽車制造廠商麻木不仁幫了大忙。
在50年代,美國人是瞧不起日本貨的,這包括當時擔任國務卿的杜勒斯和底特律的“三巨頭”,因此,“汽車王國”的統治者們就用不着擔心日本汽車的競争,他們盲目地自大,認為自己制造的汽車“頂瓜瓜”,也無須去了解美國顧客之所愛所厭,也就沒有必要加以改進滿足美國顧客的需要。
60年代,日本小汽車打入美國市場也未引起他們的注意,底特律仍繼續生産大型豪華車。
即使在1960年至1969年日本小轎車銷量從130萬輛增至1510萬輛,且還在猛增時,底特律還是忙于生産大型轎車,如果說有所改進的活,也隻是在翻新花樣上費心機。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