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攻心為上:取勝的最上策

關燈
的時間逐家逐戶去找訂戶,老老實實的說明他所賣的機器價錢比别人賣的機器貴,請他們廢棄契約。

    這使訂戶深受感動,結果33人中沒有一個廢約,反而對小池極其信賴和敬佩。

    消息傳開,人們知道小池經商誠實,紛紛前來他的商店購買貨物或是向他訂購機器。

    誠實使小池财源廣進,終于成了大企業家。

     如何才能使産品多銷,有兩種不同的主張:一種是“薄利多銷”,另一種是“厚利多銷”。

    前者是日本人的看法,後者是猶太人的獨特見解。

    猶太人自信他推銷的商品是好的,好的商品不減價,“便宜不賣”,與其“薄利” 多銷,何不“厚利”多賺,據說這是猶太人賺錢的奧秘。

    日本人就認為“薄利”才能多賣,多賣了就能積小利成大利,這不僅是日本人的看法,也是各國許多人的看法,兩者各有道理,但筆者認為要想“厚利多銷”,必須是置于貨真價實的基礎上,這是說,首先貨要确是真貨,價也要确是實價,如果貨不真價不實,賣的是次貨、劣貨,或是漫天開價、滿地要錢,決不能多銷而獲厚利。

    “薄利多銷”也要置于貨真的基礎上,在國際市場的激烈競争下,彼此産品的質量一樣,薄利的一方必多銷,多銷了反而獲得厚利。

    因此,不管是“薄利多銷”也好,“厚利多銷”也好,都不能離開“貨真價實”而獲利,可以說“貨真價實”是絕對勝利的推銷法。

     說老實話以招人 廣告就是“攻心”,其目的是使人了解産品,喜歡産品,樂于購買産品。

     在當今世界上,廣告已與人們的經濟生活密切結合在一起,在生産、交換、分配領域,幾乎每步都離不開廣告。

    特别是新産品的行銷,更需廣而告之,做到家喻戶曉,其銷路就大。

    廣告有各種各樣的形式,可以通過電視、報紙、雜志,又可利用櫥窗、口頭介紹,或設法讓顧客輾轉相告,或寄給客戶有關産品資料,也可組織參觀、舉辦展覽等等。

    采取哪一種形式都要注意廣告的設計和宣傳方式,但廣告的效果如何,關鍵在于内容。

    要廣告能起到好的作用,要實話實說,優點有一說一,有二說二,必要時缺點也要說,這樣則更增加顧客的信任感。

    最壞的廣告并非設計粗糙、形象不美,而是吹牛撤謊、誇大其詞,因而引起人們的厭惡,不少人因曾上當,發誓不再相信廣告,以後不再買這類産品。

    為了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各國相繼成立“反廣告”組織,顧客一被騙就現身說法“報上當”,在報上公開揭露,其結果是行詐者“畫虎不成反類狗,”不僅不能促銷,而是走向它的反面。

     說實話是廣告的命根。

    做廣告隻要實事求是,說實話不虛誇,再加上構思新穎、形象鮮明,是能起促銷作用的。

    西方許多企業都信奉一句名言:“最好的廣告就是滿意的顧客。

    ”日本産品能掃入并占領美國市場,除了産品質優價廉和瞄準市場的時機外,開展大規模的攻勢也起了相當的作用。

    如在1969年,美國汽車公司花了1200萬美元推銷27萬輛汽車,而豐田花1850萬美元僅銷售13萬輛汽車,日産則為銷售8.7萬輛汽車用了1000萬美元,日本人在每輛車上花的廣告費顯然大大超過了美國競争者。

    日本人的廣告不吹牛、不虛誇,按照産品的質量如實介紹,許諾的服務也說到做到,使買車的美國人感到放心。

    廣告都經過深思熟慮、精心設計,以迎合美國人的愛好和取悅于美國人。

    如日産公司就曾發動了一場稱之為“具有美國精神的進口汽車”的宣傳戰,由博格——沃納公司編導,大力鼓吹交通工具在美國的重要,其中提到某些日本公司汽車的型号,以引起美國人購買日本汽車的興趣。

     日本人做廣告時還針對美國人對某些産品存在的偏見進行宣傳。

    在50年代後期,在美國流行的體形龐大、耗能高的摩托車,是為值勤和送貨用的,騎車人是穿黑皮夾克的經銷員,它龐大的體形使美國人感到其野性難訓。

    日本杭達摩托車公司在美國推銷它重量輕、價格便宜的摩托車時,針對美國人上述的看法,發起了一場全國範圍的廣告運動,廣告是這麼寫的:“你在杭達(摩托車)上遇到了最友好的人。

    ”并說明摩托車不僅是穿黑皮夾克的推銷員所騎,且非野性難訓,以赢得美國各階層人士對摩托車和騎手的歡迎。

    結果摩托車銷售的數量由原來的50萬輛躍升到近190萬輛。

    1964年對抗達摩托車買主的一項調查表明,大多數人在購買杭達摩托車之前從來沒有騎過摩托車,廠告改變了摩托車的形象,摩托車為顧客所接受。

    日本人在美國推銷照相機也如此。

    1976年,佳能推出了一種操作簡便的35毫米自動像機(CanonAE—1),當時該行業的行家認為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