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彼知己:保證勝利之法

關燈
代,日本人投入大量時間、資金研究美國人的風俗、習慣、偏好,以及競争對手和工商業環境。

    日本人搜集情報是舉國以赴的,日本對外貿易關系組織(JFTRo)就在世界各國設了75個辦事處,它的官員都受過特殊訓練,是專門從事搜集情報工作的。

    日本還向一些國家派出研究小組,花數月時間調查研究,提出與之進行商戰的可行性報告和建議。

    日本設在各國的廠商和派出各國的推銷員,也盡力搜集所在國的經濟情報。

    在搜集情報和使用情報上,日本與各國不同之處是,各情報系統既分工又合作,互相交換情報。

    不論是官辦還是民辦的情報系統,都與通産省有密切的聯系,因而通産省能将情報彙集進行研究,提出正确的決策或意見,對各個參與商戰的廠商給予指導。

     日本企業家不僅很熟悉國外市場情況,對自己企業的資源、技術、資金、設備、産品管理水平和市場占有率等情況都很清楚,因而能根據企業的實際,以其優勢攻對手之短處,故能穩操勝券。

    如在戰後初期,日本技術落後,對現代經營之術也知之不多,當時在這些方面是無法與美國人競争的,于是便利用其勞動成本較低的優勢,在價格上與之競争。

    之後,随着技術不斷提高,資本積累日益雄厚,才從勞動密集型産品轉到資本密集型産品,進而以知識或技術密集型産品滲透美國市場,展開正面的進攻,正因日本人“知彼知己” 才能占領美國一個又一個市場。

     如能”知彼知己”,即使難于進入的市場也可突破。

    日本貿易和非貿易壁壘重重,保護主義之風日盛,銷售環節長而複雜,彙兌管理制度也很嚴格,許多外商想打入日本市場,但感到力不從心,望而卻步。

    隻有猶太人卻能闖入日本金融市場,大賺日本人的錢。

    猶太人根據日本外貿順差日益增長的情況,推測當日本的美元儲備達到一定數目時,日元一定升值。

    于是瞄準日本金融市場,極力搜集有關情報。

    猶太人等待的時機終于到來了,他們從1970年12月開始,巧妙地通過嚴格的日本彙兌管理制度,把美金大量賣給日本,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流入日本的美元達150億。

    而日本政府和許多企業家還蒙在鼓裡,毫不警覺,當日元被迫升值而發覺時已經遲了,這樣,日本白白蒙受八億美元的損失。

    日本人大賺美國和各國的錢,猶太人卻大賺日本人的錢,而且是轉手之間,毫不費力,這确是強中更有強中手。

    聯邦德國的巴伐利亞汽車公司(BMW)能打入日本市場,也是因經過了解和研究日本市場及日本競争對手後,突破各種障礙而取得成功的。

    在它準備進入日本市場前經了解知道:這時日本已有幾家聞名于世的豐田、日産、三菱、鈴木和馬自達等大汽車公司,并有2萬家日本汽車經銷站,但隻銷日本産的汽車,不願銷外國汽車。

    BMW在了解中發現,日本人買汽車怕上當,喜歡向熟人買,而日本銷售網絡多樣化的特點也是可以利用的,便與非汽車行業挂鈎,通過它們的營業網,向各關系戶出售BMW牌汽車。

    僅5年就創下了在。

    日本年銷14萬輛汽車的紀錄,成功地在日本紮下了根。

     許多商戰案例也說明了,不知彼,不知己,要想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

     如美國一些公司以為在美國适銷的産品在國外也适銷,因而對産品未做任何修改便照原樣出口,結果大多碰壁,有的公司也對日本市場進行了解,但是很不深入,如美國通用食品公司也曾派幾名職員到日本做了一次偵探式的旅行,但因他們逗留的時間短、走馬看花,了解得很膚淺,所提出的報告對于産品的推銷起不了作用,該公司打入日本市場的企圖也就未能實現。

    當美國人指責日本人不開放市場時,日本人反唇相譏說:指責有什麼用,你們為什麼不拿出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研究如何打入日本市場之道呢?有些美國知名公司如雪夫隆和馬克斯·法克特曾向非洲推銷化妝品但沒有取得成功,也是因“不知彼”之故。

    黑人的皮膚顔色和機理跟美國白人不同,非洲的氣候和民族愛好也和美國不同,沒有根據這些區别去生産适合黑人用的化妝品,而是照原樣推銷美國人用的化妝品,當然得不到非洲人的歡迎。

     但是,要真正做到“知彼知己”确是不易。

    例如美國杜邦公司在生産透氛合成革以前,曾經做了多次的、廣泛的調查研究,包括其競争對手及該産品的前途,并進行試銷活動,當認為有把握可以行銷後才大批生産,滿以為其前途無量,但結果呢,卻适得其反。

    其原因何在?是一個很值得探讨的問題。

    透氣合成革是杜邦公司的一項長達25年的科學研究成果,根據調查研究,對其市場遠景預測是:到1982年,皮革将嚴重短缺,那時30%的鞋必須用代替材料制作。

    與其它皮革代用品比較,如當時流行的乙烯基纖維合成革不透氣,而杜邦公司新制的合成革有透氣性;與真皮革比較,它重量輕、耐磨和防水。

    試銷結果,除了5%的人感到悶腳外,多數人滿意。

    杜邦公司的透氣合成革于1963年10月公開亮相後,供不應求,首戰告捷。

    也因此引起國内外制鞋廠商與之激烈競争。

    某國皮革界制出了象手套一樣柔軟的皮革很受歡迎,國外質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