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彼知己:保證勝利之法
關燈
小
中
大
《孫子兵法·謀攻》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這是孫子對戰争實踐的總結,不僅為爾後戰役證明其正确性,也為現代商戰所證實:“知彼知己”,則“百戰不殆”反之,則“每戰必敗”。
孔明巧擺”空城計”就是運用這種謀略思想取得成功的典型例子。
孔明知漢中咽喉街亭失守,怕司馬懿斷其歸路,急分兵遣将布置撤軍。
忽然十餘次飛馬急報:“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這時孔明身邊别無大将,隻有一班文官和二千五百軍兵在城中。
衆官聽得這個消息,盡皆失色,唯有孔明不慌不忙,傳令:偃旗息鼓,大開四門,自己就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于城樓之上,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司馬懿一到看見如此情況大疑,急令退軍。
孔明彈琴競退了司馬十五萬大軍。
當次子司馬昭問其故時,司馬懿答道:“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
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
我軍若進,中其計也。
”司馬懿老謀深算,精通兵法,每戰必先“知彼” 而後戰,他素知孔明為人”謹慎”,決不會“擺空城計”以冒險,但他隻知往日的孔明,而不知今日的孔明。
孔明為何往日未曾冒險而今日卻冒大險? 司馬大軍退後衆将問其故,孔明答說:“此人料吾平生謹慎,決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
”司馬懿之所以退,是因其隻知往日孔明“謹慎”而不知今日孔明敢冒險,即,”不知彼”:司馬懿擁有十五萬大軍,孔明困守區區一小城,即使滿城設埋兵,何堪一擊,他思不及此是因對敵估計錯了,被吓昏了,忘記自己軍力勝孔明百倍,這就是不知已。
司馬懿既不知彼又不知己,這便是他敗退的原因。
孔明之所以一反“平生謹慎”的作風,敢于冒大險擺“空城計”,正如他自己所說的“蓋因不得已而用之。
”因為司馬懿十五萬大軍快臨城下時,他身邊隻有二千五百軍兵,要戰戰不過,要逃逃不了一棄城而逃,必不能遠遁,定為司馬懿所擒。
在要戰要逃都不行的情況下,孔明隻有擺“空城計”一法了,這說明孔明很清楚自己所處的危境及其必須做的事,可見孔明“知已”。
孔明敢擺“空城計”,因他知司馬懿深懂兵法,且為人既謹慎又多疑,又知司馬懿料其“生平謹慎,必不弄險”,這就是既知其人,又料其知我,故得出結論:必疑我有疑兵,必不敢進。
可見孔明”知彼”之深。
孔明知彼又知己,這便是孔明的“空城計”取得成功的原因。
孔明巧擺”空城計”的故事充分說明“知彼知己”确是非常重要的謀攻思想,運用得當就會取得成功,運用不當就會失敗。
但不能因司馬懿中計便認為他不懂得運用“知彼知己”以謀攻,在這方面他不遜于孔明。
對于孔明其人他曾了如指掌,如在擒孟達、取街亭兩次戰役中,都因他洞察孔明的謀略而取得成功,孔明則因不明于知人(對馬谡、孟達),即“不知己”而緻失敗。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孔明、司馬兩人都曾有失。
這也說明“知彼知己”之不易。
要窮盡其個中三昧則非下苦功不可。
孔明的成功和司馬懿失敗的經驗教訓,對于現代商戰運用“知彼知己” 以謀攻都很有借鑒意義。
現代商戰也必須做到“知彼知己”才能取勝,這早已為人們所公認了。
問題是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知彼知己”。
隻有真正的“知彼知己”才能取勝,如果是半知半不知,或自認為真知而其實不知,那就是自欺自害,必然會遭到失敗。
另是,現代商戰的“知彼”的”彼”與軍戰的“知彼”的”彼”内涵不完全一樣。
軍戰的”彼”隻是指敵方,而現代商戰的“彼”既指競争的一方,也包括顧客的一方,如果隻知一方而不知另一方,不算盡知“彼”。
因此,現代商戰要“知彼”,既要了解對手,也要了解顧客。
上面提出的這些問題,也是下文所要探讨的。
要戰勝對手,必先了解對手 高明的謀略家能做到“知彼知己”,首先是因能了解對手,即充分掌握敵方情報,情報全面、充分、真實,其決策就正确。
當代商戰要做到“知彼知己”以取勝也必須如此。
參加當代商戰的,不隻是一般廠商和各跨國公司,也有各國和各地區經濟集團,因此搜集情報的範圍極其廣闊,其中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法律以及領導人的情況,等等。
有些國家的對外貿易組織建有全球範圍的市場情報系統,搜集的情報,從地區來說是無所不在,從内容來說是無所不有。
世界上各跨國公司都設有自己的情報信息系統。
為了取得商戰的勝利,有些國家搜集情報是不擇手段的,包括收買政府官員、采取間諜等手段,以竊取對方的經濟、科技情報。
總之,在商戰激烈展開的同時,情報戰也在密鑼緊鼓地進行。
凡在商戰上取得勝利的國家,都是由于能準确地掌握對手有關情報,做到“知彼知己”,善于揚長避短,度人量已而戰。
在這方面,日本人是其中佼佼者,日本公司開始打入美國市場時,由于對美國市場、文化和競争情況毫無所知,難于與美國人競争,被迫紛紛撤出。
“吃一塹,長一智”,50年
”這是孫子對戰争實踐的總結,不僅為爾後戰役證明其正确性,也為現代商戰所證實:“知彼知己”,則“百戰不殆”反之,則“每戰必敗”。
孔明巧擺”空城計”就是運用這種謀略思想取得成功的典型例子。
孔明知漢中咽喉街亭失守,怕司馬懿斷其歸路,急分兵遣将布置撤軍。
忽然十餘次飛馬急報:“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這時孔明身邊别無大将,隻有一班文官和二千五百軍兵在城中。
衆官聽得這個消息,盡皆失色,唯有孔明不慌不忙,傳令:偃旗息鼓,大開四門,自己就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于城樓之上,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司馬懿一到看見如此情況大疑,急令退軍。
孔明彈琴競退了司馬十五萬大軍。
當次子司馬昭問其故時,司馬懿答道:“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
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
我軍若進,中其計也。
”司馬懿老謀深算,精通兵法,每戰必先“知彼” 而後戰,他素知孔明為人”謹慎”,決不會“擺空城計”以冒險,但他隻知往日的孔明,而不知今日的孔明。
孔明為何往日未曾冒險而今日卻冒大險? 司馬大軍退後衆将問其故,孔明答說:“此人料吾平生謹慎,決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
”司馬懿之所以退,是因其隻知往日孔明“謹慎”而不知今日孔明敢冒險,即,”不知彼”:司馬懿擁有十五萬大軍,孔明困守區區一小城,即使滿城設埋兵,何堪一擊,他思不及此是因對敵估計錯了,被吓昏了,忘記自己軍力勝孔明百倍,這就是不知已。
司馬懿既不知彼又不知己,這便是他敗退的原因。
孔明之所以一反“平生謹慎”的作風,敢于冒大險擺“空城計”,正如他自己所說的“蓋因不得已而用之。
”因為司馬懿十五萬大軍快臨城下時,他身邊隻有二千五百軍兵,要戰戰不過,要逃逃不了一棄城而逃,必不能遠遁,定為司馬懿所擒。
在要戰要逃都不行的情況下,孔明隻有擺“空城計”一法了,這說明孔明很清楚自己所處的危境及其必須做的事,可見孔明“知已”。
孔明敢擺“空城計”,因他知司馬懿深懂兵法,且為人既謹慎又多疑,又知司馬懿料其“生平謹慎,必不弄險”,這就是既知其人,又料其知我,故得出結論:必疑我有疑兵,必不敢進。
可見孔明”知彼”之深。
孔明知彼又知己,這便是孔明的“空城計”取得成功的原因。
孔明巧擺”空城計”的故事充分說明“知彼知己”确是非常重要的謀攻思想,運用得當就會取得成功,運用不當就會失敗。
但不能因司馬懿中計便認為他不懂得運用“知彼知己”以謀攻,在這方面他不遜于孔明。
對于孔明其人他曾了如指掌,如在擒孟達、取街亭兩次戰役中,都因他洞察孔明的謀略而取得成功,孔明則因不明于知人(對馬谡、孟達),即“不知己”而緻失敗。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孔明、司馬兩人都曾有失。
這也說明“知彼知己”之不易。
要窮盡其個中三昧則非下苦功不可。
孔明的成功和司馬懿失敗的經驗教訓,對于現代商戰運用“知彼知己” 以謀攻都很有借鑒意義。
現代商戰也必須做到“知彼知己”才能取勝,這早已為人們所公認了。
問題是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知彼知己”。
隻有真正的“知彼知己”才能取勝,如果是半知半不知,或自認為真知而其實不知,那就是自欺自害,必然會遭到失敗。
另是,現代商戰的“知彼”的”彼”與軍戰的“知彼”的”彼”内涵不完全一樣。
軍戰的”彼”隻是指敵方,而現代商戰的“彼”既指競争的一方,也包括顧客的一方,如果隻知一方而不知另一方,不算盡知“彼”。
因此,現代商戰要“知彼”,既要了解對手,也要了解顧客。
上面提出的這些問題,也是下文所要探讨的。
要戰勝對手,必先了解對手 高明的謀略家能做到“知彼知己”,首先是因能了解對手,即充分掌握敵方情報,情報全面、充分、真實,其決策就正确。
當代商戰要做到“知彼知己”以取勝也必須如此。
參加當代商戰的,不隻是一般廠商和各跨國公司,也有各國和各地區經濟集團,因此搜集情報的範圍極其廣闊,其中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法律以及領導人的情況,等等。
有些國家的對外貿易組織建有全球範圍的市場情報系統,搜集的情報,從地區來說是無所不在,從内容來說是無所不有。
世界上各跨國公司都設有自己的情報信息系統。
為了取得商戰的勝利,有些國家搜集情報是不擇手段的,包括收買政府官員、采取間諜等手段,以竊取對方的經濟、科技情報。
總之,在商戰激烈展開的同時,情報戰也在密鑼緊鼓地進行。
凡在商戰上取得勝利的國家,都是由于能準确地掌握對手有關情報,做到“知彼知己”,善于揚長避短,度人量已而戰。
在這方面,日本人是其中佼佼者,日本公司開始打入美國市場時,由于對美國市場、文化和競争情況毫無所知,難于與美國人競争,被迫紛紛撤出。
“吃一塹,長一智”,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