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用衆力衆智:取勝的力量
關燈
小
中
大
略以來,日本科技又有了長足的進步。
為了與美國一較短長,日本投入了大量科研費,在1988年度就已達到743億美元,在10年中翻了一番。
在所投入的科研開發費中,企業占了80%。
在科研開發方面,日本人不僅善于“拿來”,還善于“借用”,即在美國最好的大學裡建立研究實驗室,主辦科研項口和設立大學教授職位,積極發掘和利用美國大學的研究人才。
據統計,日本為美國大學提供的資金比除美國之外的任何國家部高。
現在日本投資的134所美國大學中,有53所大學僅在1986年就從日本公司那裡共得到投資750萬美元。
美國有關方面規定,主持研究的各家公司擁有最先審查研究成果和優先使用專利的權利,因此,日本公司就能利用美國科研力量為自己服務。
而且它還派自己的研究人員到其投資建立的研究實驗室跟美國大學的科研人員一起研究,這樣,不僅能優先利用其科研成果,也能直接掌握其科研成果的全部技術。
比較美日兩國開發和利用智慧資源的情況,可以歸納出如下兩點:(1) 在重視教育和科研方面,美日兩國是不相上下的;(2)從人才來源看,美國能納天下之才,而日本基本上靠自己培養。
美國的人才資源當然比日本的豐富得多,但日本教育比美國普及,教育效果也比美國好,其技術培養計劃是第一流的:所培養的科技人員和勞動大軍的素質是較高的;加以日本人善于“拿來”,巧于“借用”,其科技水平足以與美國匹敵。
尖端産品過去大多是美國所創造,現在經常傳來被日本趕上以至超過的消息,甚至美國人的新發明還來不及應用,就被日本人先“借用”了。
美國全國工程科學院院長羅伯特·懷特深有感慨他說:“美國大概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創新國家,但是,我們卻沒有能力獲得這些科學發明的好處。
” 前面的比較、分析、歸納說明:美日兩國在發展科技方面都善于開發智慧資源和善于利用“衆智”,所不同的隻是方法和途徑有異罷了。
這是美日兩國科技獲得迅速發展的原因。
在美國來說,由于重視教育和科研的投資,又能納天下之才,在1870年至1970年這個世紀裡,把美國建成了現代的科技國家,美利堅民族成為人類有史以來生産力最高的民族。
因此,美國在國際貿易上,曾長期保持領先地位。
日本人也因善于用“衆智”,特别是日本人對國家對公司的奉獻精神,“衆智”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發揮,推動了日本科技的迅速發展。
為了給國家增光,為了給公司增加财富,日本的科技人員和勞動大軍可說是竭智盡力,猛追美國,使兩國的科技水平從不平衡至平衡以至有傾斜向日本一邊的可能。
在這個基礎上,日本才能不斷生産更物美價廉的商品,不斷擴大對美國及其他世界各地市場的占有額。
從美日兩國發展科技取得的經濟成果來看,可以說智慧是勝利之本。
能用”衆智”劣勢變優勢 有高水平的科技始能生産尖端産品,這是取得商戰勝利的根本條件,但不是唯一的條件,當科技水平彼此不相上下,任何一方都不占有優勢的時候,能取得商戰的勝利則決定于經營之道如何。
關于現代經營之道,日本人是向美國老師學習的,由于學生的勤奮和努力早已超過先生了。
現在是倒轉過來,美國老師在研究原來的學生——日本人的經營之道,向日本人學習。
其實,日本人的經營之道還不是向美國學到的一套,美國人學之并非難事。
既然科技水平相若,經營之道出于同一模式,那麼,如何更好地利用現有的科技和經營術則是決定勝敗的關鍵。
日本人做出的決策,大多遵循“自下而上”的次序,集“衆智”而後運籌;美國人則“自上而下”,或靠智囊策劃。
孫子兵法說:“多算勝,少算不勝。
”一般而論,衆人之智當然“多算”,少數人之智則“少算,”在日美之間的商戰中,美國人節節敗退是因其“少算”,而日本人凱歌頻傳是因其“多算”。
日本是竭舉國智力從事商戰的。
日本是資源極缺乏的國家,工業原料基本上靠從國外進口供應,生活資料也有不少仰賴于國外,外貿成為日本人的生命線,故從政府的通産省至有關各部門,從公司、工廠的職工至經理、廠長,為商戰勝利無不全力以赴。
通産省在商戰中起了十分出色的指導作用,它不是發布命令,而是通過從各個信息渠道廣泛了解情況,聽取各界人士的各種不同意見,特别是與工商界中具有真知的見的人士合作,經過充分的讨論分析研究後制定指導性的戰略或計劃方案,由于它的正确性也就具有權威性,雖不強令執行,卻得到各企業的贊同。
日本工商界的決策也大多向通産省咨詢
為了與美國一較短長,日本投入了大量科研費,在1988年度就已達到743億美元,在10年中翻了一番。
在所投入的科研開發費中,企業占了80%。
在科研開發方面,日本人不僅善于“拿來”,還善于“借用”,即在美國最好的大學裡建立研究實驗室,主辦科研項口和設立大學教授職位,積極發掘和利用美國大學的研究人才。
據統計,日本為美國大學提供的資金比除美國之外的任何國家部高。
現在日本投資的134所美國大學中,有53所大學僅在1986年就從日本公司那裡共得到投資750萬美元。
美國有關方面規定,主持研究的各家公司擁有最先審查研究成果和優先使用專利的權利,因此,日本公司就能利用美國科研力量為自己服務。
而且它還派自己的研究人員到其投資建立的研究實驗室跟美國大學的科研人員一起研究,這樣,不僅能優先利用其科研成果,也能直接掌握其科研成果的全部技術。
比較美日兩國開發和利用智慧資源的情況,可以歸納出如下兩點:(1) 在重視教育和科研方面,美日兩國是不相上下的;(2)從人才來源看,美國能納天下之才,而日本基本上靠自己培養。
美國的人才資源當然比日本的豐富得多,但日本教育比美國普及,教育效果也比美國好,其技術培養計劃是第一流的:所培養的科技人員和勞動大軍的素質是較高的;加以日本人善于“拿來”,巧于“借用”,其科技水平足以與美國匹敵。
尖端産品過去大多是美國所創造,現在經常傳來被日本趕上以至超過的消息,甚至美國人的新發明還來不及應用,就被日本人先“借用”了。
美國全國工程科學院院長羅伯特·懷特深有感慨他說:“美國大概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創新國家,但是,我們卻沒有能力獲得這些科學發明的好處。
” 前面的比較、分析、歸納說明:美日兩國在發展科技方面都善于開發智慧資源和善于利用“衆智”,所不同的隻是方法和途徑有異罷了。
這是美日兩國科技獲得迅速發展的原因。
在美國來說,由于重視教育和科研的投資,又能納天下之才,在1870年至1970年這個世紀裡,把美國建成了現代的科技國家,美利堅民族成為人類有史以來生産力最高的民族。
因此,美國在國際貿易上,曾長期保持領先地位。
日本人也因善于用“衆智”,特别是日本人對國家對公司的奉獻精神,“衆智”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發揮,推動了日本科技的迅速發展。
為了給國家增光,為了給公司增加财富,日本的科技人員和勞動大軍可說是竭智盡力,猛追美國,使兩國的科技水平從不平衡至平衡以至有傾斜向日本一邊的可能。
在這個基礎上,日本才能不斷生産更物美價廉的商品,不斷擴大對美國及其他世界各地市場的占有額。
從美日兩國發展科技取得的經濟成果來看,可以說智慧是勝利之本。
能用”衆智”劣勢變優勢 有高水平的科技始能生産尖端産品,這是取得商戰勝利的根本條件,但不是唯一的條件,當科技水平彼此不相上下,任何一方都不占有優勢的時候,能取得商戰的勝利則決定于經營之道如何。
關于現代經營之道,日本人是向美國老師學習的,由于學生的勤奮和努力早已超過先生了。
現在是倒轉過來,美國老師在研究原來的學生——日本人的經營之道,向日本人學習。
其實,日本人的經營之道還不是向美國學到的一套,美國人學之并非難事。
既然科技水平相若,經營之道出于同一模式,那麼,如何更好地利用現有的科技和經營術則是決定勝敗的關鍵。
日本人做出的決策,大多遵循“自下而上”的次序,集“衆智”而後運籌;美國人則“自上而下”,或靠智囊策劃。
孫子兵法說:“多算勝,少算不勝。
”一般而論,衆人之智當然“多算”,少數人之智則“少算,”在日美之間的商戰中,美國人節節敗退是因其“少算”,而日本人凱歌頻傳是因其“多算”。
日本是竭舉國智力從事商戰的。
日本是資源極缺乏的國家,工業原料基本上靠從國外進口供應,生活資料也有不少仰賴于國外,外貿成為日本人的生命線,故從政府的通産省至有關各部門,從公司、工廠的職工至經理、廠長,為商戰勝利無不全力以赴。
通産省在商戰中起了十分出色的指導作用,它不是發布命令,而是通過從各個信息渠道廣泛了解情況,聽取各界人士的各種不同意見,特别是與工商界中具有真知的見的人士合作,經過充分的讨論分析研究後制定指導性的戰略或計劃方案,由于它的正确性也就具有權威性,雖不強令執行,卻得到各企業的贊同。
日本工商界的決策也大多向通産省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