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用衆力衆智:取勝的力量
關燈
小
中
大
智慧資源顯得極其重要。
以美日開發和利用智慧資源比較,各有其優劣勢: 美國能長期富甲天下,除了它的優越的自然條件外,主要是因它的科學技術在世界上居領先地位,但不能由此而得出結論,美國人的智慧比别國人強。
盡管美國對教育投資超過任何國家,它在造就大批一流人才的同時,也制造了大批缺思想、少技能的“劣等品”,且數量日益增多。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1989年6月12日一期發表的《去文盲,救美國》一文指出:“美國有2500萬人根本不會讀也不會寫。
另外有4500萬屬于職務文盲——也就是讀寫能力不足以找到工作。
這個數字每年以200萬的數量增加。
”這就是說美國有1/3強些的人屬于文盲和半文盲。
當今的商戰,實質也是科技之戰,要取得勝利,不僅需要有大批的第一流科技人才,也需要有高素質的勞動大軍,才能更好地提高勞動生産率,制造更多物美價兼的産品。
而美國不僅培養的勞動大軍有大批的“劣等品”,培養的科技人才也日益不足,全美科技促進協會主席亞特金森近日在該協會的年會上指出:在本世紀末和下世紀初,美國将缺少幾十萬名獲得學位的科技人才。
僅靠美國的培養,顯然是不可能滿足自己對人才的要求的。
上述的情況對美國的競争能力将産生不利的影響,這是美國的劣勢。
但是,美國卻能容納和搜羅天下的人才為己用,以補充本國人才資源之不足。
其吸引人才之法有二,一是給予高薪,二是為之提供良好的研究條件。
美國人是最舍得在科研上花錢的國家,據統計它的科研經費多于主要西方發達國家的總和,并在逐年增加。
為了引進國外人才,還二次修改了移民法,對于有成就的科學家,不考慮國籍、資曆和年齡,一律允許優先進入美國。
因此,各國人才多樂于奔集美國。
目前,在美國教育系統和科技領域,尤其是高科技領域,外國科學家和工程師占的比例相當大,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1985年的調查結果表明,美國50%以上的高技術部門的公司大量聘用外裔科技人才,占這些公司科技人員總數的90%。
在美國著名的“矽谷”工作的科技人員有33%以上是外國人。
在美國從事高級科研工作的工程學博士後研究生中,外國人占66%。
美國33%的名牌大學的系主任是華裔學者。
在美國星球大戰計劃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也是外國科技人員。
據統計,自1952年至1975年,由于美國大量引進人才,為美國節省培養人才經費至少有150億美元至200億美元。
更重要的是他們對美國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30年代,僅歐洲各國在美國定居的科學家做出的貢獻,相當于為美國增産300億美元。
正因美國能集中天下人才為之從事科學研究,美國的科技才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引進科技人才最多,因而取得的科技成果也最多,占世界科技成果總數的60%至80%,獲得了頒發的諾貝爾獎金總數的一半。
科技的高度發展促進了經濟的繁榮,美國才成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
恰恰和美國相反,日本主要是依靠自己培養的人才。
從明治維新時代起,日本就非常重視教育,那時最美好的建築物是中、小學校。
日本的教育不僅普及,且培養的學生質量也高。
日本兒童最初所受的九年教育是兔費的,所有孩子都必須受六年的小學教育和三年的初中教育。
在小學和初中上學的兒童占适齡兒童總救的99.9%,這個百分比在世界上是最高的。
經過将近100年盼普及公共教育,今天幾乎每個日本人都能看書寫字。
二次大戰前,财富屬于物質擁有者和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征服者,而現在則屬于具有高水平的科技和思想解放的人們。
二戰中,日本的生産手段基本上被摧毀了,由于人民受過良好的教育、有技術和勤奮工作,以及敢想敢幹,使日本得以在一片廢墟上振興經濟。
日本現在出現的經濟奇迹,其關鍵在于重視教育。
日本雖然不像美國那樣想方設法吸引容納天下的人才,但善于“拿來”。
而他們之所以能從美國“拿來”大量的先進科技,以至将之改進、創新。
是因為具有一定的技術基礎。
這當然與日本國民受過良好教育大有關系。
戰後,日本在許多方面都遠遠落後于美國,不僅是科技,還有經營之道,落後就向美國人學習。
開始是模仿,之後是創造,”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現在日本在科技方面有不少已趕上或超過美國,如半導體激光技術、太陽能發電技術、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家庭錄像機和新陶瓷材料等技術都在美國之上。
至于經營之道早已遠遠把美國抛在後面了。
自從80年代初提出”科學技術立國”的戰
以美日開發和利用智慧資源比較,各有其優劣勢: 美國能長期富甲天下,除了它的優越的自然條件外,主要是因它的科學技術在世界上居領先地位,但不能由此而得出結論,美國人的智慧比别國人強。
盡管美國對教育投資超過任何國家,它在造就大批一流人才的同時,也制造了大批缺思想、少技能的“劣等品”,且數量日益增多。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1989年6月12日一期發表的《去文盲,救美國》一文指出:“美國有2500萬人根本不會讀也不會寫。
另外有4500萬屬于職務文盲——也就是讀寫能力不足以找到工作。
這個數字每年以200萬的數量增加。
”這就是說美國有1/3強些的人屬于文盲和半文盲。
當今的商戰,實質也是科技之戰,要取得勝利,不僅需要有大批的第一流科技人才,也需要有高素質的勞動大軍,才能更好地提高勞動生産率,制造更多物美價兼的産品。
而美國不僅培養的勞動大軍有大批的“劣等品”,培養的科技人才也日益不足,全美科技促進協會主席亞特金森近日在該協會的年會上指出:在本世紀末和下世紀初,美國将缺少幾十萬名獲得學位的科技人才。
僅靠美國的培養,顯然是不可能滿足自己對人才的要求的。
上述的情況對美國的競争能力将産生不利的影響,這是美國的劣勢。
但是,美國卻能容納和搜羅天下的人才為己用,以補充本國人才資源之不足。
其吸引人才之法有二,一是給予高薪,二是為之提供良好的研究條件。
美國人是最舍得在科研上花錢的國家,據統計它的科研經費多于主要西方發達國家的總和,并在逐年增加。
為了引進國外人才,還二次修改了移民法,對于有成就的科學家,不考慮國籍、資曆和年齡,一律允許優先進入美國。
因此,各國人才多樂于奔集美國。
目前,在美國教育系統和科技領域,尤其是高科技領域,外國科學家和工程師占的比例相當大,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1985年的調查結果表明,美國50%以上的高技術部門的公司大量聘用外裔科技人才,占這些公司科技人員總數的90%。
在美國著名的“矽谷”工作的科技人員有33%以上是外國人。
在美國從事高級科研工作的工程學博士後研究生中,外國人占66%。
美國33%的名牌大學的系主任是華裔學者。
在美國星球大戰計劃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也是外國科技人員。
據統計,自1952年至1975年,由于美國大量引進人才,為美國節省培養人才經費至少有150億美元至200億美元。
更重要的是他們對美國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30年代,僅歐洲各國在美國定居的科學家做出的貢獻,相當于為美國增産300億美元。
正因美國能集中天下人才為之從事科學研究,美國的科技才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引進科技人才最多,因而取得的科技成果也最多,占世界科技成果總數的60%至80%,獲得了頒發的諾貝爾獎金總數的一半。
科技的高度發展促進了經濟的繁榮,美國才成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
恰恰和美國相反,日本主要是依靠自己培養的人才。
從明治維新時代起,日本就非常重視教育,那時最美好的建築物是中、小學校。
日本的教育不僅普及,且培養的學生質量也高。
日本兒童最初所受的九年教育是兔費的,所有孩子都必須受六年的小學教育和三年的初中教育。
在小學和初中上學的兒童占适齡兒童總救的99.9%,這個百分比在世界上是最高的。
經過将近100年盼普及公共教育,今天幾乎每個日本人都能看書寫字。
二次大戰前,财富屬于物質擁有者和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征服者,而現在則屬于具有高水平的科技和思想解放的人們。
二戰中,日本的生産手段基本上被摧毀了,由于人民受過良好的教育、有技術和勤奮工作,以及敢想敢幹,使日本得以在一片廢墟上振興經濟。
日本現在出現的經濟奇迹,其關鍵在于重視教育。
日本雖然不像美國那樣想方設法吸引容納天下的人才,但善于“拿來”。
而他們之所以能從美國“拿來”大量的先進科技,以至将之改進、創新。
是因為具有一定的技術基礎。
這當然與日本國民受過良好教育大有關系。
戰後,日本在許多方面都遠遠落後于美國,不僅是科技,還有經營之道,落後就向美國人學習。
開始是模仿,之後是創造,”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現在日本在科技方面有不少已趕上或超過美國,如半導體激光技術、太陽能發電技術、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家庭錄像機和新陶瓷材料等技術都在美國之上。
至于經營之道早已遠遠把美國抛在後面了。
自從80年代初提出”科學技術立國”的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