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用衆力衆智:取勝的力量
關燈
小
中
大
三國時代的東吳之主孫權有一句名言:“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衆之所積也。
夫能以駁緻純,不惟積乎?故能用衆力,則無故于天下矣;能用衆智,則無畏于聖人矣。
”“衆力”和“衆智”詞義雖有異,但彼此内涵有相通之處,能用“衆力”者必能窮緻“衆智”,能用“衆智”者必能發揮“衆力”,故其力無敵于天下,其智勝過所謂大賢大智的聖人。
《三國演義》描寫的孫權,正是一個善于用”“力”“衆智”的人。
其兄孫策知其能“舉賢任能,各盡其心”,并自謂不如,故臨危時以國事托之。
那時孫權年僅18歲,既無戰功,也無政績,未孚衆望;且内有山越叛亂,外有曹魏虎視眈眈,但孫權竟如其兄所言,善于“舉賢任能”,使“各盡其心”,安内攘外,确保江東無虞。
孫權能屢創來犯之敵,并非因其能征善戰、謀略出衆,而是由于他會用“衆力”、“衆智”。
曹操率領号稱百萬大軍下江南,孫權雖被孔明激怒,而終用其智,毅然聯劉抗曹,授予周瑜軍權與之協力破操。
初,孫權一見魯肅便納其圖天下的“榻上策”,在赤壁之戰前,江東衆謀士因操勢大紛紛主降,獨魯肅堅持“衆人可降操,獨主公不可降”的異議,大為孫權所贊賞。
周瑜病逝,令魯肅代之,肅緻力鞏固吳蜀聯盟,使曹操不敢南視。
孫權摧用呂蒙于行伍之中,并勉其笃志讀書,使蒙由一介武夫成為有謀略的大将,他委任蒙屯兵陸口以拒威震華夏的關羽,後蒙用奇計,兵不血刃襲取荊州,擒殺關羽。
為報關羽之仇,劉備傾全國之師來犯,旗開得勝,來勢洶洶,東吳朝野震栗,孫權提拔未有盛名的陸遜,并設壇拜将,賜以上方寶劍,以壯其聲成。
正是在孫權的高度信任之下,陸遜得以便宜行事,其軍事指揮才能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揮,他采取了先退卻後防禦伺機反攻的戰略,最後用一把火幾乎把蜀軍燒個精光。
孫權任用上述的東吳四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便是他善于任用“衆力”、“衆智”的具體表現。
正因此,每次大敵當前,不煩他出征,在選擇統帥委之以重任後,自己則安坐建業,聽候捷報,使智謀出衆的曹操、百戰沙場的劉備,都先後成為他的手下敗将。
孔明可說是一個大賢大智的聖人,他預知天下三分,“舌戰群儒”,“智激周瑜”,“奇謀借箭”,以及“安居平五路”,“巧擺空城計”,等等,顯示其謀略超凡人聖,論智慧遠遠勝過孫權,為何六出祁山勞而無功?這除了客觀原因外,主觀上則由于他不善于用“衆力”、“衆智”,隻相信自己,不放心别人,大小事一手包攬,憑個人竭智盡力,整天忙得汗流泱背,其結果卻是六次出兵六次敗退,落得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悲劇。
孔明和孫權,一個是才智非凡而不善用“衆力“、“衆智”,一個是無甚謀略卻善于用“衆力”、“衆智”,其敗勝則各異。
諺雲:“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如能用愚者之“一得”可攻智者之“一失”,而集衆愚之各“一得”,必能勝智者。
常言道:“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便是此理。
要幹任何大事業,想取得最佳效果,也必須依靠“衆力”、“衆智”,當今商戰也不例外。
且以日美商戰為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富甲天下,盛極一時,西方世界都在其卵翼之下,出口,債權或資本輸出都居世界第一,紐約是世界的金融中心;當時,日本經濟己幾乎崩潰,不僅在軍事、政治上受到美國的控制,經濟上也依靠美國。
但在40年後的今天,日本己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和資本輸出國,出口順差占世界第一,東京取代紐約成為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世界十大銀行全屬日本所有,沒有一家是美國銀行。
美國景況則不妙,内外負債累累,截至1988年底外債已達5320億美元,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債務國;國債已突破三萬億美元大關,僅利息每秒鐘就得支付8000美元。
1989年貿易逆差仍超1千億美元。
因此,多數美國人對未來并不樂觀。
現在,相當多的美國人預測:到2000年日本的經濟實力将更加強大。
日美兩國何以各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
其原因之一是:日本在商戰中連連得勝,美國則節節敗退。
而其勝敗之原因安在?這是由于在用”衆智”、”衆力”以制定和實施正确的戰略、戰術方面,美國遠遠遜于日本。
茲詳論如下—— 智鷹是勝利之本 當今之商戰,要取得勝利,最根本的條件是:要能制造比對方更物美價廉的商品,這需要有高水平的科學技術,而高水平的科學技術是人的智慧的結晶,因此,開發和利用人的
夫能以駁緻純,不惟積乎?故能用衆力,則無故于天下矣;能用衆智,則無畏于聖人矣。
”“衆力”和“衆智”詞義雖有異,但彼此内涵有相通之處,能用“衆力”者必能窮緻“衆智”,能用“衆智”者必能發揮“衆力”,故其力無敵于天下,其智勝過所謂大賢大智的聖人。
《三國演義》描寫的孫權,正是一個善于用”“力”“衆智”的人。
其兄孫策知其能“舉賢任能,各盡其心”,并自謂不如,故臨危時以國事托之。
那時孫權年僅18歲,既無戰功,也無政績,未孚衆望;且内有山越叛亂,外有曹魏虎視眈眈,但孫權竟如其兄所言,善于“舉賢任能”,使“各盡其心”,安内攘外,确保江東無虞。
孫權能屢創來犯之敵,并非因其能征善戰、謀略出衆,而是由于他會用“衆力”、“衆智”。
曹操率領号稱百萬大軍下江南,孫權雖被孔明激怒,而終用其智,毅然聯劉抗曹,授予周瑜軍權與之協力破操。
初,孫權一見魯肅便納其圖天下的“榻上策”,在赤壁之戰前,江東衆謀士因操勢大紛紛主降,獨魯肅堅持“衆人可降操,獨主公不可降”的異議,大為孫權所贊賞。
周瑜病逝,令魯肅代之,肅緻力鞏固吳蜀聯盟,使曹操不敢南視。
孫權摧用呂蒙于行伍之中,并勉其笃志讀書,使蒙由一介武夫成為有謀略的大将,他委任蒙屯兵陸口以拒威震華夏的關羽,後蒙用奇計,兵不血刃襲取荊州,擒殺關羽。
為報關羽之仇,劉備傾全國之師來犯,旗開得勝,來勢洶洶,東吳朝野震栗,孫權提拔未有盛名的陸遜,并設壇拜将,賜以上方寶劍,以壯其聲成。
正是在孫權的高度信任之下,陸遜得以便宜行事,其軍事指揮才能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揮,他采取了先退卻後防禦伺機反攻的戰略,最後用一把火幾乎把蜀軍燒個精光。
孫權任用上述的東吳四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便是他善于任用“衆力”、“衆智”的具體表現。
正因此,每次大敵當前,不煩他出征,在選擇統帥委之以重任後,自己則安坐建業,聽候捷報,使智謀出衆的曹操、百戰沙場的劉備,都先後成為他的手下敗将。
孔明可說是一個大賢大智的聖人,他預知天下三分,“舌戰群儒”,“智激周瑜”,“奇謀借箭”,以及“安居平五路”,“巧擺空城計”,等等,顯示其謀略超凡人聖,論智慧遠遠勝過孫權,為何六出祁山勞而無功?這除了客觀原因外,主觀上則由于他不善于用“衆力”、“衆智”,隻相信自己,不放心别人,大小事一手包攬,憑個人竭智盡力,整天忙得汗流泱背,其結果卻是六次出兵六次敗退,落得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悲劇。
孔明和孫權,一個是才智非凡而不善用“衆力“、“衆智”,一個是無甚謀略卻善于用“衆力”、“衆智”,其敗勝則各異。
諺雲:“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如能用愚者之“一得”可攻智者之“一失”,而集衆愚之各“一得”,必能勝智者。
常言道:“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便是此理。
要幹任何大事業,想取得最佳效果,也必須依靠“衆力”、“衆智”,當今商戰也不例外。
且以日美商戰為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富甲天下,盛極一時,西方世界都在其卵翼之下,出口,債權或資本輸出都居世界第一,紐約是世界的金融中心;當時,日本經濟己幾乎崩潰,不僅在軍事、政治上受到美國的控制,經濟上也依靠美國。
但在40年後的今天,日本己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和資本輸出國,出口順差占世界第一,東京取代紐約成為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世界十大銀行全屬日本所有,沒有一家是美國銀行。
美國景況則不妙,内外負債累累,截至1988年底外債已達5320億美元,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債務國;國債已突破三萬億美元大關,僅利息每秒鐘就得支付8000美元。
1989年貿易逆差仍超1千億美元。
因此,多數美國人對未來并不樂觀。
現在,相當多的美國人預測:到2000年日本的經濟實力将更加強大。
日美兩國何以各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
其原因之一是:日本在商戰中連連得勝,美國則節節敗退。
而其勝敗之原因安在?這是由于在用”衆智”、”衆力”以制定和實施正确的戰略、戰術方面,美國遠遠遜于日本。
茲詳論如下—— 智鷹是勝利之本 當今之商戰,要取得勝利,最根本的條件是:要能制造比對方更物美價廉的商品,這需要有高水平的科學技術,而高水平的科學技術是人的智慧的結晶,因此,開發和利用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