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深根固本:取勝的基礎
關燈
小
中
大
公司情況全盤了解的基礎上,特别是他發現它的電動剃須刀是當時最棒的,他認為經過改進産品和行銷,發展前途是無量的;但是如果金姆是個謹小慎微的膽小人,是不敢冒這麼大的險的。
日本人能在商戰中不斷取勝,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迹,也是因日本有衆多的企業奇才。
本田宗一郎是以制造最快的摩托車著名的。
1953年,他參觀英國TT摩托車比賽,看見參賽的英制250CC摩托車,馬力有35匹,而那時本田會社制造的250CC摩托車,隻有13匹馬力,相比之下,速度是大大落後了。
當時,他既感到震驚又因落後而引以為恥,一回到日本,立即創設和親自領導一個研究部,研制比英國還快的摩托車,經過不斷的努力,他成功了。
本田會社制造的摩托車通過參賽獲得一次又一次冠軍,因而聲譽大振,銷路大暢,不到十年時間,本田會社就一躍而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摩托車制造工廠。
愛國、敢想、實幹,這便是本田一郎的個性,一發現所制造的摩托車速度落後于英國人,就激起了他的狂熱的愛國心和創造願望,于是以不顧一切的勇氣去幹,終于達到了目的。
當時,日本制造的摩托車和英國的速度差距如此之大,本田宗一郎沒有不顧一切的勇氣是不敢向英國挑戰的。
日本的其他企業巨子,如石闆泰三、倉田主稅、稻山嘉寬、鹿島守之助、松田垣次、石田退三、盛田昭夫、松下幸之助等,也因都有愛國、敢想、實幹的精神,敢于向全世界制造業、造船業、鋼鐵業、汽車業、電器業、建築業、漁業等發起挑戰,由于日本人既有不顧一切的勇氣又有創造性的科學頭腦,他們勝利了。
有不少在國際上負有盛名的華裔企業家則憑着自己的才智和勇氣,赤手空拳在各國闖世界,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以至富甲天下,國際夥伴電腦公司總經理王嘉廉就是這樣的一個企業家。
他主持的電腦公司在個人電腦的銷售量上已居世界領先地位,每年營業額超過10億美元。
70年代初,王嘉廉已預料到電腦軟件市場具有無比潛力,他向所在的美國電腦服務社的老闆建議和瑞士一家電腦公司合作,在美國成立分公司,推出自己設計的軟件,遭到老闆拒絕,于是他便離開該社,自己出面和這家瑞士公司合資經營,推出的CA——SORT軟件大受歡迎,銷路極佳。
後來,他将1976到1980年所獲的利潤買下全部股權,獨自經營。
1985年,他用2500萬美元買下CGA公司,這是因他看中了該公司生産一種名叫“最高機密”的電腦安全程式,别的電腦公司都譏笑他出價太高了,但僅一年内光是出售“最高機密”程式,就賺了3600萬美元。
王嘉廉就是這樣憑着自己的超人的商業才能,不斷買進及開發新産品,并建立一套高效率的軟件産品銷售服務網,使“電腦夥伴”迅速成長,創造了龐大的企業王國和驚人的财富,新加坡志正企業集團的創始人,被稱為“大老闆的老闆”的謝傑立,就是以大膽收購破産企業發家的。
MPH公司是一家老字号的大出版公司,由于經營不善,到70年代已瀕臨破産,1972年,獨具慧眼的謝傑立收購了這家公司,在他苦心經營下,不多久這家瀕臨破産的企業奇迹般地起死回生,現已成為一家很有名望的大企業。
之後,他繼續收購瀕臨倒閉的企業,如在購買MPH公司那年的一周之内又收購了三家,經營一段時間後便轉虧為盈。
謝傑立就是這樣善于經營,勇于開拓,僅三十幾年的時間,業務範圍從醫藥、雜品逐步擴展到出版業、旋遊業,酒店業、娛樂業、房産業、建築業、制造業和伐木鋸木業等,成為一個龐大的跨國企業集團。
科技是主力 當代商戰,雖然以市場為戰場,實是在科技領域裡進行,商戰的勝負決定于科技力量如何,科技已成為商戰的主力,世界第四次技術革命的興起,使經濟結構日益趨向軟件化、信息化和高水平化,産品成份的構成與過去大異。
世界知名的管理學專家彼得·德魯克在其新著《新現實》中指出:“在工業生産中,原材料與勞力所占的比重日益降低。
20年代代表性工業産品汽車的生産成本中,60%來自材料與能源,但80年代的代表性工業産品半導體晶片的生産成本,原料與能源隻占2%,而信息業則幾乎不包括任何材料與傳統的能源成份,完全是知識密集型産業。
”這說明科技對生産力的決定作用越來越明顯,能否在高科技領域裡取勝,将決定一國的興衰。
因此,不論是較早以“科技立國”的歐美國家,或後來提出以“科技立國”的新興國家,都在拼盡全力發展高科技,在高科技領域裡你追我趕,競争日益複雜激烈,為了在高科技領域同美日決一勝負,歐洲各國政府為此投入了數以十億計的美元,聯合搞共同研究。
美國也與歐洲共同體建立一些高科技的聯盟以對付日本的挑戰。
最近日本三菱公司與西德奔馳公司加強合作,其矛頭則是對準美國。
西方發達國家之間在高科技領域上的競争已不擇手段了,其激烈程度已達到了白熱化。
目前,各國和地區不論是科研或競争,其共同的目标都是瞄準市場。
世界各國科研經費主要用于應用研究和實驗研究,基礎研究的經費占的比例最少,在80年代,發達國家如美國用于應用研究和實驗研究的經費占科研經費總數的87.5%,基礎研究隻占12.5%,日本用于應用研究和實驗研究的經費占科研經費總數的85.9%,基礎研究隻占14.1%。
新興的工業國家和地區也開始呈現出同樣的趨勢。
1984年,新加坡用于實驗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經費占科研經費總額的96.6%,南朝鮮1981年用于實驗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經費占科研經費總額的76%。
世界各國重視實驗研究和應用研究,都是為了開發新産品以争奪市場。
事實确是如此,1988年8月,英國成立的“科研開發應用中心”其任務就是分析市場機會,
日本人能在商戰中不斷取勝,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迹,也是因日本有衆多的企業奇才。
本田宗一郎是以制造最快的摩托車著名的。
1953年,他參觀英國TT摩托車比賽,看見參賽的英制250CC摩托車,馬力有35匹,而那時本田會社制造的250CC摩托車,隻有13匹馬力,相比之下,速度是大大落後了。
當時,他既感到震驚又因落後而引以為恥,一回到日本,立即創設和親自領導一個研究部,研制比英國還快的摩托車,經過不斷的努力,他成功了。
本田會社制造的摩托車通過參賽獲得一次又一次冠軍,因而聲譽大振,銷路大暢,不到十年時間,本田會社就一躍而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摩托車制造工廠。
愛國、敢想、實幹,這便是本田一郎的個性,一發現所制造的摩托車速度落後于英國人,就激起了他的狂熱的愛國心和創造願望,于是以不顧一切的勇氣去幹,終于達到了目的。
當時,日本制造的摩托車和英國的速度差距如此之大,本田宗一郎沒有不顧一切的勇氣是不敢向英國挑戰的。
日本的其他企業巨子,如石闆泰三、倉田主稅、稻山嘉寬、鹿島守之助、松田垣次、石田退三、盛田昭夫、松下幸之助等,也因都有愛國、敢想、實幹的精神,敢于向全世界制造業、造船業、鋼鐵業、汽車業、電器業、建築業、漁業等發起挑戰,由于日本人既有不顧一切的勇氣又有創造性的科學頭腦,他們勝利了。
有不少在國際上負有盛名的華裔企業家則憑着自己的才智和勇氣,赤手空拳在各國闖世界,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以至富甲天下,國際夥伴電腦公司總經理王嘉廉就是這樣的一個企業家。
他主持的電腦公司在個人電腦的銷售量上已居世界領先地位,每年營業額超過10億美元。
70年代初,王嘉廉已預料到電腦軟件市場具有無比潛力,他向所在的美國電腦服務社的老闆建議和瑞士一家電腦公司合作,在美國成立分公司,推出自己設計的軟件,遭到老闆拒絕,于是他便離開該社,自己出面和這家瑞士公司合資經營,推出的CA——SORT軟件大受歡迎,銷路極佳。
後來,他将1976到1980年所獲的利潤買下全部股權,獨自經營。
1985年,他用2500萬美元買下CGA公司,這是因他看中了該公司生産一種名叫“最高機密”的電腦安全程式,别的電腦公司都譏笑他出價太高了,但僅一年内光是出售“最高機密”程式,就賺了3600萬美元。
王嘉廉就是這樣憑着自己的超人的商業才能,不斷買進及開發新産品,并建立一套高效率的軟件産品銷售服務網,使“電腦夥伴”迅速成長,創造了龐大的企業王國和驚人的财富,新加坡志正企業集團的創始人,被稱為“大老闆的老闆”的謝傑立,就是以大膽收購破産企業發家的。
MPH公司是一家老字号的大出版公司,由于經營不善,到70年代已瀕臨破産,1972年,獨具慧眼的謝傑立收購了這家公司,在他苦心經營下,不多久這家瀕臨破産的企業奇迹般地起死回生,現已成為一家很有名望的大企業。
之後,他繼續收購瀕臨倒閉的企業,如在購買MPH公司那年的一周之内又收購了三家,經營一段時間後便轉虧為盈。
謝傑立就是這樣善于經營,勇于開拓,僅三十幾年的時間,業務範圍從醫藥、雜品逐步擴展到出版業、旋遊業,酒店業、娛樂業、房産業、建築業、制造業和伐木鋸木業等,成為一個龐大的跨國企業集團。
科技是主力 當代商戰,雖然以市場為戰場,實是在科技領域裡進行,商戰的勝負決定于科技力量如何,科技已成為商戰的主力,世界第四次技術革命的興起,使經濟結構日益趨向軟件化、信息化和高水平化,産品成份的構成與過去大異。
世界知名的管理學專家彼得·德魯克在其新著《新現實》中指出:“在工業生産中,原材料與勞力所占的比重日益降低。
20年代代表性工業産品汽車的生産成本中,60%來自材料與能源,但80年代的代表性工業産品半導體晶片的生産成本,原料與能源隻占2%,而信息業則幾乎不包括任何材料與傳統的能源成份,完全是知識密集型産業。
”這說明科技對生産力的決定作用越來越明顯,能否在高科技領域裡取勝,将決定一國的興衰。
因此,不論是較早以“科技立國”的歐美國家,或後來提出以“科技立國”的新興國家,都在拼盡全力發展高科技,在高科技領域裡你追我趕,競争日益複雜激烈,為了在高科技領域同美日決一勝負,歐洲各國政府為此投入了數以十億計的美元,聯合搞共同研究。
美國也與歐洲共同體建立一些高科技的聯盟以對付日本的挑戰。
最近日本三菱公司與西德奔馳公司加強合作,其矛頭則是對準美國。
西方發達國家之間在高科技領域上的競争已不擇手段了,其激烈程度已達到了白熱化。
目前,各國和地區不論是科研或競争,其共同的目标都是瞄準市場。
世界各國科研經費主要用于應用研究和實驗研究,基礎研究的經費占的比例最少,在80年代,發達國家如美國用于應用研究和實驗研究的經費占科研經費總數的87.5%,基礎研究隻占12.5%,日本用于應用研究和實驗研究的經費占科研經費總數的85.9%,基礎研究隻占14.1%。
新興的工業國家和地區也開始呈現出同樣的趨勢。
1984年,新加坡用于實驗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經費占科研經費總額的96.6%,南朝鮮1981年用于實驗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經費占科研經費總額的76%。
世界各國重視實驗研究和應用研究,都是為了開發新産品以争奪市場。
事實确是如此,1988年8月,英國成立的“科研開發應用中心”其任務就是分析市場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