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再追擊:張繡敗曹操
關燈
小
中
大
傕、汜敗後,賈翊依附張繡,也多獻奇計。
同樣追擊,前後敗勝不同
《三國演義》第十八回寫張繡、劉表與曹操戰不利,乃駐守于安衆,以圖後計,适操因探知袁紹欲襲許都乃即日回兵,細作來報,繡欲追之。賈翊說:“不可追也,追之必敗。”劉表說:“今日不追,坐失機會矣。”力勸繡引軍萬餘同去追之,約行十餘裡,趕上曹軍後隊,曹軍奮力接戰,繡、表兩軍大敗而退。繡對翊說:“不用公言,果有此敗。”翊說:“今可整兵再往追之。”繡與表都說:“今已敗,奈何複追?”翊說“今番追去,必獲大勝;如其不然,請斬吾首,”繡信之,劉表疑慮,不肯同去。誘乃自引一軍往追,果大勝而回。
為什麼張繡、劉表兩軍合力去追擊大敗而還,而張繡隻獨自引一軍再去追擊卻大勝而回?勝敗如此離奇是什麼原因?劉表百思不解,乃向賈翊請教說。“前以精兵追退兵,而公曰必敗;後以敗卒擊勝兵,而公曰必克:究竟悉如公言。何其事不同而皆驗也?”翊說:“此易知耳。将軍雖善用兵,非曹操敵手。操軍雖退,必有勁将為後殿,以防追兵,我兵雖銳,不能敵之也,故知必敗。夫操之急于退兵者,必因許都有事:既破我追軍之後,必輕騎速回,不複為備,我乘其不備而更追之,故能勝也。”
前追擊敵有預防,後追擊出敵意外
賈翊能料勝敗之機,這是因他能審時度勢、知彼知己。退兵,有真退假退,不管哪一種退,善于用兵者必防禦追兵而采取萬全措施,故有的能幹戰場上戰勝敵人,卻往往在追擊時因輕敵緻被打敗,故孫子有“歸師勿遏”之說。賈翊深知曹操能用兵且他這次退兵非敗而退,而是勝而退,所以不能等閑視之,如假退追之必上當;如真退也必然有所防備,故賈翊料其“必有勁将為後殿”;而曹操兵力較張繡、劉表強,翊深知繡、表用兵皆非操之敵手,所以反對追擊。事實上,繡、表對操退兵部署毫無所知,也不采取對策而盲目追擊,說明兩人都是庸才,被打敗是必然之事。按照一般常理,第一次追擊被打敗了,敗者驚魂未定,是不會想到再去追擊的。繡、表是這樣想,操也是這樣想。可是,賈翊卻能用辯證法觀點來審時度勢,他料到操在打敗追兵後決不會想到敵人再來追擊,必然毫不防備,再去追擊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縱使張繡一軍前去,也能以弱勝強。
上述故事和賈翊論勝敗之機,基本上符合史實,詳見《三國志·魏書·賈翊傳》。
同樣追擊,前後敗勝不同
《三國演義》第十八回寫張繡、劉表與曹操戰不利,乃駐守于安衆,以圖後計,适操因探知袁紹欲襲許都乃即日回兵,細作來報,繡欲追之。賈翊說:“不可追也,追之必敗。”劉表說:“今日不追,坐失機會矣。”力勸繡引軍萬餘同去追之,約行十餘裡,趕上曹軍後隊,曹軍奮力接戰,繡、表兩軍大敗而退。繡對翊說:“不用公言,果有此敗。”翊說:“今可整兵再往追之。”繡與表都說:“今已敗,奈何複追?”翊說“今番追去,必獲大勝;如其不然,請斬吾首,”繡信之,劉表疑慮,不肯同去。誘乃自引一軍往追,果大勝而回。
為什麼張繡、劉表兩軍合力去追擊大敗而還,而張繡隻獨自引一軍再去追擊卻大勝而回?勝敗如此離奇是什麼原因?劉表百思不解,乃向賈翊請教說。“前以精兵追退兵,而公曰必敗;後以敗卒擊勝兵,而公曰必克:究竟悉如公言。何其事不同而皆驗也?”翊說:“此易知耳。将軍雖善用兵,非曹操敵手。操軍雖退,必有勁将為後殿,以防追兵,我兵雖銳,不能敵之也,故知必敗。夫操之急于退兵者,必因許都有事:既破我追軍之後,必輕騎速回,不複為備,我乘其不備而更追之,故能勝也。”
前追擊敵有預防,後追擊出敵意外
賈翊能料勝敗之機,這是因他能審時度勢、知彼知己。退兵,有真退假退,不管哪一種退,善于用兵者必防禦追兵而采取萬全措施,故有的能幹戰場上戰勝敵人,卻往往在追擊時因輕敵緻被打敗,故孫子有“歸師勿遏”之說。賈翊深知曹操能用兵且他這次退兵非敗而退,而是勝而退,所以不能等閑視之,如假退追之必上當;如真退也必然有所防備,故賈翊料其“必有勁将為後殿”;而曹操兵力較張繡、劉表強,翊深知繡、表用兵皆非操之敵手,所以反對追擊。事實上,繡、表對操退兵部署毫無所知,也不采取對策而盲目追擊,說明兩人都是庸才,被打敗是必然之事。按照一般常理,第一次追擊被打敗了,敗者驚魂未定,是不會想到再去追擊的。繡、表是這樣想,操也是這樣想。可是,賈翊卻能用辯證法觀點來審時度勢,他料到操在打敗追兵後決不會想到敵人再來追擊,必然毫不防備,再去追擊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縱使張繡一軍前去,也能以弱勝強。
上述故事和賈翊論勝敗之機,基本上符合史實,詳見《三國志·魏書·賈翊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