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戰 守
關燈
小
中
大
戰和守,即進攻和防禦,這是戰争最重要的内容,古代兵家所要探讨的,就是如何進行進攻和防禦。《孫子兵法·形篇》就是談論戰守問題,孫子說: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守也;可勝,攻也。守則有餘,攻則不足。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在春秋末期,即孫子生活的時代,已能建築堅固的、較高大的城牆,但攻城的器械卻很落後,破城甚難,故有“一女乘城,可敵十夫”之說,所以孫子說“不可勝,守也。”但可貴的是,孫子從其總的戰略思想來說,是着重于進攻的,即使他談防禦也把它和進攻結合起來,他所說“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意思是說善于防守的,隐蔽兵力如藏于九地之下,使敵摸不着,無隙可乘;當一發現可以殲敵之機,立即率領部隊,象從重霄而降迅猛進攻敵人,這樣不僅能保存自己又能取得全勝。
《三國演義》有不少戰例,就是正确地把防禦和進攻結合運用,因而取得勝利。有的是先守後戰,有的是先戰後守而再戰,這些戰法,防守是手段,進攻是目的。賈翊向李傕、郭汜獻深溝高壘堅守長安之策,其目的在于待遠來之敵糧盡撤退而追殲之。張遼守合淝,孫權率大軍來攻,因敵軍來勢洶洶,而守城将士信心不足,人心惶惶,張遼就趁孫權輕敵、立腳未穩,率猛士沖入敵陣襲擊,以挫敵膽,提高士氣,然後堅守城池,故敵人無法攻破。而當敵軍一撤退,立即出城猛烈追擊,幾俘敵軍統帥孫權。
是戰是守,這是一門很複雜的軍事藝術,難以刻闆做出規定,這要根據客觀形勢和具體情況而定。因勢不同,戰守也異。如張繡、劉表與曹操戰不利而堅守于衆安,操因事撤軍,張繡、劉表合力去追擊,大敗而回;後張繡聽賈翊之策獨率軍再往追擊,卻大勝而回,這因操前有備而後無備之故。曹洪守潼關,操令其堅守,并以十日為限,供不自量力,出關迎戰銳氣正盛的西涼軍,結果失關而逃。司馬懿扼守秦川,使諸葛亮不能越雷池半步,終病逝于五丈原。故《孫子兵法·謀攻篇》說:“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守也;可勝,攻也。守則有餘,攻則不足。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在春秋末期,即孫子生活的時代,已能建築堅固的、較高大的城牆,但攻城的器械卻很落後,破城甚難,故有“一女乘城,可敵十夫”之說,所以孫子說“不可勝,守也。”但可貴的是,孫子從其總的戰略思想來說,是着重于進攻的,即使他談防禦也把它和進攻結合起來,他所說“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意思是說善于防守的,隐蔽兵力如藏于九地之下,使敵摸不着,無隙可乘;當一發現可以殲敵之機,立即率領部隊,象從重霄而降迅猛進攻敵人,這樣不僅能保存自己又能取得全勝。
《三國演義》有不少戰例,就是正确地把防禦和進攻結合運用,因而取得勝利。有的是先守後戰,有的是先戰後守而再戰,這些戰法,防守是手段,進攻是目的。賈翊向李傕、郭汜獻深溝高壘堅守長安之策,其目的在于待遠來之敵糧盡撤退而追殲之。張遼守合淝,孫權率大軍來攻,因敵軍來勢洶洶,而守城将士信心不足,人心惶惶,張遼就趁孫權輕敵、立腳未穩,率猛士沖入敵陣襲擊,以挫敵膽,提高士氣,然後堅守城池,故敵人無法攻破。而當敵軍一撤退,立即出城猛烈追擊,幾俘敵軍統帥孫權。
是戰是守,這是一門很複雜的軍事藝術,難以刻闆做出規定,這要根據客觀形勢和具體情況而定。因勢不同,戰守也異。如張繡、劉表與曹操戰不利而堅守于衆安,操因事撤軍,張繡、劉表合力去追擊,大敗而回;後張繡聽賈翊之策獨率軍再往追擊,卻大勝而回,這因操前有備而後無備之故。曹洪守潼關,操令其堅守,并以十日為限,供不自量力,出關迎戰銳氣正盛的西涼軍,結果失關而逃。司馬懿扼守秦川,使諸葛亮不能越雷池半步,終病逝于五丈原。故《孫子兵法·謀攻篇》說:“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