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誘敵動:仲達破公孫
關燈
小
中
大
孫武《虛實篇》說:“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可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司馬懿破公孫淵,正是采取“攻其所必救”的戰術。
料錯了對手
遼東太守公孫淵起遼兵十五萬殺奔中原。曹睿派司馬懿領馬步官軍四萬征讨之。懿令胡遵為先鋒,引前部兵先到遼東下寨。
哨馬飛報公孫淵。淵令卑衍、楊祚分兵八萬屯于遼東。卑衍與楊祚商議說,“若魏兵來攻,休與交戰。彼千裡而來,糧草不繼,難以持久,糧盡必退;待他退時,然後出奇兵擊之,司馬懿可擒也。昔司馬懿與蜀兵相拒,堅守渭南,孔明竟卒于軍中:今日正與此理同?”于是圍塹二十餘裡,環繞鹿角,甚是嚴密。
攻其所必救
胡遵令人報知司馬懿,懿笑說:“賊不與我戰,欲老我兵耳。我料賊衆大半在此,其巢空虛,不若棄卻此處,徑奔襄平;賊必往救,卻于中途擊之,必獲全功。”乃勒兵從小路向襄平進發,卑衍得報:“魏兵往南來了。”大驚說:“彼知我平襄軍少,去襲老營也,若襄平有失,我等守此無益矣。”
遂拔寨随後而起,早有探馬飛報司馬懿。懿笑說:“中吾計矣!”乃令夏侯霸、夏侯威,各引一軍伏于遼水之濱;如遼兵到,兩下齊出。結果,卑衍、楊祚中伏,卑、楊大敗,奔至首山,正逢公孫淵兵到,合兵與魏兵再戰,又大敗,乃奔入襄平城裡,閉門堅守不出。司馬懿三面圍困,網開一面,公孫淵糧盡,欲降不得,突圍逃走,終被擒殺
5.添爐竈:孔明遏魏師
孔明四出祁山,鬥陣大勝司馬懿,意欲乘勝進軍,那料後主中了司馬懿的反間計,疑孔明将篡國,乃下诏令孔明班師回朝。孔明不退又怕欺主,隻好遵诏退兵。
退兵卻增竈以疑敵軍
姜維問:“若大軍退,司馬懿乘勝掩殺,當複如何?”孔明說:“吾今退軍,可分兵五路而退。今日先退此營,假如營内一千兵,卻掘二千竈,今日掘三千竈,明日掘四千竈;每日退軍,添竈而行。”楊儀說:“孫膑擒龐涓,用添兵減竈之法;今丞相退兵,何故增竈?”孔明說:“司馬懿善能用兵,知吾兵退,必然追趕,心中疑吾有疑兵,定于舊營内數竈:見每日增竈,兵又不知退與不退,則疑而不敢追,吾徐徐而退,自無損兵之患。”遂令退軍。
司馬懿隻知數竈中了計
司馬懿得報蜀軍人馬皆退,因恐孔明多謀,不敢輕追,自引百餘騎前來蜀營内踏看,教軍士數竈,仍回本寨,次日,又教軍士趕到那個營内,查三大竈數,回報說:“營内之竈,比前又增一分。”司馬懿謂諸将說:“吾料孔明多謀,今果添兵增竈,吾若追之,必中其計;不如且退,再作良圖。”
于是回軍不追。孔明不折一人,望成都而去。次日,川口土人來報司馬懿,說孔明退兵之時,未見添兵,隻見增竈。懿仰天長歎說:“孔明效虞翊之法,瞞過吾也!”
虞翊,是東漢武都太守。羌兵曾在陳倉、崤谷攔截虞翊,虞翊用每天“增竈”的計策,迷惑對方,使之不敢追擊,最後打敗了羌兵。曆史上,未見記載孔明增竈退魏軍之事,《三國演義》作者借用虞翊增竈故事,即采用移花接木之法,渲染孔明退軍之妙,以顯孔明之智。《三國演義》有不少故事是虛構的,但其謀略大多都有所據,并非都是作者憑空設想。
料錯了對手
遼東太守公孫淵起遼兵十五萬殺奔中原。曹睿派司馬懿領馬步官軍四萬征讨之。懿令胡遵為先鋒,引前部兵先到遼東下寨。
哨馬飛報公孫淵。淵令卑衍、楊祚分兵八萬屯于遼東。卑衍與楊祚商議說,“若魏兵來攻,休與交戰。彼千裡而來,糧草不繼,難以持久,糧盡必退;待他退時,然後出奇兵擊之,司馬懿可擒也。昔司馬懿與蜀兵相拒,堅守渭南,孔明竟卒于軍中:今日正與此理同?”于是圍塹二十餘裡,環繞鹿角,甚是嚴密。
攻其所必救
胡遵令人報知司馬懿,懿笑說:“賊不與我戰,欲老我兵耳。我料賊衆大半在此,其巢空虛,不若棄卻此處,徑奔襄平;賊必往救,卻于中途擊之,必獲全功。”乃勒兵從小路向襄平進發,卑衍得報:“魏兵往南來了。”大驚說:“彼知我平襄軍少,去襲老營也,若襄平有失,我等守此無益矣。”
遂拔寨随後而起,早有探馬飛報司馬懿。懿笑說:“中吾計矣!”乃令夏侯霸、夏侯威,各引一軍伏于遼水之濱;如遼兵到,兩下齊出。結果,卑衍、楊祚中伏,卑、楊大敗,奔至首山,正逢公孫淵兵到,合兵與魏兵再戰,又大敗,乃奔入襄平城裡,閉門堅守不出。司馬懿三面圍困,網開一面,公孫淵糧盡,欲降不得,突圍逃走,終被擒殺
5.添爐竈:孔明遏魏師
孔明四出祁山,鬥陣大勝司馬懿,意欲乘勝進軍,那料後主中了司馬懿的反間計,疑孔明将篡國,乃下诏令孔明班師回朝。孔明不退又怕欺主,隻好遵诏退兵。
退兵卻增竈以疑敵軍
姜維問:“若大軍退,司馬懿乘勝掩殺,當複如何?”孔明說:“吾今退軍,可分兵五路而退。今日先退此營,假如營内一千兵,卻掘二千竈,今日掘三千竈,明日掘四千竈;每日退軍,添竈而行。”楊儀說:“孫膑擒龐涓,用添兵減竈之法;今丞相退兵,何故增竈?”孔明說:“司馬懿善能用兵,知吾兵退,必然追趕,心中疑吾有疑兵,定于舊營内數竈:見每日增竈,兵又不知退與不退,則疑而不敢追,吾徐徐而退,自無損兵之患。”遂令退軍。
司馬懿隻知數竈中了計
司馬懿得報蜀軍人馬皆退,因恐孔明多謀,不敢輕追,自引百餘騎前來蜀營内踏看,教軍士數竈,仍回本寨,次日,又教軍士趕到那個營内,查三大竈數,回報說:“營内之竈,比前又增一分。”司馬懿謂諸将說:“吾料孔明多謀,今果添兵增竈,吾若追之,必中其計;不如且退,再作良圖。”
于是回軍不追。孔明不折一人,望成都而去。次日,川口土人來報司馬懿,說孔明退兵之時,未見添兵,隻見增竈。懿仰天長歎說:“孔明效虞翊之法,瞞過吾也!”
虞翊,是東漢武都太守。羌兵曾在陳倉、崤谷攔截虞翊,虞翊用每天“增竈”的計策,迷惑對方,使之不敢追擊,最後打敗了羌兵。曆史上,未見記載孔明增竈退魏軍之事,《三國演義》作者借用虞翊增竈故事,即采用移花接木之法,渲染孔明退軍之妙,以顯孔明之智。《三國演義》有不少故事是虛構的,但其謀略大多都有所據,并非都是作者憑空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