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先激後說:孔明折孫權
關燈
小
中
大
孔明說孫權,何以反而先激之?這是孔明因人而異,對張昭等輩則駁之,使其理屈詞窮;對孫權則先激之,因孫權是英雄,求之會無動于衷,激之才引起其注意,然後始能使其求己,說之則易。
先激之以摸清其對戰降态度
孔明舌戰群儒後,魯肅引其見孫權,孔明偷眼看孫權,碧眼紫髯,堂堂儀表。孔明暗思:“此人相貌非凡,隻可激,不可說。”于是先說曹操勢大:
馬步水軍,約有一百餘萬;能征慣戰之将,何止一二千人。當孫權要他為之決戰和不戰,孔明說:“若能以吳越之衆,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其不能,何不從衆謀士之論,按兵束甲而事之?”孫權不高興地問:“誠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降操?”孔明激之說,“昔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以帝室之胄,英才蓋世,衆士仰慕。——事之不成,此乃天也,又安能屈處人下乎!”說劉備不可降,而孫權可降,實是有意藐視孫權。孫權聽了勃然變色,拂衣而起,退入後堂。這麼一激,孔明便摸清了孫權的思想狀況。說其可降如無動于衷,說明其有降意;今其勃然變色、拂衣而起,說明其不甘居于人之下,這樣孔明使知道下一步怎樣對他下說詞,并料到聯合孫權抗擊曹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了。
激将法奏效,孔明展辯才
魯肅不知孔明用意,反責其“欺吾主太甚”,孔明仰面笑說:“何如此不能容物耶!我自有破曹之計,彼不問我,我故不言。”魯肅轉告孫權,孫權回嗔作喜說:“原來孔明有良謀,故以言詞激我。我一時淺見幾誤大事。”
乃請孔朋入後堂,置酒相待。孔明始為之分析形勢說,“曹操之衆,遠來疲憊;近追豫州,輕騎一日夜行三百裡,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荊州士民附操者,迫于勢耳,非本心也。今将軍誠能與豫州協力同心,破曹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則荊、吳之勢強,而鼎足之形成矣。成功之機,在于今日。惟将軍裁之。”孫權大悅說:“先生之言,頓開茅塞。吾意已決,更無他疑。即日商議起兵,共滅曹操。”孔明采取先激後說之法,終于折服了孫權,勝利完成其出使東吳聯孫權抗擊曹操的戰略任務。
先激之以摸清其對戰降态度
孔明舌戰群儒後,魯肅引其見孫權,孔明偷眼看孫權,碧眼紫髯,堂堂儀表。孔明暗思:“此人相貌非凡,隻可激,不可說。”于是先說曹操勢大:
馬步水軍,約有一百餘萬;能征慣戰之将,何止一二千人。當孫權要他為之決戰和不戰,孔明說:“若能以吳越之衆,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其不能,何不從衆謀士之論,按兵束甲而事之?”孫權不高興地問:“誠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降操?”孔明激之說,“昔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以帝室之胄,英才蓋世,衆士仰慕。——事之不成,此乃天也,又安能屈處人下乎!”說劉備不可降,而孫權可降,實是有意藐視孫權。孫權聽了勃然變色,拂衣而起,退入後堂。這麼一激,孔明便摸清了孫權的思想狀況。說其可降如無動于衷,說明其有降意;今其勃然變色、拂衣而起,說明其不甘居于人之下,這樣孔明使知道下一步怎樣對他下說詞,并料到聯合孫權抗擊曹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了。
激将法奏效,孔明展辯才
魯肅不知孔明用意,反責其“欺吾主太甚”,孔明仰面笑說:“何如此不能容物耶!我自有破曹之計,彼不問我,我故不言。”魯肅轉告孫權,孫權回嗔作喜說:“原來孔明有良謀,故以言詞激我。我一時淺見幾誤大事。”
乃請孔朋入後堂,置酒相待。孔明始為之分析形勢說,“曹操之衆,遠來疲憊;近追豫州,輕騎一日夜行三百裡,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荊州士民附操者,迫于勢耳,非本心也。今将軍誠能與豫州協力同心,破曹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則荊、吳之勢強,而鼎足之形成矣。成功之機,在于今日。惟将軍裁之。”孫權大悅說:“先生之言,頓開茅塞。吾意已決,更無他疑。即日商議起兵,共滅曹操。”孔明采取先激後說之法,終于折服了孫權,勝利完成其出使東吳聯孫權抗擊曹操的戰略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