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緩 急
關燈
小
中
大
做任何事情,是緩是急,應看具體情況而定:應急則急,應緩則緩。應急辦而緩辦,将會誤事,應緩辦而急辦,也可能把事情弄糟。這可以說是做任何事情都必須遵循的一條規律。對于戰争,是緩是急,也應如是處理。
《孫子兵法》提出了兵貴神速的觀點:“……故兵聞拙速,未睹工久也。
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兵貴勝,不貴久。”(《作戰篇》)“其疾如風”,“動如雷震”(《軍争篇》),孫武強調戰争要快速機動,是從實行戰略進攻而提出的。春秋末期,由于經濟、交通條件限制,不可能把戰争時間延長,戰争的持續時間很短,幾個小時,最多一天便結束戰鬥。公元前575年晉楚鄢陵之戰,”旦而戰,見星未已”(《左傳·成公十六年》),已屬罕見的戰例。因此,孫武沒有涉及緩戰的思想。戰國以後,由于經濟的發展,戰争則變得很複雜,時間持續長了,如吳楚柏舉之戰就打了十一天,越滅吳圍困姑蘇竟達三年之久。一般來說,戰略進攻必須神速,戰略防禦則要持久。這已為爾後兵家所遵守的法則。但在特殊的情況下,戰略進攻的某一階段也需要緩戰。郭嘉策翼州、定遼東時,則提出“急之則合,緩之則離”
的計謀,取得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重大勝利。《三國演義》有不少“緩急”的例子,對人們是很有啟發的。
《孫子兵法》提出了兵貴神速的觀點:“……故兵聞拙速,未睹工久也。
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兵貴勝,不貴久。”(《作戰篇》)“其疾如風”,“動如雷震”(《軍争篇》),孫武強調戰争要快速機動,是從實行戰略進攻而提出的。春秋末期,由于經濟、交通條件限制,不可能把戰争時間延長,戰争的持續時間很短,幾個小時,最多一天便結束戰鬥。公元前575年晉楚鄢陵之戰,”旦而戰,見星未已”(《左傳·成公十六年》),已屬罕見的戰例。因此,孫武沒有涉及緩戰的思想。戰國以後,由于經濟的發展,戰争則變得很複雜,時間持續長了,如吳楚柏舉之戰就打了十一天,越滅吳圍困姑蘇竟達三年之久。一般來說,戰略進攻必須神速,戰略防禦則要持久。這已為爾後兵家所遵守的法則。但在特殊的情況下,戰略進攻的某一階段也需要緩戰。郭嘉策翼州、定遼東時,則提出“急之則合,緩之則離”
的計謀,取得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重大勝利。《三國演義》有不少“緩急”的例子,對人們是很有啟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