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投魏抗蜀:孫權表稱臣

關燈
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足見其對孫權評價之高,而曹操也可稱知人,孫權确是個英雄,他的權謀幹略足與曹劉并稱。他襲取荊州及爾後與劉備決戰中的表現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他知劉備對荊州彼襲、關羽被殺決不罷休,一場惡戰即将開始,為了應付這一嚴峻的局勢,他從軍事、外交上采取了種種措施,其中,他的“伐交”最為出色!

    “是兒欲使我居爐火上耶!”

    曹魏是當時三國中的最強者,吳國如能促使魏國出兵攻蜀,蜀國則無力攻吳;如能争取魏國的支持,吳國則不懼蜀國。為此,孫權忍辱負重向魏國稱臣,使最強者與已站在一起以反擊較強者。在蜀軍事未發動前,他上表向曹操稱臣說:“臣孫權久知天命已歸主上,伏望早正大位,遣将剿滅劉備,掃平兩川,臣即率群下納土歸降矣。”孫權的意圖很明白:他稱臣勸曹操“正大位”,使池征伐不肯臣服的劉備,則吳之危可解。但奸雄曹操不會上孫權的當,他看書後大笑,出示群臣說:“是兒欲使我居爐火上耶!”意思是說如他當皇帝,而當時擁漢派尚多,必然遭到他們的反對:對孫權的用心操是了解的,故說要他稱帝無異将之置在爐火上“燒烤”。

    坐山觀虎鬥

    勸操伐蜀之計不得逞,孫權又派諸葛瑾往成都向劉備求和,又遭到拒絕。

    這時,曹操已死,曹丕篡漢,孫權又派使向曹丕稱臣。丕乃封孫權為吳王,加九錫。大夫劉晔谏說:“今孫權懼蜀兵之勢,故來請降。以臣愚見,蜀、吳交兵,乃天亡之也,今若譴上将提數萬之兵,渡江襲之,蜀攻其外,魏攻其内,吳國之亡,不出旬日。吳亡則蜀孤矣。陛下何不早圖之?”丕說:”

    孫權既以禮服朕,朕若攻之,是阻天下欲降者之心,不若納之為是。”又說:”

    朕不助吳,亦不助蜀。待看吳、蜀交兵,若滅一國,止存一國,那時除之,有何難哉?”曹丕實是坐山觀虎鬥,從中取利。

    避免兩面受敵,以一擊一

    從曹操、曹丕對待孫權上表稱臣采取不同的态度,可以看出其父子的優劣,曹操和孫權是不相上下,而曹丕卻非孫權的對手,曹操對孫權稱臣置之不理,而曹丕卻封侯加九錫,以壯其聲威。劉晔的蜀魏内外夾攻吳國之策,則優于曹丕“朕不助吳,亦不助蜀”的中立之策。當時蜀、吳矛盾已不可調和,蜀、吳之戰已不可避免,如果曹丕能陳兵吳境以壯蜀國聲勢,吳國勢孤必難于相敵,趁吳國敗退之時,率兵攻吳,在蜀、魏夾攻之下,吳國之亡指日可待。吳國如亡,剩下蜀國當非曹魏對手。而曹丕不納劉晔之計,隻能坐觀蜀、吳之勝負,無所作為,失去了良機。孫權雖不能争取強魏助吳,但能使魏國采取中立态度,他則可集中力量以對抗蜀國,避免了兩面受敵之險,這對保證彜陵之戰的勝利起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