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互相移禍:吳魏弄陰謀

關燈
三國鼎立後,出現了既互相矛盾又互相依存的特殊關系。當一國與另一國發生戰争時,總是争取第三國的支持:而任何一國都不讓其他任何一國獨得其利,任何一國都想方設法擴大其他兩國的矛盾,使彼此搏鬥,以便從中取事。他們對任何矛盾、任何事件,可以利用的都充分地加以利用,其目的都是為了削弱對方,深增加自己的力量。連關羽的首級,吳魏兩國也大做文章,用以加對方與蜀國的矛盾,設計互相移禍以從中取利,可說是極盡其利用矛盾之能事。

    耍詭計嫁禍于人

    襲荊州,本是曹操為解樊城圍而以利誘孫權幹的,當然,孫權對奪回荊州蓄謀已久,過去嘔盡心血,設盡計謀,連妹妹也暗出去都撈不到,今有此良機又何樂而不為。因此,襲荊州雖與曹操有關,但襲取者是東吳,殺關羽孫權是不能推其責的。勝利伊始,孫權正樂在興頭,還不考慮後果,倒是張昭提醒了他,說:“今主公損了關公父子,江東禍不遠矣!此人與劉備桃園結義之時,誓同生死。今劉備已有兩川之兵,更兼諸葛亮之謀,張、黃、馬、趙之勇;備若知雲長父子遇害,必起傾國之兵,奮力報仇,恐東吳難與敵也。”

    權聽了大驚,跌足說:“孤失計較也!似此如之奈何?”張昭終究是老謀深算,當即想出一計說:“操擁百萬之衆,虎視華夏;劉備急欲報仇必與曹操約和,若二處連兵而來,東吳危矣。不如先遣人将關公首級,傳送與曹操,明教劉備知是操之所使,必痛恨幹燥,西蜀之兵,不向吳而向魏矣。吾乃觀其勝負,于中取事,此為上策。”權乃按其計行事,張昭之計,确是費盡心機,但他也太小視魏、蜀了。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曹操聞東吳送關羽首級至,高興他說:”雲長已死,吾夜眠貼席矣。”

    司馬懿當即揭穿東吳的陰謀說:“此乃東吳移禍之計也。”并提出解此計之法說:“大王可将關公首級,刻一香木之軀以配之,葬以大王之禮;劉備知之,必深恨孫權,盡力南征。我卻觀其勝負:蜀勝則擊吳,吳勝則擊蜀。——二者若得一處,那一處亦不久矣。”操大喜,按其計辦。确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可是,不管吳魏怎樣“機關算盡”,是瞞不過孔明的。他聞知東吳将關羽首級獻與曹操,操以王侯禮祭葬之的消息後,當即向劉備揭穿魏吳的計謀,說:“方今吳欲令我伐魏,魏亦欲令我伐吳,各懷谲計,伺隙而乘。主上隻宜按兵不動,且與關公發喪,待吳、魏不和,乘時而伐之可也。”孔明之計本是上策,從三國力量對比看,曹魏最強,吳蜀任何一國都難單獨與之對抗,隻有聯合才能故之,而兩國對抗,隻能是互相削弱,而對魏有利,故孔明力主不伐吳。惜劉備不聽,決定興兵伐吳,緻有彜陵之敗,結果實際得利的卻是曹魏。這樣,劉備不中吳令伐魏之計,卻中了魏令伐吳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