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唇齒相依:蜀吳重結盟

關燈
國與國之間,往往因利而相交,也因利而相惡,古今如此。曹操南征,劉備、孫權為圖存,乃聯盟抗操,迄赤壁得勝,吳為謀已利乃襲荊州,蜀吳交惡,蜀乃伐吳:劉備敗歸白帝,不久病逝,為共同長遠利益,兩國又重申舊盟,從此,蜀吳一直相依為命,共同抗魏。

    嚴峻現實使人清醒

    蜀吳的最後聯盟是有共同的基礎的:這時吳、蜀之間的矛盾算是解決。

    過去吳、蜀的矛盾是因荊州問題,蜀要據之,吳要奪之,而吳襲得荊州後己志滿意得,對蜀己無所要求,劉備因荊州被襲,一怒之下想先滅吳後代魏,讵料彜陵一戰,全軍幾乎覆滅,僅得身免逃歸白帝,始知吳亦強大,憑目前己之實力是不能滅吳的,奪回荊州亦已無望。因此,他的頭腦較清醒了,不得不在嚴峻的現實面前認輸。以前蜀、吳之間有同有異,異是對待荊州的不同态度,同是對抗曹魏的共同利益,是時己無異隻有同,共同的利益使蜀吳又聯盟。也隻能是這樣,因蜀、魏勢不兩立,而吳降魏是出于一時的權變,他和魏國的根本矛盾也是不可調和的,魏國的最終目的還是要消滅吳、蜀兩國。但蜀、吳任何一國都非曹魏敵手,隻有聯合起來,才能不彼曹魏逐個擊破。這種唇齒相依的關系,是客觀形勢造成的。

    蜀吳再盟,三國鼎立

    不過,蜀、吳後期同盟的重申和鞏固,還有賴于孔明的多方努力。開始,吳國的态度很暧昧,既不與蜀國公開對抗,也不敢公開得罪魏國。如曹丕起四路兵取川,許以若得蜀土,各分一半,促使東吳也起兵來接應,孫權與陸遜商量,決定虛應之而遲不出兵,觀望魏、蜀勝敗才決定去向:若四路兵勝,川中危急,諸葛亮首尾不能救,則發兵以應之,先取成都,如四路兵敗,則作别議。孔明也料到孫權不會立即出兵,故當他退了四路兵後,即物色适當人選——鄧芝,使之入吳,向孫權陳說利害,終于使孫權絕魏和蜀;吳也派張溫使蜀,雙方重申舊盟。當然,吳、蜀之間的關系,仍然是互相利用的關系,彼此都為自己的利益打算。如孫權稱帝後,遣使入川,以表盟好,并約平分天下。衆議皆謂孫權僭逆,宜絕其盟好。後主遣使到漢中間孔明,孔明說:“可令人赍禮物入吳作賀,乞遣陸遜興師伐魏。魏必命司馬懿拒之。懿若南拒東吳,我再出祁山,長安可圖也。”乃派使赴東吳向孫權作賀,并呈上國書,約吳興兵伐魏。權與陸遜商議,遜說:“此乃孔明懼司馬懿之謀也。

    既與同盟,不得不從。今卻虛作起兵之勢,遙與西蜀為應。待孔明攻魏急,吾可乘虛取中原也。”

    盡管蜀、吳同盟是有限度的,但彼此遙相呼應,互相牽制曹魏,使曹魏不敢輕率興兵入侵,三國能鼎立達近半個世紀之久,吳、蜀同盟抗魏是個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