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伐 交
關燈
小
中
大
所謂“伐交”,就是說在外交上戰勝敵人。孫子很強調“伐交”,認為它的作用僅次于“伐謀”。“伐交”早在戰國時各國已十分重視。因秦國日益強大,有并吞六國之謀,蘇秦乃說燕趙,合六國之縱,同盟拒秦,曾一度孤立秦國,取得了一定的勝利。為破六國合縱之謀,秦相張儀以連衡之策說六國,使背縱約而事秦,從而分化六國,為秦國的軍事進攻鋪平了道路。後來秦采取“遠交近攻”的戰略,統一了六國。“伐交”在三國的鬥争中,也同樣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往往在軍事上得不到的卻從“伐交”上取得,它對于今天的對外鬥争仍很有啟迪意義。
赤壁之戰後,三分之勢己形成,由于三國之主曹、孫、劉圖天下的策略不同,所處的地位又各異,其對外鬥争的策略也就不一樣。曹操控制的地區雖已占天下的百分之七十,由于人心仍思漢,不敢貿然篡位。他不象袁術得帝位之名而不得其實,而是把帝位的虛名留給漢獻帝,自己卻享有皇帝權力之實,故他始終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憑着這一優越的政治地位,名正言順地發号施令。
吳蜀聯盟,是他統一天下的最大障礙,因而想設計分化孤立之,以便逐個擊破。劉備因是漢景帝子中山靖王之後,便扯起正統旗号,指責曹操篡逆,而他名為擁漢實是其圖天下的一種手段。這就決定了蜀漢對曹魏的政策:誓與之勢不兩立。但曹操是當時中國最強者,劉備要與之抗衡,除了聯合孫權外,别無他途。所以,當曹操南征時,劉、孫聯盟抗曹是勢所必然。孔明早在赤壁之戰前一年,已預見這種趨勢,故在“隆中對”中制訂了“外結好孫權”以北圖中原的對外總方針。對執行這一總方針,孔明至死不渝;劉備在原則上贊同,但在具體執行上又另有不同看法。東吳襲荊州、殺關羽後,蜀、吳聯盟徹底破裂,雙方關系空前惡化,且荊州之失不隻使蜀國失去圖天下最重要的戰略基地,也使它失去了對曹魏發動鉗形攻勢的優越條件;其次,孫權不同蜀國協力以破操,當關羽北伐節節勝利,曹操議遷都以避其鋒時,孫權卻與曹操聯合,夾擊關羽,這說明吳國這個同盟國是不可靠的。因此,從報弟仇、雪國恥和為國家前途計,劉備決定伐吳。當劉備出征旗開得勝,孫權派人來求和,說“欲交還荊州,送回夫人,永結盟好,共圖滅魏。”劉備怒氣沖沖拒絕說:
“朕切齒仇人,乃孫權也。今若與連和,是負二弟當日之盟矣。今先滅吳,次伐魏。”可見,劉備這次伐吳,并非隻是奪回荊州,是想兼并東吳,增強力量,形成與曹魏南北對峙局面,然後伐魏以統一天下。對此,張飛是極力贊同的。但卻遭到孔明、趙雲、秦宓等的反對。他們都主張先積蓄力量伺機伐魏,認為“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也。”“魏賊若除,則吳自賓服。”
而事态的發展,說明劉備是“遺恨失吞吳”,孔明等是有遠見的。孫權對外政策的指導思想是:一切從國家的利益出發,他既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盟國;隻要對國家有利,他既可聯劉抗曹,也可聯魏抗蜀。如曹操緻書要他“會獵于江夏”時,他不願将父兄之業奉送他人,乃與劉備合力,終于火燒赤壁,打敗曹操;之後,劉備強賴不還荊州,而荊州處于揚州上遊,威脅吳國安全,乃使呂蒙白農襲荊州;劉備來伐,他乞和不成,乃先後向曹操、曹丕上表稱臣,縱然得不到魏國幫助,但争取其中立而得以集中力量對付來犯之敵,然後取得了勝利。孫權的對外政策,得到了周瑜、呂蒙、陸遜的支持和貫徹執行。但在對待蜀國問題上,魯肅跟他稍有分歧,魯肅和孔明一樣始終堅持吳蜀聯盟,故他在世時雖曾三索荊州被對方騙賴,他也以大局為重,委曲求全,雙方聯盟才得保持。孫權雖贊賞魯肅,唯對其借荊州及其容忍态度頗有異議。
以上是對三國對外政策的概述。而在三國“伐交”的具體策略上,則極盡爾虞我詐之能事。
赤壁之戰後,三分之勢己形成,由于三國之主曹、孫、劉圖天下的策略不同,所處的地位又各異,其對外鬥争的策略也就不一樣。曹操控制的地區雖已占天下的百分之七十,由于人心仍思漢,不敢貿然篡位。他不象袁術得帝位之名而不得其實,而是把帝位的虛名留給漢獻帝,自己卻享有皇帝權力之實,故他始終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憑着這一優越的政治地位,名正言順地發号施令。
吳蜀聯盟,是他統一天下的最大障礙,因而想設計分化孤立之,以便逐個擊破。劉備因是漢景帝子中山靖王之後,便扯起正統旗号,指責曹操篡逆,而他名為擁漢實是其圖天下的一種手段。這就決定了蜀漢對曹魏的政策:誓與之勢不兩立。但曹操是當時中國最強者,劉備要與之抗衡,除了聯合孫權外,别無他途。所以,當曹操南征時,劉、孫聯盟抗曹是勢所必然。孔明早在赤壁之戰前一年,已預見這種趨勢,故在“隆中對”中制訂了“外結好孫權”以北圖中原的對外總方針。對執行這一總方針,孔明至死不渝;劉備在原則上贊同,但在具體執行上又另有不同看法。東吳襲荊州、殺關羽後,蜀、吳聯盟徹底破裂,雙方關系空前惡化,且荊州之失不隻使蜀國失去圖天下最重要的戰略基地,也使它失去了對曹魏發動鉗形攻勢的優越條件;其次,孫權不同蜀國協力以破操,當關羽北伐節節勝利,曹操議遷都以避其鋒時,孫權卻與曹操聯合,夾擊關羽,這說明吳國這個同盟國是不可靠的。因此,從報弟仇、雪國恥和為國家前途計,劉備決定伐吳。當劉備出征旗開得勝,孫權派人來求和,說“欲交還荊州,送回夫人,永結盟好,共圖滅魏。”劉備怒氣沖沖拒絕說:
“朕切齒仇人,乃孫權也。今若與連和,是負二弟當日之盟矣。今先滅吳,次伐魏。”可見,劉備這次伐吳,并非隻是奪回荊州,是想兼并東吳,增強力量,形成與曹魏南北對峙局面,然後伐魏以統一天下。對此,張飛是極力贊同的。但卻遭到孔明、趙雲、秦宓等的反對。他們都主張先積蓄力量伺機伐魏,認為“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也。”“魏賊若除,則吳自賓服。”
而事态的發展,說明劉備是“遺恨失吞吳”,孔明等是有遠見的。孫權對外政策的指導思想是:一切從國家的利益出發,他既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盟國;隻要對國家有利,他既可聯劉抗曹,也可聯魏抗蜀。如曹操緻書要他“會獵于江夏”時,他不願将父兄之業奉送他人,乃與劉備合力,終于火燒赤壁,打敗曹操;之後,劉備強賴不還荊州,而荊州處于揚州上遊,威脅吳國安全,乃使呂蒙白農襲荊州;劉備來伐,他乞和不成,乃先後向曹操、曹丕上表稱臣,縱然得不到魏國幫助,但争取其中立而得以集中力量對付來犯之敵,然後取得了勝利。孫權的對外政策,得到了周瑜、呂蒙、陸遜的支持和貫徹執行。但在對待蜀國問題上,魯肅跟他稍有分歧,魯肅和孔明一樣始終堅持吳蜀聯盟,故他在世時雖曾三索荊州被對方騙賴,他也以大局為重,委曲求全,雙方聯盟才得保持。孫權雖贊賞魯肅,唯對其借荊州及其容忍态度頗有異議。
以上是對三國對外政策的概述。而在三國“伐交”的具體策略上,則極盡爾虞我詐之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