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不失戰機:杜預平東吳
關燈
小
中
大
晉主司馬炎密有滅吳之計,因朝議多不同意,故猶豫不決。都督羊祜鎮守襄陽時,因陸杭反戰彼撤職,又見孫皓夫德,認為有可乘之機,乃上表請伐吳,大臣賈充、荀勖、馮紞三人力言不可,炎因此不批準。羊祜病危,薦杜預以代,晉主拜杜預為鎮南大将軍都督荊州事。
把握戰機,及時出擊
這時吳國大将丁奉、陸遜已死,吳主孫皓暴虐,國政日壞,人心厭棄,杜預便上表請伐吳。表略說:
凡事當以利害相較。度此舉之利,十有八九,而其害止于無功耳。自秋以來,讨賊之形頗露;今若中止,孫皓恐怖,徒都武昌,完修江南諸城,遷其居民,城不可攻,野無所掠,則明年之計亦不及矣。
時晉主與張華圍棋,晉主覽表畢,征求張華意見,華突然而起,推卻棋枰,斂手奏說:“陛下聖武,國富民強:吳主淫虐,民優國敝。今若讨之,可不勞而定。願勿以為疑。”晉主乃許。
杜預因勢破東吳
杜預乃陳兵江陵,令牙将周旨等率奇兵泛船夜渡,以襲樂鄉,多張旗幟,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奪敵心,遂獲吳都督孫歆。既得江陵,于是沅、湘一帶,直抵廣州諸郡,守令皆望風而降。預令人持節安撫,秋毫無犯。進軍武昌,武昌亦降。杜預軍威大振,遂大會諸将,共議取建業之策。胡奮說:
“百年之寇,未可盡服。方今春水泛漲,難以久住。可俟來春,更為大舉。”預說,“昔樂毅濟西一戰而并強齊;今兵威大振,如破竹之勢,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無複有着手處也。”遂馳檄約會諸将,一齊出兵,水陸并進,所過城邑,吳人望旗而降,遂平孫皓。晉終于一統天下。
羊祜與杜預曾前後上表要求伐吳,其根據都是認為東吳有可破之勢,而所謂勢者,乘勢也。因這時吳主孫皓淫虐,衆叛親離,國弱民窮,故主張乘勢取之。而反對的,大部鑒于過去曹魏南征屢戰屢敗的教訓,故認為“百年之寇,未可盡服。”其實,吳國是時已非昔比,孫皓與孫權也愚賢不同。孫權能舉賢任能,故人心歸附,上下一心,使長江成為不可逾越的天塹,而孫皓殘殺賢能,寵信小人,人心已離,無人為之扼守長江,天塹已變通途。對東吳,主張伐和不伐,主要是因審時度勢不同,杜預深懂“因勢而破之”的兵法之理,故能為平吳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把握戰機,及時出擊
這時吳國大将丁奉、陸遜已死,吳主孫皓暴虐,國政日壞,人心厭棄,杜預便上表請伐吳。表略說:
凡事當以利害相較。度此舉之利,十有八九,而其害止于無功耳。自秋以來,讨賊之形頗露;今若中止,孫皓恐怖,徒都武昌,完修江南諸城,遷其居民,城不可攻,野無所掠,則明年之計亦不及矣。
時晉主與張華圍棋,晉主覽表畢,征求張華意見,華突然而起,推卻棋枰,斂手奏說:“陛下聖武,國富民強:吳主淫虐,民優國敝。今若讨之,可不勞而定。願勿以為疑。”晉主乃許。
杜預因勢破東吳
杜預乃陳兵江陵,令牙将周旨等率奇兵泛船夜渡,以襲樂鄉,多張旗幟,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奪敵心,遂獲吳都督孫歆。既得江陵,于是沅、湘一帶,直抵廣州諸郡,守令皆望風而降。預令人持節安撫,秋毫無犯。進軍武昌,武昌亦降。杜預軍威大振,遂大會諸将,共議取建業之策。胡奮說:
“百年之寇,未可盡服。方今春水泛漲,難以久住。可俟來春,更為大舉。”預說,“昔樂毅濟西一戰而并強齊;今兵威大振,如破竹之勢,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無複有着手處也。”遂馳檄約會諸将,一齊出兵,水陸并進,所過城邑,吳人望旗而降,遂平孫皓。晉終于一統天下。
羊祜與杜預曾前後上表要求伐吳,其根據都是認為東吳有可破之勢,而所謂勢者,乘勢也。因這時吳主孫皓淫虐,衆叛親離,國弱民窮,故主張乘勢取之。而反對的,大部鑒于過去曹魏南征屢戰屢敗的教訓,故認為“百年之寇,未可盡服。”其實,吳國是時已非昔比,孫皓與孫權也愚賢不同。孫權能舉賢任能,故人心歸附,上下一心,使長江成為不可逾越的天塹,而孫皓殘殺賢能,寵信小人,人心已離,無人為之扼守長江,天塹已變通途。對東吳,主張伐和不伐,主要是因審時度勢不同,杜預深懂“因勢而破之”的兵法之理,故能為平吳立下了不朽的功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