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堅守待變:曾操破袁紹
關燈
小
中
大
在官渡決戰前夕,雙方謀士都對彼此有利、不利因素進行分析,以确定自己的戰略方針。
謀士沮授對袁紹獻計說:“我軍雖衆,而勇猛不及彼軍,彼軍雖精,而糧草不及我軍。
彼軍無糧,利在急戰;我軍有糧,宜且堅守。
若能曠以日月,則彼軍不戰自敗矣!”智者所見皆同,謀士荀攸向曹操出謀說,“紹軍雖多,不足懼也。
我軍俱精銳之士,無不以一當十。
但利在急戰。
若遷延日月,糧草不敷,事可優矣。
”對待這正确的決策,袁紹和曹操的态度卻截然相反。
袁紹聽沮授的計謀後,卻認為是慢其軍心,将沮授鎖禁軍中;曹操聽苟攸的計策後說,“此言正合我意。
” 抓住戰機,使劣勢變優勢 袁紹和曹操都想速戰速決,但戰争是千變萬化的,不能都如人願,兩軍經過較量,各有小勝負,彼此都不能急戰取勝;從急戰變成戰略堅持。
但這一形勢對袁紹有利而對曹操不利。
經過一月相持,曹操兵少糧缺,士率疲乏,且豫州各郡受袁紹的招降,官員多有叛變,後方很不安定;而袁紹的兵多糧足,後方穩固,如果袁紹能抓住戰機,是可以打敗曹操的。
可是,好謀無斷的袁紹計不及此。
而曹操卻能抓住戰機,使劣勢變成優勢,終于大破袁軍。
曹操原來的決策也是錯誤的。
他因兵疲糧缺,意欲棄官渡退回許昌,遲疑不決,乃作書遣人赴許昌問荀彧。
彧回書指出他退回許昌的錯誤,提出了“伺機待敵變”的正确決策說:“承尊命,使決進退之疑。
愚以袁紹悉衆聚于官渡,欲與明公決勝負,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是天下之大機。
紹軍雖衆,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何向而不濟!今軍實雖少,未若楚、漢在荥陽、成臯間也。
公今畫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進,情見勢竭,必将有變。
此用奇之時,斷不可失。
惟明公裁察焉。
” 曹操得書大喜,令将士效力死守,如果曹操不用荀彧之策而退回許昌,袁紹乘勢追擊必打敗曹操。
後來曹操也承認沒有荀彧之謀必敗無疑。
荀彧雖糾正了曹操退兵固許昌的錯誤,但如何“用奇”仍要靠曹操獨出心裁,且“情見勢竭,必将有變”,不隻是對袁軍方面如此,曹軍方面又何嘗不如此,問題是誰能看出對方之“變”,及時抓住戰機,出奇制勝。
曹操因軍糧告竭,急發使赉書往許昌催糧,不料被袁紹謀士許攸截獲,許攸便來見袁紹獻計說:“曹操屯軍官渡,與我相持已久,許昌必空虛;若分一軍星夜掩襲許昌,則許昌可拔,而操可擒也。
今操糧草已盡,正可乘此機會,兩路擊之。
”曹操方面出現的“變”已明顯,許攸之計不失為“奇”,但袁紹既看不到其“變”,也不用許攸之“奇”,反認為”曹操詭計極多,此書乃誘敵之計也。
”因而失去了大好戰機。
後許攸因被袁紹所迫而投曹操,并獻計說:“袁紹軍糧辎重,盡積烏巢,今撥淳于瓊守把,瓊嗜酒無備。
公可選精兵詐稱袁将蔣奇領兵到彼護糧,乘間燒其糧草辎重,則紹軍不三日将自亂矣。
”許攸提供的袁軍虛實,曹操按照荀彧所說的:“情見勢竭,必将有變。
此用奇之時,斷不可失。
”及時抓住袁軍之“變”,用許攸之“奇”,當機立斷,親往燒烏巢糧。
這一消息傳開,袁軍軍心動搖,曹軍乘勢出擊,大敗袁軍,殲敵八萬餘人。
袁紹
謀士沮授對袁紹獻計說:“我軍雖衆,而勇猛不及彼軍,彼軍雖精,而糧草不及我軍。
彼軍無糧,利在急戰;我軍有糧,宜且堅守。
若能曠以日月,則彼軍不戰自敗矣!”智者所見皆同,謀士荀攸向曹操出謀說,“紹軍雖多,不足懼也。
我軍俱精銳之士,無不以一當十。
但利在急戰。
若遷延日月,糧草不敷,事可優矣。
”對待這正确的決策,袁紹和曹操的态度卻截然相反。
袁紹聽沮授的計謀後,卻認為是慢其軍心,将沮授鎖禁軍中;曹操聽苟攸的計策後說,“此言正合我意。
” 抓住戰機,使劣勢變優勢 袁紹和曹操都想速戰速決,但戰争是千變萬化的,不能都如人願,兩軍經過較量,各有小勝負,彼此都不能急戰取勝;從急戰變成戰略堅持。
但這一形勢對袁紹有利而對曹操不利。
經過一月相持,曹操兵少糧缺,士率疲乏,且豫州各郡受袁紹的招降,官員多有叛變,後方很不安定;而袁紹的兵多糧足,後方穩固,如果袁紹能抓住戰機,是可以打敗曹操的。
可是,好謀無斷的袁紹計不及此。
而曹操卻能抓住戰機,使劣勢變成優勢,終于大破袁軍。
曹操原來的決策也是錯誤的。
他因兵疲糧缺,意欲棄官渡退回許昌,遲疑不決,乃作書遣人赴許昌問荀彧。
彧回書指出他退回許昌的錯誤,提出了“伺機待敵變”的正确決策說:“承尊命,使決進退之疑。
愚以袁紹悉衆聚于官渡,欲與明公決勝負,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是天下之大機。
紹軍雖衆,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何向而不濟!今軍實雖少,未若楚、漢在荥陽、成臯間也。
公今畫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進,情見勢竭,必将有變。
此用奇之時,斷不可失。
惟明公裁察焉。
” 曹操得書大喜,令将士效力死守,如果曹操不用荀彧之策而退回許昌,袁紹乘勢追擊必打敗曹操。
後來曹操也承認沒有荀彧之謀必敗無疑。
荀彧雖糾正了曹操退兵固許昌的錯誤,但如何“用奇”仍要靠曹操獨出心裁,且“情見勢竭,必将有變”,不隻是對袁軍方面如此,曹軍方面又何嘗不如此,問題是誰能看出對方之“變”,及時抓住戰機,出奇制勝。
曹操因軍糧告竭,急發使赉書往許昌催糧,不料被袁紹謀士許攸截獲,許攸便來見袁紹獻計說:“曹操屯軍官渡,與我相持已久,許昌必空虛;若分一軍星夜掩襲許昌,則許昌可拔,而操可擒也。
今操糧草已盡,正可乘此機會,兩路擊之。
”曹操方面出現的“變”已明顯,許攸之計不失為“奇”,但袁紹既看不到其“變”,也不用許攸之“奇”,反認為”曹操詭計極多,此書乃誘敵之計也。
”因而失去了大好戰機。
後許攸因被袁紹所迫而投曹操,并獻計說:“袁紹軍糧辎重,盡積烏巢,今撥淳于瓊守把,瓊嗜酒無備。
公可選精兵詐稱袁将蔣奇領兵到彼護糧,乘間燒其糧草辎重,則紹軍不三日将自亂矣。
”許攸提供的袁軍虛實,曹操按照荀彧所說的:“情見勢竭,必将有變。
此用奇之時,斷不可失。
”及時抓住袁軍之“變”,用許攸之“奇”,當機立斷,親往燒烏巢糧。
這一消息傳開,袁軍軍心動搖,曹軍乘勢出擊,大敗袁軍,殲敵八萬餘人。
袁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