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比才鬥智:鄧艾姜維較輸赢
關燈
小
中
大
馬望對鄧艾說:“姜維多計,莫非虛取洮陽而實來取祁山乎?”鄧艾說:今姜維真出沈陽也。
“向者姜維累出吾有糧之地,今沈陽無糧,維必料吾隻守祁山,不守洮陽,故徑取洮陽;如得此城,屯糧積草,結連羌人,以圖久計耳”。
乃盡撤祁山之兵,與司馬望分兵兩路,分别埋伏于洮陽城内外。
蜀兵一到,司馬望和鄧艾内外夾攻,重創蜀軍。
姜維知魏兵盡在此處,乃暗派張翼引一軍取祁山,他則引兵搦鄧艾交戰。
次日又引兵搦戰,鄧艾按兵不動。
姜維令軍士辱罵,鄧艾尋思:“蜀人被吾大殺一陣,全然不退,必分兵去襲祁山也。
”乃着鄧忠守城,已則領兵去救祁山。
是夜二更,姜維聽得寨外喊聲震地,鼓角喧天,人報鄧艾引精兵夜戰。
諸将欲出,姜維止之。
因鄧艾日間按兵不動,夜間卻求戰,姜維料其虛作夜戰,實是乘勢去救祁山,便引三千軍來助張翼。
正當張翼被鄧艾打敗,被隔在山後,無路可逃,驚慌之間,忽聽得喊聲大震,鼓角喧天,隻見魏兵紛紛倒退。
左右報說:“大将軍姜伯約殺到!”翼乘勢驅兵相應。
兩下夾攻,殺敗魏軍。
鄧艾折了一陣,急退上祁山不出,姜維令兵四面圍攻。
後因後主情讒,拟派人代姜維,令姜維班師。
姜維為避禍,便屯兵沓中,以圖後計。
蜀之伐魏自此告終,魏之伐蜀從此開始。
鄧艾和姜維鬥智之戰,給我們一些什麼啟示呢?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應變之才。
因為客觀事物是在不斷變化的,人們不能老是抱着花崗岩腦袋去思索,而是要有應變的才智,才能适應已經變化的形勢,不然就會到處碰壁,甚至遭受失敗。
特别是在戰争中,應變之才尤為重要。
如果雙方都有應變之才,這就看誰料得準和搶先一步,捷者勝,遲者敗。
鄧艾和姜維鬥智之戰便是如此。
如前面所述姜維三伐中原之戰,他根據當時形勢預料蜀軍有“五可勝”,因而決定出兵祁山。
可是,戰争不是由一方所擺布,而是由雙方共同策劃,你有新策我有對策,鄧艾早料到蜀軍有“五必出”,故預為防禦。
姜維出兵一知敵人有準備,立即改變作戰方案:在祁山虛張聲勢,暗提兵取南安。
但鄧艾并不因料中姜維出兵而盲目樂觀,他是步步為營,處處細察,當他見蜀軍不來搦戰,隻派一些哨探往來偵察,而其馬皆困乏,因而知“主将必無能者”,故料姜維必不在此而是往襲南安,便派兵虛攻蜀軍,自己則急引軍赴南安埋伏,終大敗姜維。
彼此所料都準确,都善于随機應變,而鄧艾之所以勝,是因姜維的行動早為其所料。
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變化,不可能盡知,所以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鄧艾又何能料事皆中,何況姜維也是智者,兩人是才均力敵,如果誰在某個環節上有所忽略或疏漏,就易被發覺而遭到挫折。
姜維六伐中原,鄧艾之所以敗,是因姜維從鄧艾剛鬥陣敗又約他再鬥陣中,引起他思考:他熟悉陣法,鄧艾何以敢“班門弄斧”?故料鄧艾明是鬥陣,暗是襲祁山之後,乃伏兵大敗之。
姜維八伐中原,彼此應變之才更出奇翻新:鄧艾料姜維必出洮陽,早就分兵兩路埋伏,姜維行軍果如其所料,便中伏受重創。
但蜀軍全然不退,姜維次日又來搦戰,鄧艾便料其“必分兵去襲祁山”,乃按兵不動,在夜虛張聲勢引兵出戰,以乘勢救祁山;姜維從其日間不戰夜間出戰中,已知其在此是虛攻實是去救祁山,乃制止諸将出戰,引兵來救祁山的蜀軍,前後夾攻大敗鄧艾。
由此可見,鄧艾與姜維鬥智之戰,勝者的共同之點是:既準确地估計形勢,又有應變之才,且智在敵先。
這不僅戰争如此,凡一切競争也如此!
“向者姜維累出吾有糧之地,今沈陽無糧,維必料吾隻守祁山,不守洮陽,故徑取洮陽;如得此城,屯糧積草,結連羌人,以圖久計耳”。
乃盡撤祁山之兵,與司馬望分兵兩路,分别埋伏于洮陽城内外。
蜀兵一到,司馬望和鄧艾内外夾攻,重創蜀軍。
姜維知魏兵盡在此處,乃暗派張翼引一軍取祁山,他則引兵搦鄧艾交戰。
次日又引兵搦戰,鄧艾按兵不動。
姜維令軍士辱罵,鄧艾尋思:“蜀人被吾大殺一陣,全然不退,必分兵去襲祁山也。
”乃着鄧忠守城,已則領兵去救祁山。
是夜二更,姜維聽得寨外喊聲震地,鼓角喧天,人報鄧艾引精兵夜戰。
諸将欲出,姜維止之。
因鄧艾日間按兵不動,夜間卻求戰,姜維料其虛作夜戰,實是乘勢去救祁山,便引三千軍來助張翼。
正當張翼被鄧艾打敗,被隔在山後,無路可逃,驚慌之間,忽聽得喊聲大震,鼓角喧天,隻見魏兵紛紛倒退。
左右報說:“大将軍姜伯約殺到!”翼乘勢驅兵相應。
兩下夾攻,殺敗魏軍。
鄧艾折了一陣,急退上祁山不出,姜維令兵四面圍攻。
後因後主情讒,拟派人代姜維,令姜維班師。
姜維為避禍,便屯兵沓中,以圖後計。
蜀之伐魏自此告終,魏之伐蜀從此開始。
鄧艾和姜維鬥智之戰,給我們一些什麼啟示呢?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應變之才。
因為客觀事物是在不斷變化的,人們不能老是抱着花崗岩腦袋去思索,而是要有應變的才智,才能适應已經變化的形勢,不然就會到處碰壁,甚至遭受失敗。
特别是在戰争中,應變之才尤為重要。
如果雙方都有應變之才,這就看誰料得準和搶先一步,捷者勝,遲者敗。
鄧艾和姜維鬥智之戰便是如此。
如前面所述姜維三伐中原之戰,他根據當時形勢預料蜀軍有“五可勝”,因而決定出兵祁山。
可是,戰争不是由一方所擺布,而是由雙方共同策劃,你有新策我有對策,鄧艾早料到蜀軍有“五必出”,故預為防禦。
姜維出兵一知敵人有準備,立即改變作戰方案:在祁山虛張聲勢,暗提兵取南安。
但鄧艾并不因料中姜維出兵而盲目樂觀,他是步步為營,處處細察,當他見蜀軍不來搦戰,隻派一些哨探往來偵察,而其馬皆困乏,因而知“主将必無能者”,故料姜維必不在此而是往襲南安,便派兵虛攻蜀軍,自己則急引軍赴南安埋伏,終大敗姜維。
彼此所料都準确,都善于随機應變,而鄧艾之所以勝,是因姜維的行動早為其所料。
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變化,不可能盡知,所以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鄧艾又何能料事皆中,何況姜維也是智者,兩人是才均力敵,如果誰在某個環節上有所忽略或疏漏,就易被發覺而遭到挫折。
姜維六伐中原,鄧艾之所以敗,是因姜維從鄧艾剛鬥陣敗又約他再鬥陣中,引起他思考:他熟悉陣法,鄧艾何以敢“班門弄斧”?故料鄧艾明是鬥陣,暗是襲祁山之後,乃伏兵大敗之。
姜維八伐中原,彼此應變之才更出奇翻新:鄧艾料姜維必出洮陽,早就分兵兩路埋伏,姜維行軍果如其所料,便中伏受重創。
但蜀軍全然不退,姜維次日又來搦戰,鄧艾便料其“必分兵去襲祁山”,乃按兵不動,在夜虛張聲勢引兵出戰,以乘勢救祁山;姜維從其日間不戰夜間出戰中,已知其在此是虛攻實是去救祁山,乃制止諸将出戰,引兵來救祁山的蜀軍,前後夾攻大敗鄧艾。
由此可見,鄧艾與姜維鬥智之戰,勝者的共同之點是:既準确地估計形勢,又有應變之才,且智在敵先。
這不僅戰争如此,凡一切競争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