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知彼知己:諸葛司馬比高低
關燈
小
中
大
矣。
” 正如司馬懿所料,蜀軍唯一生路隻有撤回漢中,諸葛亮一知街亭、列柳城盡失,跌足長歎說:“大事去矣!——此吾之過也!”立即遣兵派将部署撤軍。
當各路兵馬剛分撥完畢,忽報: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
這時,諸葛亮身邊别無大将,隻有一班文官和二千五百軍在城中。
因此,衆官盡皆失色。
隻有諸葛亮不慌不忙,大擺空城計,渡過了難關。
在一座空城面前,率領十五萬大軍的司馬懿為何不敢進,反而急退呢?這是因司馬懿認為“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
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
諸葛亮也知司馬懿知己“平生謹慎,必不弄險”,所以一反“生平謹慎”,來個“弄險”,故引起司馬懿大疑,不敢貿然進城。
諸葛亮擺空城計,也出于形勢所迫,正如他所說:“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
”以兵二千五百不可能與敵大軍十五萬戰,如棄城而逃,必不能遠遁,定為司馬懿所擒。
處此既不能戰又不能逃脫的絕境,諸葛亮除擺空城計外,别無他法,當諸葛亮敗局已定幾乎被擒的時候,誰又料到用一空城計而能退敵軍十五萬?後來司馬懿知是諸葛亮擺空城計後,仰天長歎說:“吾不如孔明也!” 知已知彼,百戰不殆 諸葛亮與司馬懿的鬥智之戰,給軍事學和軍事藝術都添加了新的内容。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是孫子兵法的一個著名論斷,是戰争勝敗的一條重要規律。
如在官渡之戰中,袁紹對敵情毫不了解,曹操糧将斷他卻無所知,當許攸截獲操催糧書知操将斷糧,建議“兩路擊之”,紹反疑是操的詭計,拒之不用;後許攸被迫投操,向操報告紹軍内部情況,授以“劫烏巢糧”之計,操一弄清敵情,即親往燒烏巢之糧,敵軍無糧大亂,操趁機出擊,大勝袁軍。
在赤壁之戰中,曹操對敵情摸不清,反而屢得假情報,因而屢中周瑜智計;周瑜則因了解敵情,故能指揮如意,使敵軍陷入火海之中。
在彜陵之戰中,劉備既不知己也不知彼,自誇“朕用兵老矣,反不如一黃口孺子”。
陸遜則“知彼”如指掌,因而能使劉備按着自己的指揮棒行事,最後用一把火幾乎把蜀軍燒光。
這三大戰役都是在一方“知彼知己”,一方不知彼知己的情況下進行的。
“知彼知已”的,當然“百戰不殆”,但是,當彼此都“知彼知己”的時候,戰争則變化萬千,誰勝誰敗則很難預料,勝負往往決定于一時決策的正确與否。
街亭之戰,司馬懿是“知彼知己”的,他料諸葛亮必從街亭出兵以取郿城,故決定取街亭以扼其咽喉,這一決策是完全正确的。
諸葛亮也是“知彼知己”的,他原料曹真無備,故由街亭取郿城,後知司馬懿來戰,料其必取街亭,于是立即部署街亭保衛戰。
不論從戰略或戰術方面看,諸葛亮的決策也是正确的。
所以說街亭之戰,司馬懿和諸葛亮都“知彼知己”,彼此決策都無誤,而街亭失守,是由于諸葛亮用人失當,在街亭失守後,諸葛亮擺“空城計”能退司馬懿十五萬大軍,并非因司馬懿不知彼,他對諸葛亮是了解的:“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
”諸葛亮能用“空城計”,不隻因知司馬懿也是一個秉性謹慎而多疑的人,也料司馬懿能知己“生平謹慎,必不弄險”因而偏“弄險”,這種在特殊情況下采取的特殊的計策,就非司馬懿所能料,故取得成功。
毛宗崗說:“知己,而不知彼之亦足以知已,則不得謂之知己;知彼而不知彼亦料我之知彼,則不得謂之知彼。
”(第一百十一回回評)這是說,知己而能料彼亦知己,知彼而能知彼亦料我知彼,這才是真正的“知彼知己”。
這是對孫子“知彼知己”的新注,也是對諸葛亮和司馬懿鬥智之戰的概括。
而隻有真正的“知彼知己”才能“百戰不殆”。
如司馬懿因能料孟達與諸葛亮必暗通,也知諸葛亮能料其所行,故能急下新城;諸葛亮也知司馬懿能料己,而他也能料彼,始能擺空城計“彈琴退仲達”。
所以說諸葛亮、司馬懿鬥智之戰豐富和發展了孫子的“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軍事思想。
” 正如司馬懿所料,蜀軍唯一生路隻有撤回漢中,諸葛亮一知街亭、列柳城盡失,跌足長歎說:“大事去矣!——此吾之過也!”立即遣兵派将部署撤軍。
當各路兵馬剛分撥完畢,忽報: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
這時,諸葛亮身邊别無大将,隻有一班文官和二千五百軍在城中。
因此,衆官盡皆失色。
隻有諸葛亮不慌不忙,大擺空城計,渡過了難關。
在一座空城面前,率領十五萬大軍的司馬懿為何不敢進,反而急退呢?這是因司馬懿認為“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
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
諸葛亮也知司馬懿知己“平生謹慎,必不弄險”,所以一反“生平謹慎”,來個“弄險”,故引起司馬懿大疑,不敢貿然進城。
諸葛亮擺空城計,也出于形勢所迫,正如他所說:“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
”以兵二千五百不可能與敵大軍十五萬戰,如棄城而逃,必不能遠遁,定為司馬懿所擒。
處此既不能戰又不能逃脫的絕境,諸葛亮除擺空城計外,别無他法,當諸葛亮敗局已定幾乎被擒的時候,誰又料到用一空城計而能退敵軍十五萬?後來司馬懿知是諸葛亮擺空城計後,仰天長歎說:“吾不如孔明也!” 知已知彼,百戰不殆 諸葛亮與司馬懿的鬥智之戰,給軍事學和軍事藝術都添加了新的内容。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是孫子兵法的一個著名論斷,是戰争勝敗的一條重要規律。
如在官渡之戰中,袁紹對敵情毫不了解,曹操糧将斷他卻無所知,當許攸截獲操催糧書知操将斷糧,建議“兩路擊之”,紹反疑是操的詭計,拒之不用;後許攸被迫投操,向操報告紹軍内部情況,授以“劫烏巢糧”之計,操一弄清敵情,即親往燒烏巢之糧,敵軍無糧大亂,操趁機出擊,大勝袁軍。
在赤壁之戰中,曹操對敵情摸不清,反而屢得假情報,因而屢中周瑜智計;周瑜則因了解敵情,故能指揮如意,使敵軍陷入火海之中。
在彜陵之戰中,劉備既不知己也不知彼,自誇“朕用兵老矣,反不如一黃口孺子”。
陸遜則“知彼”如指掌,因而能使劉備按着自己的指揮棒行事,最後用一把火幾乎把蜀軍燒光。
這三大戰役都是在一方“知彼知己”,一方不知彼知己的情況下進行的。
“知彼知已”的,當然“百戰不殆”,但是,當彼此都“知彼知己”的時候,戰争則變化萬千,誰勝誰敗則很難預料,勝負往往決定于一時決策的正确與否。
街亭之戰,司馬懿是“知彼知己”的,他料諸葛亮必從街亭出兵以取郿城,故決定取街亭以扼其咽喉,這一決策是完全正确的。
諸葛亮也是“知彼知己”的,他原料曹真無備,故由街亭取郿城,後知司馬懿來戰,料其必取街亭,于是立即部署街亭保衛戰。
不論從戰略或戰術方面看,諸葛亮的決策也是正确的。
所以說街亭之戰,司馬懿和諸葛亮都“知彼知己”,彼此決策都無誤,而街亭失守,是由于諸葛亮用人失當,在街亭失守後,諸葛亮擺“空城計”能退司馬懿十五萬大軍,并非因司馬懿不知彼,他對諸葛亮是了解的:“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
”諸葛亮能用“空城計”,不隻因知司馬懿也是一個秉性謹慎而多疑的人,也料司馬懿能知己“生平謹慎,必不弄險”因而偏“弄險”,這種在特殊情況下采取的特殊的計策,就非司馬懿所能料,故取得成功。
毛宗崗說:“知己,而不知彼之亦足以知已,則不得謂之知己;知彼而不知彼亦料我之知彼,則不得謂之知彼。
”(第一百十一回回評)這是說,知己而能料彼亦知己,知彼而能知彼亦料我知彼,這才是真正的“知彼知己”。
這是對孫子“知彼知己”的新注,也是對諸葛亮和司馬懿鬥智之戰的概括。
而隻有真正的“知彼知己”才能“百戰不殆”。
如司馬懿因能料孟達與諸葛亮必暗通,也知諸葛亮能料其所行,故能急下新城;諸葛亮也知司馬懿能料己,而他也能料彼,始能擺空城計“彈琴退仲達”。
所以說諸葛亮、司馬懿鬥智之戰豐富和發展了孫子的“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軍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