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知彼知己:諸葛司馬比高低

關燈
力比賽看,輸家隻是孟達,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是赢家,兩人的智力半斤八兩:兩人都料事如神。

     諸葛亮認為豁聞孟達舉事。

    必先起宛、洛之兵先至,司馬懿料孟達叛變必與諸葛亮通謀。

    兩人都不謀而合。

    諸葛亮說:“曹睿既委任司馬懿,逢寇即除何待奏聞?”司馬懿說:“若等聖旨,往複一月之間,事無及矣。

    ”兩人都互相驚畏。

    諸葛亮知司馬懿複職“大驚”,告誡孟達不要輕舉枉動;司馬懿途中截獲諸葛亮給孟達回書為之“大驚”,想不到“吾機先被孔明識破”。

     而孟達和司馬懿、諸葛亮相比,其愚智則有天淵之别:諸葛亮知司馬懿複職告誡孟達“須萬全提備”,孟達卻笑“孔明心多”,要他“唯聽捷報”,司馬懿派使要孟達聽候調遣并僞說懿已去長安,孟達卻暗喜說:“吾大事成矣!” 棋差一着,全盤皆輸 在這一回書,諸葛、司馬兩人是背靠背鬥智,在第九十五回裡,則是兩人公開出面較量,雙方智力更充分發揮,異采紛呈! 一方知彼知己,一方不知彼知己時,戰争則顯得簡單化:當雙方都知彼知己,戰争則曲折離奇、變化莫測。

    譬如下棋,當高手對劣手時,很快便進入殺局,無甚看頭。

    如果雙方都是高手,彼此下棋,不是見一步走一步,而是走一着想到下幾着;此方下一着,彼方已料到其下幾着,乃用新着以破之。

     如此往複,棋局變化萬千,不僅下棋者全神貫注,觀棋者也感到好看煞人! 最後輸者隻不過是棋差一着而已。

    第九十五回寫諸葛亮與司馬懿的鬥智之戰正是類此。

     司馬懿擒殺孟達後,即與張郃率領十五萬大軍來戰諸葛亮。

    司馬懿認為諸葛亮平生謹慎,不肯弄險,不會從子午徑取長安,今必出軍斜谷,來取郿城。

    而秦嶺之西,有一條路,地名街亭;傍有一城,名列柳城:此二處皆是漢中咽喉。

    諸葛亮欺曹真無備,定從此進。

    故決定與張郃迳取街亭,以斷其歸路。

    諸葛亮行軍,果如司馬懿所料。

    諸葛亮聞悉司馬懿大軍前來,大驚說: “今司馬懿出關,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

    ”司馬懿行軍在諸葛亮的意料之中。

    因此,街亭決戰是勢所難免。

    司馬懿能否奪取街亭,諸葛亮能否保衛街亭,是雙方勝敗的關鍵。

     錯用馬谡,紙上談兵 諸葛立即着手部署街亭保衛戰。

    參軍馬谡請纓守街亭,諸葛亮說:“街亭雖小,幹系甚重。

    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

    汝雖深通謀略,此地奈無城郭,又無險阻,守之極難。

    ”馬谡以熟讀兵書自誇,說:“若有差失,乞斬全家”,并立下軍令狀。

    因馬谡曾獻“攻心計”服南人,又獻反間計使司馬懿被削職,諸葛以其有智,乃任他為守街亭主将,又派富有戰争實踐經驗的王平為副将,再三叮囑要小心謹守此地:下寨必當要道之處,使賊兵急切不能偷過。

    諸葛亮恐二人有失,又派高翔駐守列柳城為援。

    同時,喚大将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後屯紮,總守漢中咽喉。

    諸葛亮的部署,可說是十分到家,無可非議,唯一錯誤是用了紙上談兵的馬谡。

    他違背諸葛亮“下寨必當要道”之囑,隻知死啃兵書的片言隻語:什麼“憑高視下,勢如破竹”,什麼“置之死地而後生”,對于當時的形勢,來犯的敵将、街亭的地形都不考慮。

    王平苦谏,再三重申諸葛亮“下寨必當要道”之囑,認為: “屯兵當道,築起城垣,賊兵縱有十萬,不能偷過。

    ”馬谡不聽,堅持上山屯軍,王平指出,若“魏兵驟至,四面圍定”,再斷“我汲水之道,軍士不戰自亂”。

    馬谡仍置之不理,自行其是,結果如王平所料,司馬懿大軍一至,即斷其汲水之道,蜀軍不戰自亂,不聽馬谡指揮。

    魏軍輕易地奪取了街亭。

     空城弄險,智退大軍 街亭失守,蜀軍處境極危。

    司馬懿曾預料奪取街亭後蜀軍的去向:“亮若知吾斷其街亭要路,絕其糧道,則隴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連夜奔回漢中去也。

    彼若回動,晉提兵于小路擊之,可得全勝,若不歸時,吾即将諸處小路,盡皆壘斷,俱以兵守之。

    一月無糧,蜀兵皆餓死,亮必被吾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