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知彼知己:諸葛司馬比高低

關燈
《孫子兵法·謀攻篇》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這是決定戰争勝敗的一條重要規律。

    不過,孫子所說的“知彼知己”,如果一方能“知彼知己”,一方不知彼知己。

    當然前者勝。

    如果雙方都“知彼知己”,誰勝誰敗則很難說了,戰争也就變得極其錯綜複雜。

    《三國演義》第九十四回寫的“司馬懿克日擒孟達”,和第九十五回寫的“武侯彈琴退仲達”,就是描繪諸葛亮和司馬懿在都“知彼知己”的情況下,展開鬥智的精采鏡頭,彼此策略确是各有巧妙,勝敗之間隻差一籌而已。

    在《三國演義》的諸戰役中,這才算是鬥智之戰:戰争千變萬化,戰争不是由一方來擺布,而是由雙方共同設計,任何一方都不能全操勝券,而是勝中有敗,敗中有勝。

    它不僅體現了戰争的複雜性,也說明了戰争的嚴肅性:它是生和死的搏鬥,誰要是錯走了一步,就有被消滅的危險。

    這兩回書所寫的鬥智之戰,不僅豐富和發展了孫子“知彼知己”的思想,且對我們從事一切競争都很有借鑒意義。

     愚者不懂因人因事做具體分析 在“司馬懿克日擒孟達”這一回書裡,諸葛亮雖未公開亮相,實是寫他和司馬懿兩人背靠背的進行智力競賽,從而揭開了兩人鬥智之戰的序幕。

     司馬懿駐守西涼等處,諸葛亮認為是其伐魏的最大障礙,乃用馬谡的反間計,使魏主曹睿将司馬懿削職回鄉。

    諸葛亮計得逞大喜,即興師北伐。

    蜀師旗開得勝,連取三城,魏國上下震栗,曹睿不得已乃起用司馬懿。

    這時,原蜀将後降魏鎮守上庸的孟達正與諸葛亮暗通,謀取兩京:孟達取洛陽,諸葛亮取長安。

    諸葛亮知司馬懿複職大驚,急緻書孟達說:“近聞曹睿複沼司馬懿起宛、洛之兵,若聞公舉事,必先至矣。

    須萬全提備,勿視為等閑也。

    ”孟達覽書,不以為然,卻笑孔明心多。

    複書說。

     “竊謂司馬懿之事,不必懼也:宛城離洛陽約八百裡,至新城一千二百裡。

    若司馬懿聞達舉事,須表奏魏主:往複一月間事,達城池已固,諸将與三軍皆在深險之地。

    司馬懿即來,達何懼哉? 丞相寬懷,惟聽捷報!” 對同一事件的看法,智者和愚者的判斷其差别如此之大:孟達不懂得因人因事而做具體分析,隻是按照常規的看法,認為司馬懿要起兵下新城,必須奏魏主許之而後行,故得出“往複一月間事”的判斷。

    而孔明的看法卻恰恰與之相反。

    諸葛亮看了來書,擲書于地而頓足說:“孟達必死于司馬懿之手矣!”馬谡問其故,諸葛亮說:“兵法雲:‘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豈容料在一月之期?曹睿既委任司馬懿,逢寇即除,何待奏聞?若知孟達反,不須十日,兵必到矣。

    安能措手耶?”諸葛亮即回書告誡孟達說:“若未舉事,切莫教同事者知之,知之必敗。

    ” 司馬懿聲東擊西,孟達束手就擒 司馬懿接複職诏後,忽得密報孟達謀反之事,司馬懿說:“此賊必通諸葛亮,吾先擒之,諸葛亮定然心寒,自退兵也。

    ”司馬師說:“父親可寫表奏天子。

    ”懿說:“若等聖旨,往複一月之間一事無及矣。

    ”即傳令教人馬起程,一日要行二日之路,如遲立斬;又令參軍梁畿赍檄星夜去新城,教孟達等準備進征,使其不疑。

    梁畿到新城傳達司馬懿的将令說:“司馬都督今奉天子诏,起諸路軍以退蜀兵。

    太守可集本部軍馬聽候調遣。

    ”達問道:“都督何日起程?”畿說:“此時約離宛城,望長安去了。

    ”達暗喜說:“吾大事成矣!”大凡采取突然襲擊戰術的,必須僞裝得好,以麻痹敵人,使其無備,即我要襲擊彼而彼完全不意料到我要襲擊,襲擊才能得逞。

    司馬懿正是這樣做,他聲東擊西,使孟達上其套。

    孟達聞悉司馬懿已離宛城赴長安,以為司馬懿不知其舉事,故認為“吾大事成矣”而沾沾自喜。

    讵料司馬懿這時正向新城進軍。

    懿在途中,繳獲諸葛亮給孟達回書,看後大驚說:“世間能者所見皆同,吾機先被孔明識破。

    ”遂星夜催軍急行。

    未及十日,即抵新城,孟達措手不及,終被擒殺。

     司馬路擒殺孟達,諸葛亮謀取兩京終成泡影,但從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