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服人心:孔明七縱孟獲
關燈
小
中
大
成都武侯祠,有清人趙藩寫的一副對聯: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這一對聯很能說明孔明治國治軍的特點。
“攻心”,用今天的話來說,是做思想工作,“反側”是反面、消極面、對立面,做好了思想工作,就能消除反面、消極面、對立面的東西,使其為我所用。
審勢,是說對客觀存在的錯綜複雜的總的态勢要有正确的了解,才能決定治國的寬嚴,不然寬嚴皆誤。
諸葛亮處理任何軍國大事,都能從客觀實際形勢出發,決定其策略。
譬如治蜀,他不同意法正所謂蜀漢政權“初有其國”要“緩刑馳禁”以慰民望,而認為劉璋暗弱,“德政不舉,威刑不肅”,緻“蜀土人士,專權自恣”,故“威之以法”,是“為治之要”,主張用法要嚴。
但對于少數民族則主張要寬嚴結合,而旨在服其心,故他南征時采取“攻心”戰略,七擒七縱孟獲,是為了消“反側”。
上面對聯的上聯即指這事。
深謀遠慮,一勞永逸 在曹魏策動下,孟獲起兵犯境侵掠。
為安定後方,孔明統兵南征。
軍行之次,馬谡奉令來犒軍。
孔明留馬谡在帳叙話,問道:“吾奉天子诏,削平蠻方;久聞幼常高見,望乞賜教。
”谡說:“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成為上,兵戰為下。
’願丞相但服其心足矣。
”孔明歎說:“幼常足知吾肺腑也!”本來南征派一大将便可平之,而孔明卻“五月渡滬,深入不毛”。
正是“攻心”,以服其心,使一勞永逸。
要達到這個戰略目的,則非一般人可勝任,正如他所說:“可剛可柔,别有斟酌,非可容易托人。
” 足見孔明用心良苦和深謀遠慮。
戰術是服從于戰略的,孔明南征的一切戰術措施,都圍繞着其“攻心” 戰略目的進行。
孟獲雖是個頗曉兵法的“蠻王”,但遠非足智多謀的孔明的對手,孔明要平之并非難事,如第一次交鋒,孔明以正兵陽退,陰布置兩支奇兵前後夾攻,便輕易地把孟獲擒了。
單純采取鎮壓政策,不久即可平服。
但過去平“蠻”曆史說明:如大軍離去,則鞭長莫及,其自恃地遠山險,又複叛亂,再來鎮壓,又勞師遠征,不勝其煩,且其被曹魏所利用,如孔明北伐,其知内虛,反則更速。
因此,孔明這次南征旨在服其心,一勞永逸,後方穩,才可北圖。
所以說,“平蠻”是孔明北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就是孔明七擒七縱之的原因。
但一擒之易。
七縱之則難,在這擒縱的過程中,孔明确是絞盡了腦汁,使盡了計謀,或利用其内讧,使其宗黨捉來,或誘其劫寨,圍而擒之;或識其詐降,就席拿住,或出其不意,攻其無備,才便孟獲誠意投降。
不僅使盡計謀,還要曆盡艱險:滬水之毒,啞泉、柔泉、黑泉、滅泉以及桃花溪之惡,幾使孔明寸步難移;不僅用柔,還要不得已而用剛— —火燒藤甲軍三萬,對此,孔明承認其罪說:“使烏戈國之人不留種者,是吾之大罪也。
”在曆史上,孔明對待少數民族雖重在攻心,采取較開明的政策,但也跟其他封建統治者一樣,有時也采取殘酷的鎮壓政策《三國演義》虛構火燒藤甲軍的情節,從本質上說,也是符合曆史的真實的。
剛柔并濟,“蠻人治蠻” 正因孔明對孟獲有柔有剛,七擒七縱,使其計窮力竭,既畏孔明,又敬之如神明,故孔明七擒孟獲時,派人謂之将再縱之回,可招人馬來決勝負,孟獲垂淚說:“七擒七縱,自古未嘗有也。
吾雖化外之人。
頗知禮義,直如此無羞恥乎?”遂同兄弟妻子宗黨人等,皆匍匐到孔明帳下,肉袒謝罪說:“丞相天威,南人不複反矣!”孔明問:“公今服乎?”獲泣謝說:“某子子孫孫皆感覆載生成之恩,安得不服!”孔明乃請孟獲上帳,設宴慶賀,并令其永為洞主。
所奪之物,盡皆退還。
孟獲和其宗黨及族兵,無不感戴,皆欣然
這一對聯很能說明孔明治國治軍的特點。
“攻心”,用今天的話來說,是做思想工作,“反側”是反面、消極面、對立面,做好了思想工作,就能消除反面、消極面、對立面的東西,使其為我所用。
審勢,是說對客觀存在的錯綜複雜的總的态勢要有正确的了解,才能決定治國的寬嚴,不然寬嚴皆誤。
諸葛亮處理任何軍國大事,都能從客觀實際形勢出發,決定其策略。
譬如治蜀,他不同意法正所謂蜀漢政權“初有其國”要“緩刑馳禁”以慰民望,而認為劉璋暗弱,“德政不舉,威刑不肅”,緻“蜀土人士,專權自恣”,故“威之以法”,是“為治之要”,主張用法要嚴。
但對于少數民族則主張要寬嚴結合,而旨在服其心,故他南征時采取“攻心”戰略,七擒七縱孟獲,是為了消“反側”。
上面對聯的上聯即指這事。
深謀遠慮,一勞永逸 在曹魏策動下,孟獲起兵犯境侵掠。
為安定後方,孔明統兵南征。
軍行之次,馬谡奉令來犒軍。
孔明留馬谡在帳叙話,問道:“吾奉天子诏,削平蠻方;久聞幼常高見,望乞賜教。
”谡說:“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成為上,兵戰為下。
’願丞相但服其心足矣。
”孔明歎說:“幼常足知吾肺腑也!”本來南征派一大将便可平之,而孔明卻“五月渡滬,深入不毛”。
正是“攻心”,以服其心,使一勞永逸。
要達到這個戰略目的,則非一般人可勝任,正如他所說:“可剛可柔,别有斟酌,非可容易托人。
” 足見孔明用心良苦和深謀遠慮。
戰術是服從于戰略的,孔明南征的一切戰術措施,都圍繞着其“攻心” 戰略目的進行。
孟獲雖是個頗曉兵法的“蠻王”,但遠非足智多謀的孔明的對手,孔明要平之并非難事,如第一次交鋒,孔明以正兵陽退,陰布置兩支奇兵前後夾攻,便輕易地把孟獲擒了。
單純采取鎮壓政策,不久即可平服。
但過去平“蠻”曆史說明:如大軍離去,則鞭長莫及,其自恃地遠山險,又複叛亂,再來鎮壓,又勞師遠征,不勝其煩,且其被曹魏所利用,如孔明北伐,其知内虛,反則更速。
因此,孔明這次南征旨在服其心,一勞永逸,後方穩,才可北圖。
所以說,“平蠻”是孔明北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就是孔明七擒七縱之的原因。
但一擒之易。
七縱之則難,在這擒縱的過程中,孔明确是絞盡了腦汁,使盡了計謀,或利用其内讧,使其宗黨捉來,或誘其劫寨,圍而擒之;或識其詐降,就席拿住,或出其不意,攻其無備,才便孟獲誠意投降。
不僅使盡計謀,還要曆盡艱險:滬水之毒,啞泉、柔泉、黑泉、滅泉以及桃花溪之惡,幾使孔明寸步難移;不僅用柔,還要不得已而用剛— —火燒藤甲軍三萬,對此,孔明承認其罪說:“使烏戈國之人不留種者,是吾之大罪也。
”在曆史上,孔明對待少數民族雖重在攻心,采取較開明的政策,但也跟其他封建統治者一樣,有時也采取殘酷的鎮壓政策《三國演義》虛構火燒藤甲軍的情節,從本質上說,也是符合曆史的真實的。
剛柔并濟,“蠻人治蠻” 正因孔明對孟獲有柔有剛,七擒七縱,使其計窮力竭,既畏孔明,又敬之如神明,故孔明七擒孟獲時,派人謂之将再縱之回,可招人馬來決勝負,孟獲垂淚說:“七擒七縱,自古未嘗有也。
吾雖化外之人。
頗知禮義,直如此無羞恥乎?”遂同兄弟妻子宗黨人等,皆匍匐到孔明帳下,肉袒謝罪說:“丞相天威,南人不複反矣!”孔明問:“公今服乎?”獲泣謝說:“某子子孫孫皆感覆載生成之恩,安得不服!”孔明乃請孟獲上帳,設宴慶賀,并令其永為洞主。
所奪之物,盡皆退還。
孟獲和其宗黨及族兵,無不感戴,皆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