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服人心:孔明七縱孟獲
關燈
小
中
大
跳躍而去。
孔明服其心後,采取“蠻人治蠻”之策,是很高明的。
正如毛宗崗指出: “武侯之欲撫南蠻,而即甩孟獲者,真深得安蠻之道哉!得其土而欲守之,不能不分兵,分兵則不能不轉饷,轉饷而輸挽徒勞,不若自守之,而庇蔭之下,皆吾士也。
得其人而欲治之,不能不設官,設官則不能不用法,用法而刑獄滋擾,不若使自治之,而涵蓋之下,皆吾人也。
不但此也。
殺其身,不能變其心,殺之不足以成武;而生其身,又複奪其地,則生之亦不足以為恩。
不殺其人而南人不反;不奪其地,而南人乃愈不反耳。
”(第九十回回評) 二、鬥智 《三國演義》寫的諸多戰役,其勝負雖有種種因素,但智謀是最關鍵的。
孫武《計篇》也把智放在為将者應具備的條件的第一位。
因為勇冠三軍的,雖能“氣蓋世”于一時,如其有勇無謀,到頭來免不了垮台,隻有運籌帷幄之中,才能決勝千裡之外。
劉、關、張三戰呂布,許褚裸衣鬥馬超,關公力戰老黃忠,雖使人驚心動魄,卻不如劉備與曹操、孔明與仲達、姜維與鄧艾鬥智騰挪多姿,因其不隻使人賞心悅目,且能啟人智慧,舉一反 1.使計設謀:劉備曹操相較量 《三國演義》作者有時為突出孔明之智,把劉備置于陪襯地一位,他的一舉一動,都由孔明幕後操縱,好象一個活傀儡,但從總的來說,作者塑造的劉備是大智若愚的形象。
不過,如不是眼明心細,是難于看出的。
譬如他和曹操的鬥智,則鬥得很巧妙,使奸雄如曹操,都被他一次又一次瞞過了。
曹操是多敗少勝。
“二虎競食”與“驅虎吞狼” 第一次較量,是集中在如何對待呂布。
劉備屯兵徐州,自領徐州事,呂布兵敗投之,劉備便讓他駐兵小沛。
那時,操方定許都,恐二人同心協力,将成心腹之患,乃聚衆謀士議妙計圖之。
荀彧獻計說,“彧有一計,名曰‘二虎競食’之計。
今劉備雖領徐州,未得诏命。
明公可奏請诏命實授備為徐州牧,因密與一書,教殺呂布。
事成則備無猛士為輔,亦漸可圖之;事不成,則呂布必殺備矣;此乃‘二虎競食’之計也。
”操從之。
劉備得封官和接操來書,已識破其機關,但怕得罪曹操不敢公然違命,便虛對來使說:“此事尚容計議。
”劉備卻暗中實告呂布,使釋其疑,與己同心協力。
關、張問不殺呂布之故,劉備說:“此曹孟德恐我與呂布同謀伐之,故用此計,使我兩人自相吞并,彼卻于中取利。
奈何為所使乎?”“二虎競食”之計被破了,荀彧又向操獻一計說:“可暗令人往袁術處通問,報說劉備上密表,要略南郡。
術聞之,必怒而攻備,公乃明诏讨袁術。
兩邊相并呂布必生異心:此‘驅虎吞狼’之計也。
”操大喜,照計辦。
劉備得诏書。
明知是計,但不敢違王命,隻得出兵讨袁術,留張飛守徐州。
因張飛醉酒誤事,呂布襲了徐州。
這次較量,曹操是一計被破,一計得逞。
初次鬥智,兩人半斤八兩。
臨危不亂,随機應變 第二次較量,是在“曹操煮酒論英雄”之時,有操與劉備青梅煮酒,縱談天下英雄,劉備裝呆賣傻,随便舉些人,曹操皆不認可。
劉備問:“誰能當之?”操以手指劉備,後自指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時,劉備正與董承等密謀圖操,忽聞此言怎不大吃一驚,手中所執匙筋,不覺落于地下。
“說破英雄驚煞人”,劉備如此舉止失措,必将引起曹操疑心,而劉備畢竟是個枭雄,是時,正值天雨将至,雷聲大作,劉備便從容俯首拾筋說:“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操笑說:“丈夫亦畏雷乎?”劉備說:“聖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迅雷風烈必變”這詞出于《論語·鄉黨》,說孔子遇到疾雷暴風,必定要改變容色,表示對上天的敬畏。
聖人尚且如此,何況劉備,一借“聖人”之語做擋箭牌,劉備便将聞
孔明服其心後,采取“蠻人治蠻”之策,是很高明的。
正如毛宗崗指出: “武侯之欲撫南蠻,而即甩孟獲者,真深得安蠻之道哉!得其土而欲守之,不能不分兵,分兵則不能不轉饷,轉饷而輸挽徒勞,不若自守之,而庇蔭之下,皆吾士也。
得其人而欲治之,不能不設官,設官則不能不用法,用法而刑獄滋擾,不若使自治之,而涵蓋之下,皆吾人也。
不但此也。
殺其身,不能變其心,殺之不足以成武;而生其身,又複奪其地,則生之亦不足以為恩。
不殺其人而南人不反;不奪其地,而南人乃愈不反耳。
”(第九十回回評) 二、鬥智 《三國演義》寫的諸多戰役,其勝負雖有種種因素,但智謀是最關鍵的。
孫武《計篇》也把智放在為将者應具備的條件的第一位。
因為勇冠三軍的,雖能“氣蓋世”于一時,如其有勇無謀,到頭來免不了垮台,隻有運籌帷幄之中,才能決勝千裡之外。
劉、關、張三戰呂布,許褚裸衣鬥馬超,關公力戰老黃忠,雖使人驚心動魄,卻不如劉備與曹操、孔明與仲達、姜維與鄧艾鬥智騰挪多姿,因其不隻使人賞心悅目,且能啟人智慧,舉一反 1.使計設謀:劉備曹操相較量 《三國演義》作者有時為突出孔明之智,把劉備置于陪襯地一位,他的一舉一動,都由孔明幕後操縱,好象一個活傀儡,但從總的來說,作者塑造的劉備是大智若愚的形象。
不過,如不是眼明心細,是難于看出的。
譬如他和曹操的鬥智,則鬥得很巧妙,使奸雄如曹操,都被他一次又一次瞞過了。
曹操是多敗少勝。
“二虎競食”與“驅虎吞狼” 第一次較量,是集中在如何對待呂布。
劉備屯兵徐州,自領徐州事,呂布兵敗投之,劉備便讓他駐兵小沛。
那時,操方定許都,恐二人同心協力,将成心腹之患,乃聚衆謀士議妙計圖之。
荀彧獻計說,“彧有一計,名曰‘二虎競食’之計。
今劉備雖領徐州,未得诏命。
明公可奏請诏命實授備為徐州牧,因密與一書,教殺呂布。
事成則備無猛士為輔,亦漸可圖之;事不成,則呂布必殺備矣;此乃‘二虎競食’之計也。
”操從之。
劉備得封官和接操來書,已識破其機關,但怕得罪曹操不敢公然違命,便虛對來使說:“此事尚容計議。
”劉備卻暗中實告呂布,使釋其疑,與己同心協力。
關、張問不殺呂布之故,劉備說:“此曹孟德恐我與呂布同謀伐之,故用此計,使我兩人自相吞并,彼卻于中取利。
奈何為所使乎?”“二虎競食”之計被破了,荀彧又向操獻一計說:“可暗令人往袁術處通問,報說劉備上密表,要略南郡。
術聞之,必怒而攻備,公乃明诏讨袁術。
兩邊相并呂布必生異心:此‘驅虎吞狼’之計也。
”操大喜,照計辦。
劉備得诏書。
明知是計,但不敢違王命,隻得出兵讨袁術,留張飛守徐州。
因張飛醉酒誤事,呂布襲了徐州。
這次較量,曹操是一計被破,一計得逞。
初次鬥智,兩人半斤八兩。
臨危不亂,随機應變 第二次較量,是在“曹操煮酒論英雄”之時,有操與劉備青梅煮酒,縱談天下英雄,劉備裝呆賣傻,随便舉些人,曹操皆不認可。
劉備問:“誰能當之?”操以手指劉備,後自指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時,劉備正與董承等密謀圖操,忽聞此言怎不大吃一驚,手中所執匙筋,不覺落于地下。
“說破英雄驚煞人”,劉備如此舉止失措,必将引起曹操疑心,而劉備畢竟是個枭雄,是時,正值天雨将至,雷聲大作,劉備便從容俯首拾筋說:“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操笑說:“丈夫亦畏雷乎?”劉備說:“聖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迅雷風烈必變”這詞出于《論語·鄉黨》,說孔子遇到疾雷暴風,必定要改變容色,表示對上天的敬畏。
聖人尚且如此,何況劉備,一借“聖人”之語做擋箭牌,劉備便将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