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能薦賢是賢人:薦賢轶事

關燈
若此人肯相輔佐,何愁天下不定乎?”至此,劉備才知水鏡所說的伏龍即孔明。

     由此可見,厚待賢,賢者才為之薦賢:不然,賢者避之唯恐不及,不會為之薦賢。

    徐庶曾投劉表,見劉表是無用之人,急遺書告别,那會想到推薦孔明。

    徐庶告别劉備,盡管歸心似箭,因深感劉備留戀之情,才引出孔明來。

     因此,要人薦賢,要從厚待賢士始,重用一賢士,将會引出其他賢士。

     孔明力薦龐統 凡與己齊名的,薦之不易。

    戰國時,龐涓與孫膑俱學兵法于鬼谷子。

    孫膑學優于龐涓。

    涓為魏将,嫉膑之能,僞介于魏而削其足。

    齊國淳于髡出使魏國,乃得載膑歸,威王以為師。

    魏伐齊,膑設計困涓,涓智窮自刎。

    膑由是名顯天下,龐涓嫉賢妒能,客人終反害己。

    孔明與龐涓恰恰相反。

    龐統與他同彼知名,水鏡先生對他倆的評價是:“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可見龐統的才智與孔明不相上下。

    而孔明毫無嫉妒之心,力薦于劉備,對他關懷備至。

     鳳雛先生确是名不虛傳。

    第四十七回寫他一出場,便與衆不同:“欲破曹公,須用火攻,”這是孔明和周瑜不約而同的決策,但大江之上,一船着火,餘船四散,要盡燒敵船,也是難事。

    龐統卻巧妙地借助于蔣幹的引進,連夜去見曹操,獻上連環計,使曹軍戰船被燒個精光。

    龐統的“連環計”,可與孔明的“借東風”媲美。

    龐統雖立了大功,卻不被東吳所用。

    一直至五十七回,孔明來柴桑口吊喪後,向魯肅辭回,方欲下船時,隻見江邊一人道袍竹冠,皂縧素履,一手揪住孔明大笑說“汝氣死周郎,卻又來吊孝,明欺東吳無人耶!”孔明急視其人,乃鳳雛先生龐統。

    孔明亦大笑。

    兩人攜手登船,各訴心事。

    原來他倆是老朋友。

    孔明乃留書一封與統,囑說:”吾料孫仲謀必不能重用足下。

    稍有不如意,可來荊州共扶玄德。

    此人寬仁厚德,必不負公平生所學。

    ”後果如孔明所言,孫權沒有用龐統,統乃投奔劉備。

    開始,劉備也以貌取人不重用龐統,後張飛去了解知統大才,乃回報劉備,恰逢按察四郡回來的孔明又力贊龐統之才,指出:“士元非百裡之才,胸中所學,勝亮十倍。

    ”劉備遂拜龐統為副軍師中郎将,與孔明共贊方略。

     龐統随孔明取川。

    孔明緻書劉備借星異告誡切宜謹慎。

    劉備據孔明之囑,要龐統還守涪關。

    統大笑說:“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統獨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

    ”龐統因急于立功,他未摸清敵情,便與劉備分路進兵,終于在落鳳坡死于敵人亂箭之下。

    孔明知龐統身故,為”吾主喪一臂” 而放聲大哭。

    孔明愛龐統,龐統卻錯怪孔明,一是丞相之腹,一是謀士之疑,其差别如此。

    而孔明疼哭龐統,足見其愛賢借賢之心。

     阚澤以家保陸遜 薦賢不易。

    賢既需人薦,說明此賢還未被衆人所認識,因而薦賢必然遇到各種阻力。

    阚澤推薦陸遜開始便出現這種情況。

    為報二弟之仇,劉備傾全國之師伐吳,所向披靡,江南之人盡皆膽裂。

    孫權以還荊州、送回夫人求和,又不允許,孫權大驚,舉止失措。

    阚澤出班奏說:“現有擎天之柱,如何不用耶?”權急問何人。

    澤說:“昔日東吳大事,全任周郎;後魯子敬代之: 子敬亡後,決于呂子明;今子明雖喪,現有陸伯言在荊州。

    此人名雖儒生,實有雄才大略。

    以臣論之,不在周郎之下,主上若能用之,破蜀必矣。

    如或有失,臣願與同罪。

    ”權說:”非德潤之言,孤幾誤大事,”張昭說:“陸遜乃一書生耳,非劉備對手;恐不可用。

    ”顧雍亦說:“陸遜年幼望輕,恐諸将不服;若不服則生禍亂,必誤大事。

    ”步骘亦說:“遜才堪治郡耳,若托以大事,非其宜也。

    ”阚澤大呼說:”若不用陸伯言,則東吳休矣!臣願以全家保之!”權說:“孤亦素知陸伯言乃奇才也!孤意已決,卿等勿言。

    ” 為使文武服其指揮,乃設壇授劍拜陸遜為大都督。

     陸遜資望未深,因而遭到論資排輩的張昭、顧雍、步骘諸大臣的極力反對。

    要挽狂瀾于既倒,阚澤認為非陸遜不可,乃以“全家保之”,可見其推薦之着力,更增強孫權用陸遜的信心。

    在大敵壓境之際,任用誰來挂帥,對東吳存亡至為關鍵。

    阚澤可說有眼力。

    而陸遜也不負其所薦。

    這個“内藏韬略”、“不露于外”的“書生”,他不理諸老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