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能薦賢是賢人:薦賢轶事

關燈
魏、蜀、吳三國人才濟濟,雖說是因其主善于用人,但也得力于薦賢者。

     能薦賢,首先要有“怕樂”之才,如不知賢,則不能薦賢,其次要出于公心,不怕所薦之賢超過自己。

    有些人正是害怕别人居己之上,因而嫉賢妒能,這種人不僅不能薦賢,且往往害賢。

    故能薦賢者也是賢者。

    三國有不少薦賢轶事: 水鏡巧薦孔明 薦賢也是一種藝術,如方法不對頭,就會力不從心,達不到薦賢的目的,水鏡薦孔朗很耐人尋味,其薦賢之方甚妙:說是薦賢,又沒有點名薦賢:說是随便推薦,卻是在力薦。

    第三十五回寫劉備應請去襄陽赴宴,席間伊籍告知蔡瑁要害他,便離席上馬向西急逃:他躍馬過溪後,巧遇隐者水鏡先生。

     水鏡一望其氣色,已料到他是在逃難,并指出劉備至今猶落魄不偶,是因“左右不得其人”。

    又說:“今天下奇才盡在于此,公當往求之。

    ”顯然,水鏡是有意向劉備薦賢,他籠統說”天下奇才盡在于此”,暗示此間有“奇才”,卻不具體說明何人,是為了引起劉備求賢的願望。

    果然,劉備急問道:“奇才安在?果系何人?”水鏡說:”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水鏡雖不點出伏龍、鳳雛是何人,可是已明白告訴劉備:伏龍、鳳雛,不是一般賢者,而是大賢,得了一個便“可安天下”。

    這麼了不起的人,劉備怎不想求之呢,忙問:“伏龍、鳳雛何人也?”水鏡撫掌大笑說:”好!好!” 這時,還是不明指其名,又是一番跌頓。

    劉備再問,水鏡便顧左右而言他,要他“于此暫宿一宵”再說。

    這位“奇才”,必然引起劉備的懸念。

    深思念其人,便會出現“月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的現象,劉備在晚間聽隔壁有人和水鏡的談話,便疑此人不是伏龍便是鳳雛,寝不成寐,一俟天曉,便迫不及待地求見水鏡,問昨晚談話者的姓名。

    水鏡沒有告訴他是徐庶,卻笑說: “好!好!”劉備再問,“伏龍、鳳雛果系何人?”水鏡亦笑說:”好!好!”水鏡是很懂得心理學的奧妙的,他若現若隐地屢次介紹這位”奇才”的本事,道号,卻老是不點其名,總是笑說:”好!好!”,給劉備一個懸念又一個懸念;而越是想知其名,而不知其名,就越想見其人,這樣,這個“奇才” ——盡管還不知其名,已經深深地紮根在劉備的腦海裡了。

    等到徐庶走馬薦諸葛後,水鏡先生才上門來拜訪劉備。

    劉備問:“元直臨行,薦南陽諸葛亮,其人若何?”這時,水鏡才具體介紹孔明的情況,說:“孔明與博陵崔州平、穎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與徐元直四人皆密友。

    此四人務于精純,惟孔明獨觀其大略。

    嘗抱膝長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進可到刺史、郡守。

    ’衆:問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

    每常自比管仲、樂毅,其才不可量也。

    ” 時關羽在側,不同意說:“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過?”水鏡笑說:“以吾觀之,不當比此二人;我欲以二人比之。

    ”關羽問那二人,水鏡說:“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

    ”衆皆愕然。

    水鏡先生推薦孔明,上次是虛薦,這次是實薦,上次是抽象描繪其人,這次是具體介紹其本事。

    如此薦人,确是煞費苦心,足見其薦人之鄭重。

    這就不得不引起劉備鄭重求之,劉備後來“三顧草廬”,實起因于水鏡的鄭重推薦。

     徐庶走馬薦諸葛 非有心人不薦人:或為人盡其才,或為助人成事,或為報人之德。

    徐庶三者有二:他薦孔明,是因他感激劉備的留戀之情,想薦賢以助他成大事。

     徐母被曹操囚禁,操假其母手書召徐庶,劉備甚佩徐庶奇才,不願離别,但以“子母乃天性之親”,乃割愛讓他歸去。

    來日設宴送行,劉備送了一程,又送一程,二人依依不舍,涕泣而别。

    劉備凝目而望,卻被一樹林隔斷。

    劉備以鞭指說:“吾欲盡伐此處樹木。

    ”衆問其故,劉備說:”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

    ”留戀之情,溢于言表。

    正望間,忽見徐庶拍馬而回,勒馬對劉備說:“某因心緒如麻,卻忘一語:此間有一奇士,隻在襄陽城二十裡隆中。

     使君何不求之?”劉備問:“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庶說:“以某比之,譬猶驽馬并麒麟、寒鴉配鸾鳳耳。

    ”劉備問其名,庶說,此人乃琅琊郡人,覆姓諸葛,名亮,字孔明。

    此人乃絕代奇才,使君急宜枉駕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