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走向滅亡之路:唯親惡果

關燈
用人之錯,往往錯在一“親”字。

    何以出現用人唯親?因用人者把事業視為一已之私,認為親者既了解又信得過,他對已忠,而疏者即便是有才幹,因信不過故不任用。

    其實,親者未必忠,有些善于奉迎阿谀之徒,用花言巧語取得其主信任,如有變故,馬上翻臉,另投新主。

    且這些人善于看風轉舵,唯主人的臉色辦事,明知有錯也不說,如所辦之事有利可圖,就把錯誤擴大化,弄得一塌糊塗。

    東漢王朝之所以衰亡,三國出現的一些失誤,都與用人唯親有關。

     漢靈帝用十常侍亂了天下 《三國演義》一開頭便指出東漢末年緻亂之由:”桓帝禁锢善類,崇信宦官。

    及桓帝崩,靈帝即位,大将軍窦武、太傅陳蕃,共相輔佐。

    時有宦官曹節等弄權,窦武、陳蕃謀殺之,機事不密,反為所害。

    中涓自此益橫。

    ”” 張讓、趙忠、封谞、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恽、郭勝十人朋比為奸,号為‘十常侍’。

    帝尊信張讓,呼為“阿父’。

    朝政日非,以緻天下人心思亂,盜賊蜂起。

    ”話雖不多,卻概括了東漢末年的政治鬥争狀況。

    顯然,天下之所以大亂,是由于漢靈帝寵信十常侍之故。

     在桓、靈二帝統治時期,士族官僚集團與宦官集團展開激烈的鬥争,而每次都以士族官僚集團失敗告終。

    經過二次黨锢之禍,士族官僚集團勢力大為削弱,宦官集團權力達到了最高峰。

    漢靈帝竟尊稱張讓為“阿父”,其對宦官之寵敬可想而見。

    為什麼漢靈帝如此信任宦官?由于政治腐敗,人民遭殃,被迫紛紛起義,鲠直之臣議論朝政,想有所改革,以挽狂瀾之于既倒,漢靈帝不僅不聽,卻認為這是造反,對士族更加不信任。

    他以為隻有宦官才是“心腹”,所以事事聽從”阿父”張讓等的話;而他的這些“心腹”都是以媚上利己為業,隻要能取悅上意,壞事也說成好事,鬧出亂子又瞞着他。

     對于進谏者,不是驅逐,就是殺頭。

    首先向漢靈帝提出忠言的是議郎蔡邕。

     他借災異為辭,上疏指出“災異”乃“婦寺幹政所緻”。

    所謂“婦”是指外戚,“寺”是指宦官。

    看了這一奏章,漢靈帝毫無悔悟,反聽宦官以他事陷邕于罪,放歸田裡。

    谏議大夫劉陶向他揭露宦官的罪惡說,“四方盜賊并起,侵掠州郡,其禍皆由十常侍賣官害民、欺君罔上。

    朝廷正人皆去,禍在目前矣!”他聽了大動肝火,對陶說:”汝家亦有近侍之人,何獨不容朕耶?” 呼武士推出斬之。

    司徒陳耽為救陶,以頭撞階而谏,指陳十常侍的罪惡。

    他命牽出,與劉陶皆下獄,并縱容十常侍于獄中謀殺之。

     漢靈帝為什麼對别人揭發十常侍的罪惡惱怒異常?這是因為十常待所幹的禍國殃民罪行,都是在他授意或縱容下釀成的。

    漢靈帝為滿足自己的窮奢極侈,便授意宦官去設法撈錢,宦官們也就趁機上下其手,從中大撈一把。

     他們的私囊是無底的,所以其撈錢花樣也就日益翻新出奇。

    宦宮認為賣官撈錢最易、最快、最多,便索性開了一個叫做西園的官員交易所。

    标出各種官價公開賣官。

    地方官油水多,其官價也就比朝官高得多,而地方官所在州郡肥瘦不等,乃采取投标的辦法,誰肯出高價誰就走馬上任。

    還允許欠帳,但限期加倍交還。

    為增加賣官名額,賣出一官不久,又賣出一官去接任,有的州郡官一月内替換幾次。

    買官的怕任職不長,為回本賺利,一到任就拼命掠奪。

    僅是賣官所得還賺撈得不多,又用各種名義,向州郡攤派,勒索财物,而負擔最後還是落在人民頭上。

    為保存全家性命,窮苦人家隻好把存下的一點谷子也賣掉上繳,因而出現了“寒不敢衣,饑不敢食”的慘狀。

    人民在活不下去的情況下,铤而走險,終于爆發了黃巾大起義,敲響了東漢王朝的喪鐘。

     漢廷用國舅何進送了江山 《三國演義》引詩一首對何進的評價是:“漢室傾危天數盡,無謀何進作三公。

    幾番不聽忠臣谏,難免宮中受劍鋒。

    ”這位無謀何進何人?他原是個屠戶人家,本是不學無術,因妹妹被選入宮為貴人,生皇子劉辯,遂立為皇後。

    進由是得任大将軍之職。

    為謀殺宦官十常侍,他召外兵入京,因其謀外洩,反被宦官所殺。

    何進被宦官十常待所殺,并非其力不敵,而是因其愚不可及。

    人們做錯事,會接受教訓,而何進卻恰恰相反。

    他幹了蠢事,仍自以為明智,于是,一錯再錯,終于鑄成大錯。

    靈帝逝世後,靈帝生母董太後與中常侍蹇碩密謀殺何進立皇子協為帝。

    何進聞訊,當然不肯罷休,因太子劉辯是其妹妹何太後所生,便率禦林軍五千人入内殿,扶立劉辯即皇帝位,派袁紹入宮收拾蹇碩。

    碩慌忙走入禦花園,花陰下為中常侍郭勝所殺。

    碩所領禁軍,盡皆歸順。

    這說明宦官并非鐵闆一塊,正确處理之法,應區分首惡、附從和立功者,懲惡揚善,而何進計不出此,竟聽袁紹之言,欲“乘勢盡殺之”,把所有的宦官推到自己的對立面。

    這是一錯。

    由于何進欲殺盡宦官,中常侍張讓等便勸何太後垂簾聽政,重用自己派系的人,以策劃宮廷政變。

     這時,宦官已與何進勢不兩立,但何進在消滅董太後的勢力之後,卻因何太後的庇護而寬容十常侍。

    這是再錯。

    後又聽從袁紹的錯誤主張:“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來京,盡誅閹豎。

    ”并認為“此計大妙!”主簿陳琳反對說: “若欲誅宦官,如鼓洪爐燎毛發耳。

    但當速發雷霆,行權立斷,則天人順之。

    卻反外檄大臣,臨犯京阙,英雄聚會,各懷一心:所謂倒持幹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生亂矣。

    ”陳琳的意見是正确的,何進卻輕蔑他說:“此懦夫之見也!”乃派使赍诏召外兵進京以除宦官,終于鑄成大錯,導緻天下大亂,加速了東漢王朝的滅亡。

    要誅殺敵手,不是密謀策劃,迅速行動,而是大肆宣揚,遲遲不動手,使敵人能充分準備,從容反撲,何進的失敗是勢所必然的。

    及知董卓等率兵到,張讓等先伏刀斧手五十人于長樂宮嘉德門内,并假手何太後召何進入官,以便殺之。

    何進得召便行。

    曹操說,“先召十常侍待出,然後可入。

    ”進笑說:”此小兒之見也。

    吾掌天下兵權,十常侍敢待如何?”便昂然獨自進宮。

    他一入嘉德門,便彼砍為兩段。

    雙方密鑼緊鼓,殺戒已開,何進還獨自進宮,世間之愚莫過于此。

     這時奉诏進京的董卓早已屯兵于洛陽近處,他為何不立即進京?因他懂得:凡除君側之奸,貴密貴速,但他偏不密不速。

    他一到洛陽近處便按兵不動,同時故意上表洩露入洛陽是為除宦官之事,好使宦官張讓等與何進拼命,造成内亂。

    及何進被殺,他便乘亂入朝,壟斷朝政。

    此人雖早有“不臣之心”,因恐群臣不服,故不敢馬上篡位。

    他先扶立漢獻帝作為傀儡,以任其所為;接着收買士族,封官加爵以收人望,如重用蔡邕,一月之間三遷其官,拜為侍中。

    由此,董卓把朝政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實際上成為當時的最高統治者。

     在封建社會裡,血緣關系盛行,一些人因家中有人被選入宮,或得當貴人,或得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