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得失一念之間:經驗教訓
關燈
小
中
大
能否用人,是事業成功、失敗的關鍵,三國用人的經驗教訓,迄今仍不失去其現實意義。
禮賢下士始得士 《說苑·尊賢篇》有一段關于求賢的生動的對話:“趙簡子遊河而歎曰: ‘安得賢士而處焉?’舟人古乘對曰:‘珠玉無足而能來者,人好之也;今士有足而不來,此是吾君不好之耳。
’”這位趙簡子不去求賢,卻躲在遊船上悠哉悠哉地表示思賢心切。
船工古乘一句話便揭穿了他“不好賢”的底。
言下之意是說,隻有好賢,賢士才來。
但是,不能說好賢便得賢,這位古乘也把求賢看得太容易了。
要求得賢士,必須去屈膝求之,真正做到禮賢下士,使對方感到你把他當知己看,才心甘情願為你效命,“大為知己者死”,這是封建社會士人的共同點。
孔明能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是因劉備“三顧草廬”。
劉備求賢,不是下令去召之,像張飛所說的“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喚來便了。
”而是親往拜訪。
一訪不遇,二次往訪。
二訪時,正值隆冬,那天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銀妝,這麼天寒地凍,劉備沒有裹足不前,而是冒嚴寒往訪,“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
二訪不遇,又三次往訪。
三訪前,劉備令蔔者揲蓍,選擇吉期,齋戒二日,薰沐更衣,才往卧龍崗谒孔明。
選擇吉日,可見這位皇叔太迷信,但也可見其求賢心切,擔心這天不是吉日,又見不到孔明;齋戒、薰沐則說明他對孔明的無限尊敬。
也許這一天巧碰着好日子,加上劉備求賢的誠心感動了孔明,這次孔明是在家了。
可是,這位卧龍卻晝寝未醒,是否有意怠慢劉備,以試劉備是否誠意,不得而知。
劉備徐步入内,看見孔明仰卧,睡得正香,便拱立階下,關、張等了好久不耐煩了,而劉備仍耐心等候。
望堂上時,見孔明翻身将起,——忽又朝裡壁睡着,童子欲報,劉備說:“且勿驚動。
”又立了一個時辰,這位卧龍才不再卧.口吟其“大夢誰先覺”之詩,多麼悠哉悠哉。
劉備這麼禮賢下士,怎不使孔明感動為之效命呢?!劉備對孔明的曠世禮遇,孔明是永志不忘的。
二十一年後,孔明上表要求北伐時還談及此事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谘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馳驅。
” 他病逝五丈原前三年,在《後出師表》裡立下誓言:“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劉備“三顧草廬”時,他是寄托于劉表,無立錐之地,處境是很艱難,前途是未蔔的。
當時,中國強者北有曹操,南有孫權,孔明有些好友已北投曹操。
孔明卻不與行,孔明的大哥諸葛瑾仕吳甚得孫權寵信,他若依吳大可通過其兄引進。
而孔明為什麼不東依孫權或北投曹操呢?因為在天下大亂之際,不唯君擇臣,臣也擇君,因用錯了人,将會給事業招來損失,甚至失敗;而臣擇錯了君,将無所作為,甚至葬送了自己的前程。
所以,孔明雖有建功立業思想,卻不願貿然出山,而是隐居隆中,“聊寄傲于琴瑟兮,以待其時。
”他之所以歸劉備,一是因劉備是個被荊州人士敬佩的英雄,一是感孔明的誠心求賢。
如果以兩者相比,最能感動孔明的還是後者,正如孔明自己說的,他之所以“許先帝以馳驅”,是因感劉備的”殊遇之恩”。
王安石《諸葛武侯》一詩也指出:“區區庸蜀支吳魏,不是虛心豈得賢!”這就是說,以弱小的蜀國能與魏、吳兩國抗衡,鼎足三分,是因劉備虛心得孔明的輔佐之故。
能團結人才能成大事 團結就是力量。
一國或一軍,當上下一心,攥成一個拳頭時,其力量就大,敵人無懈可擊;反之,則軟弱無力,被人分解,以至被打敗。
而能否使上下一心,關鍵在于用人者是否善于團結人。
劉備是個善于團結人的明主,故荊州豪傑團結在他的周圍,以此為骨幹力量,西取巴蜀,據有成都後又能團結益州、東州人士,把荊州和益州、東州三股勢力結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使曹操得隴不敢望蜀,孫權也把蜀國視為盟友以抗拒曹操。
劉備未入蜀前,劉璋統治下的西川,人心渙散,矛盾重重。
先是劉焉治蜀時,南陽、三輔人陸續西移,流入益州的有數萬家,其中青壯年多參加川軍,稱為東州兵。
東州兵恃勢欺淩益州人,益州人深恨之。
益州人趙韪素得人心,他暗中與益州豪紳密謀,舉兵叛亂。
東州兵因害怕益州派獲勝被報複,乃同心協力助劉璋,與叛軍作殊死戰,終于鎮壓叛亂。
但益州人并未心服,與東州人有如水火。
東州諸将則恃功驕恣,不聽調遣,劉璋性寬柔無威略,對此也無可奈何。
劉璋與張魯有仇,張魯欲興兵報仇,以西蜀兵力本可敵之,但由于人心不齊,劉璋隻得聽從張松之言,請劉備入蜀支援以拒張魯。
劉備入川後,先是結民心,機會一到,立即奪取西蜀。
他領益州牧後,對荊州和益州。
東州人士,都不分彼此,即使與已為敵的,或有宿怨的,也量才錄用。
黃權是益州人,曾忠于劉璋,是堅決反對請劉備入蜀的,劉璋要往涪城會劉備,他口銜衣而谏,璋大怒,扯衣而起,權不放,頓落了兩個門牙。
劉備不因此而怪他,反嘉其忠,任為右将軍。
劉巴是荊襄人士,他在荊州時不願為劉備所用,北投曹操,後歸劉璋,劉備也不咎既往,任為左将軍。
費
禮賢下士始得士 《說苑·尊賢篇》有一段關于求賢的生動的對話:“趙簡子遊河而歎曰: ‘安得賢士而處焉?’舟人古乘對曰:‘珠玉無足而能來者,人好之也;今士有足而不來,此是吾君不好之耳。
’”這位趙簡子不去求賢,卻躲在遊船上悠哉悠哉地表示思賢心切。
船工古乘一句話便揭穿了他“不好賢”的底。
言下之意是說,隻有好賢,賢士才來。
但是,不能說好賢便得賢,這位古乘也把求賢看得太容易了。
要求得賢士,必須去屈膝求之,真正做到禮賢下士,使對方感到你把他當知己看,才心甘情願為你效命,“大為知己者死”,這是封建社會士人的共同點。
孔明能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是因劉備“三顧草廬”。
劉備求賢,不是下令去召之,像張飛所說的“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喚來便了。
”而是親往拜訪。
一訪不遇,二次往訪。
二訪時,正值隆冬,那天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銀妝,這麼天寒地凍,劉備沒有裹足不前,而是冒嚴寒往訪,“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
二訪不遇,又三次往訪。
三訪前,劉備令蔔者揲蓍,選擇吉期,齋戒二日,薰沐更衣,才往卧龍崗谒孔明。
選擇吉日,可見這位皇叔太迷信,但也可見其求賢心切,擔心這天不是吉日,又見不到孔明;齋戒、薰沐則說明他對孔明的無限尊敬。
也許這一天巧碰着好日子,加上劉備求賢的誠心感動了孔明,這次孔明是在家了。
可是,這位卧龍卻晝寝未醒,是否有意怠慢劉備,以試劉備是否誠意,不得而知。
劉備徐步入内,看見孔明仰卧,睡得正香,便拱立階下,關、張等了好久不耐煩了,而劉備仍耐心等候。
望堂上時,見孔明翻身将起,——忽又朝裡壁睡着,童子欲報,劉備說:“且勿驚動。
”又立了一個時辰,這位卧龍才不再卧.口吟其“大夢誰先覺”之詩,多麼悠哉悠哉。
劉備這麼禮賢下士,怎不使孔明感動為之效命呢?!劉備對孔明的曠世禮遇,孔明是永志不忘的。
二十一年後,孔明上表要求北伐時還談及此事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谘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馳驅。
” 他病逝五丈原前三年,在《後出師表》裡立下誓言:“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劉備“三顧草廬”時,他是寄托于劉表,無立錐之地,處境是很艱難,前途是未蔔的。
當時,中國強者北有曹操,南有孫權,孔明有些好友已北投曹操。
孔明卻不與行,孔明的大哥諸葛瑾仕吳甚得孫權寵信,他若依吳大可通過其兄引進。
而孔明為什麼不東依孫權或北投曹操呢?因為在天下大亂之際,不唯君擇臣,臣也擇君,因用錯了人,将會給事業招來損失,甚至失敗;而臣擇錯了君,将無所作為,甚至葬送了自己的前程。
所以,孔明雖有建功立業思想,卻不願貿然出山,而是隐居隆中,“聊寄傲于琴瑟兮,以待其時。
”他之所以歸劉備,一是因劉備是個被荊州人士敬佩的英雄,一是感孔明的誠心求賢。
如果以兩者相比,最能感動孔明的還是後者,正如孔明自己說的,他之所以“許先帝以馳驅”,是因感劉備的”殊遇之恩”。
王安石《諸葛武侯》一詩也指出:“區區庸蜀支吳魏,不是虛心豈得賢!”這就是說,以弱小的蜀國能與魏、吳兩國抗衡,鼎足三分,是因劉備虛心得孔明的輔佐之故。
能團結人才能成大事 團結就是力量。
一國或一軍,當上下一心,攥成一個拳頭時,其力量就大,敵人無懈可擊;反之,則軟弱無力,被人分解,以至被打敗。
而能否使上下一心,關鍵在于用人者是否善于團結人。
劉備是個善于團結人的明主,故荊州豪傑團結在他的周圍,以此為骨幹力量,西取巴蜀,據有成都後又能團結益州、東州人士,把荊州和益州、東州三股勢力結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使曹操得隴不敢望蜀,孫權也把蜀國視為盟友以抗拒曹操。
劉備未入蜀前,劉璋統治下的西川,人心渙散,矛盾重重。
先是劉焉治蜀時,南陽、三輔人陸續西移,流入益州的有數萬家,其中青壯年多參加川軍,稱為東州兵。
東州兵恃勢欺淩益州人,益州人深恨之。
益州人趙韪素得人心,他暗中與益州豪紳密謀,舉兵叛亂。
東州兵因害怕益州派獲勝被報複,乃同心協力助劉璋,與叛軍作殊死戰,終于鎮壓叛亂。
但益州人并未心服,與東州人有如水火。
東州諸将則恃功驕恣,不聽調遣,劉璋性寬柔無威略,對此也無可奈何。
劉璋與張魯有仇,張魯欲興兵報仇,以西蜀兵力本可敵之,但由于人心不齊,劉璋隻得聽從張松之言,請劉備入蜀支援以拒張魯。
劉備入川後,先是結民心,機會一到,立即奪取西蜀。
他領益州牧後,對荊州和益州。
東州人士,都不分彼此,即使與已為敵的,或有宿怨的,也量才錄用。
黃權是益州人,曾忠于劉璋,是堅決反對請劉備入蜀的,劉璋要往涪城會劉備,他口銜衣而谏,璋大怒,扯衣而起,權不放,頓落了兩個門牙。
劉備不因此而怪他,反嘉其忠,任為右将軍。
劉巴是荊襄人士,他在荊州時不願為劉備所用,北投曹操,後歸劉璋,劉備也不咎既往,任為左将軍。
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