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得失一念之間:經驗教訓
關燈
小
中
大
祎是劉璋的親戚,吳懿、費觀是劉璋的姻親,都得到擢用。
由于劉備能團結三州人士,盡其器用,故他們都效忠劉備,有不少人後來成為蜀國的股肱大臣,除了來自荊襄的孔明、蔣琬,以及關、張、趙、黃、馬等五虎将外,還有李嚴、費祎等。
劉備臨危時,任命李嚴為顧命大臣,費祎則是繼蔣琬之後成為蜀國丞相。
他們對開拓蜀國和保衛蜀國起了重大的作用。
用人要在才不在老少 劉備是個善于知人、用人的明主,但由于他後期事業發展較順利,特别是他登上皇位之後,驕傲自滿情緒增長,越來越看不起别人,不是嫌老便是輕少,如言老黃忠無用,蔑視陸遜為“黃口孺子”,因而造成嚴重後果。
正因其把年幼多才的陸遜不放在眼裡,麻痹輕敵,招緻彜陵之戰全軍覆沒。
毛宗崗對劉備嫌老輕少提出了批評;他說,“愛老而不愛少者,不可以用才;愛少而不愛老者,亦不可以用才。
孔明之用黃忠,非以其老而用之也,直以為是請纓之終軍,破浪之宗悫,三表五餌之賈誼而用之也。
阚澤之薦陸遜,非以其少而薦之也,直以為是皓首之子牙,白發之充國,耆英之文彥博而薦之也。
總之,人而才,則老亦可,少亦可;人而無才,則老亦不可,少亦不可。
但當論其才不才,不當論其少與不少雲。
”(第八十三回回評)毛宗崗的用人在才不在老少的論點,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用人準則。
三國時無數事實都證明毛宗崗的論點是正确的。
《三國演義》描繪的傑出将相,大多在青年時已顯露超人的才智,或已建立驚天動地的勳業。
孔明初出草廬時隻不過二十九歲,便提出“隆中策”,預知天下三分,促成劉備稱帝西蜀。
周瑜三十三歲挂帥,在赤壁之戰中,“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青年将領陸遜兩次用計,使關羽授首、劉備喪膽。
姜維二十七歲已表現超人的将才,為孔明所賞識。
但論資排輩的人總是輕視少年英才,如關羽、張飛自恃和劉備一起打江山、資格老,也曾看不起年青的軍師孔明,經孔明小試鋒芒,博望用兵,火燒新野,關、張兩人不得不口服心服。
徐盛、丁奉也因自恃是東吳老将,開始不服陸遜挂帥,後終于在事實面前認輸。
有些人則與此相反,總是看不起老将,曹操的“妙才”夏侯淵就因此被老黃忠所斬。
用老嫌少,或用少輕老的一刀切用人法,不僅三國時有,且古已有之。
東漢顔驷就是因這一刀切的用人法經曆三世而郁郁不得志。
漢武帝動員諸郎上陣抗擊匈奴,自發老翁顔驷以年老不能上陣為辭。
武帝見他偌大年紀還當個小郎官,驚問其故?顔驷無限感慨他說:他已經曆了三朝,但“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年少,陛下好年青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
當然,造成顔驷的三世不遇的悲劇也有其客觀原因。
文帝時天下太平,需修内政,故重用文人,好武的顔驷也就沒有機會去馳騁沙場,以建立功勳;景帝時爆發七王之亂,需要有威望的老臣去鎮壓,以安邦定國,年少的顔驷也就沾不上邊:武帝時老臣大都亡故,需大力提拔年青力量,年已老的顔驷也就得不到重視。
但是,造成景帝重老輕少、武帝重少輕老的主觀原因,是因景、武兩帝存在用人一刀切的片面觀點。
其實,老年之才經過千錘百煉,經驗豐富,但觀點較固定,易陷于保守;少年之才,敢作敢為,喜于創新,但不夠穩重,易陷于輕浮。
這僅是一般而言,也有的老年之才思想仍敏銳活躍,也有的少年之才年少老成的。
對于老、少之才,如能多取其所長以互補其所短,則能充分利用和發揮人才的作用。
可是,曆代統治者不盡懂此理,不是重老輕少,便是重少輕老,這已成為古今的通病。
它不知造成多少失誤,不知埋沒和浪費了多少人才!因此,重溫毛宗崗的“用人在才不在老少”的論點是很有教益的。
勿以貌取人 以貌取人,古今都曾重複這種錯誤。
因為人總是喜美嫌醜的,容貌美很易給人好感,容貌醜就易使人反感。
但如用貌的美醜來取人,就會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潭。
因為外美和内美沒有必然等同的關系,外美未必内美,外醜未必内醜。
話雖這麼說,人們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以貌取人。
就是那位孔聖人也是如此。
韓非在《顯學》一文裡就談及此事。
他說:“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兒而取之,與處久而行不稱其貌。
……故孔子曰:‘以容取人,失之子羽。
’”子羽是孔子的門徒,外表長得不錯,但孔子與他相處時間長了,發現子羽的行為和他的外表很不相稱,因而後悔說:以容貌來取人,在子羽身上犯了錯誤。
盡管這位孔聖人給後人留下“以容取人,失之子羽”的教訓,但這種錯誤卻還是不斷出現。
即便是以善于知人、用人見稱的劉備、孫權和曹操也都犯過這種錯誤。
水鏡先生曾對劉備說:“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鳳雛就是龐統,可見其人不凡。
不過,這位鳳雛先生外貌長得不太雅,濃眉掀鼻,墨面短髯。
水鏡先生知其才,故不論其貌而贊之,但不了解他的人,一看見他這副尊容就不大喜歡。
龐統先被魯肅推薦于孫權,孫權見他形容古怪,又輕視他所最敬佩的周瑜,故拒不任用。
後來,孔明和魯肅向劉備力薦,雖有兩封薦書;龐統卻不靠薦書取寵,而是想靠本事見重,故
由于劉備能團結三州人士,盡其器用,故他們都效忠劉備,有不少人後來成為蜀國的股肱大臣,除了來自荊襄的孔明、蔣琬,以及關、張、趙、黃、馬等五虎将外,還有李嚴、費祎等。
劉備臨危時,任命李嚴為顧命大臣,費祎則是繼蔣琬之後成為蜀國丞相。
他們對開拓蜀國和保衛蜀國起了重大的作用。
用人要在才不在老少 劉備是個善于知人、用人的明主,但由于他後期事業發展較順利,特别是他登上皇位之後,驕傲自滿情緒增長,越來越看不起别人,不是嫌老便是輕少,如言老黃忠無用,蔑視陸遜為“黃口孺子”,因而造成嚴重後果。
正因其把年幼多才的陸遜不放在眼裡,麻痹輕敵,招緻彜陵之戰全軍覆沒。
毛宗崗對劉備嫌老輕少提出了批評;他說,“愛老而不愛少者,不可以用才;愛少而不愛老者,亦不可以用才。
孔明之用黃忠,非以其老而用之也,直以為是請纓之終軍,破浪之宗悫,三表五餌之賈誼而用之也。
阚澤之薦陸遜,非以其少而薦之也,直以為是皓首之子牙,白發之充國,耆英之文彥博而薦之也。
總之,人而才,則老亦可,少亦可;人而無才,則老亦不可,少亦不可。
但當論其才不才,不當論其少與不少雲。
”(第八十三回回評)毛宗崗的用人在才不在老少的論點,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用人準則。
三國時無數事實都證明毛宗崗的論點是正确的。
《三國演義》描繪的傑出将相,大多在青年時已顯露超人的才智,或已建立驚天動地的勳業。
孔明初出草廬時隻不過二十九歲,便提出“隆中策”,預知天下三分,促成劉備稱帝西蜀。
周瑜三十三歲挂帥,在赤壁之戰中,“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青年将領陸遜兩次用計,使關羽授首、劉備喪膽。
姜維二十七歲已表現超人的将才,為孔明所賞識。
但論資排輩的人總是輕視少年英才,如關羽、張飛自恃和劉備一起打江山、資格老,也曾看不起年青的軍師孔明,經孔明小試鋒芒,博望用兵,火燒新野,關、張兩人不得不口服心服。
徐盛、丁奉也因自恃是東吳老将,開始不服陸遜挂帥,後終于在事實面前認輸。
有些人則與此相反,總是看不起老将,曹操的“妙才”夏侯淵就因此被老黃忠所斬。
用老嫌少,或用少輕老的一刀切用人法,不僅三國時有,且古已有之。
東漢顔驷就是因這一刀切的用人法經曆三世而郁郁不得志。
漢武帝動員諸郎上陣抗擊匈奴,自發老翁顔驷以年老不能上陣為辭。
武帝見他偌大年紀還當個小郎官,驚問其故?顔驷無限感慨他說:他已經曆了三朝,但“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年少,陛下好年青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
當然,造成顔驷的三世不遇的悲劇也有其客觀原因。
文帝時天下太平,需修内政,故重用文人,好武的顔驷也就沒有機會去馳騁沙場,以建立功勳;景帝時爆發七王之亂,需要有威望的老臣去鎮壓,以安邦定國,年少的顔驷也就沾不上邊:武帝時老臣大都亡故,需大力提拔年青力量,年已老的顔驷也就得不到重視。
但是,造成景帝重老輕少、武帝重少輕老的主觀原因,是因景、武兩帝存在用人一刀切的片面觀點。
其實,老年之才經過千錘百煉,經驗豐富,但觀點較固定,易陷于保守;少年之才,敢作敢為,喜于創新,但不夠穩重,易陷于輕浮。
這僅是一般而言,也有的老年之才思想仍敏銳活躍,也有的少年之才年少老成的。
對于老、少之才,如能多取其所長以互補其所短,則能充分利用和發揮人才的作用。
可是,曆代統治者不盡懂此理,不是重老輕少,便是重少輕老,這已成為古今的通病。
它不知造成多少失誤,不知埋沒和浪費了多少人才!因此,重溫毛宗崗的“用人在才不在老少”的論點是很有教益的。
勿以貌取人 以貌取人,古今都曾重複這種錯誤。
因為人總是喜美嫌醜的,容貌美很易給人好感,容貌醜就易使人反感。
但如用貌的美醜來取人,就會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潭。
因為外美和内美沒有必然等同的關系,外美未必内美,外醜未必内醜。
話雖這麼說,人們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以貌取人。
就是那位孔聖人也是如此。
韓非在《顯學》一文裡就談及此事。
他說:“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兒而取之,與處久而行不稱其貌。
……故孔子曰:‘以容取人,失之子羽。
’”子羽是孔子的門徒,外表長得不錯,但孔子與他相處時間長了,發現子羽的行為和他的外表很不相稱,因而後悔說:以容貌來取人,在子羽身上犯了錯誤。
盡管這位孔聖人給後人留下“以容取人,失之子羽”的教訓,但這種錯誤卻還是不斷出現。
即便是以善于知人、用人見稱的劉備、孫權和曹操也都犯過這種錯誤。
水鏡先生曾對劉備說:“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鳳雛就是龐統,可見其人不凡。
不過,這位鳳雛先生外貌長得不太雅,濃眉掀鼻,墨面短髯。
水鏡先生知其才,故不論其貌而贊之,但不了解他的人,一看見他這副尊容就不大喜歡。
龐統先被魯肅推薦于孫權,孫權見他形容古怪,又輕視他所最敬佩的周瑜,故拒不任用。
後來,孔明和魯肅向劉備力薦,雖有兩封薦書;龐統卻不靠薦書取寵,而是想靠本事見重,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