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得失一念之間:經驗教訓

關燈
沒有拿出來,僅對劉備說因“聞皇叔招賢納士”而來投。

    劉備見龐統貌陋,心中亦不悅。

    不過,他不像孫權那樣拒不接納,而是給他個小縣官做。

    劉備悉龐統縱酒不理事乃派張飛去查詢,幸好張飛粗中有細,他見龐統半日盡斷畢百餘日所積公務,大驚下謝,并回向劉備稱贊龐統大才,劉備大驚說:“屈待大賢,吾之過也。

    ” 孫權見龐但終能認識到“屈待大賢”而重用之,乃得一大賢。

    一知改悔,一不改悔,其得失如此。

     張松是益州别駕,為人能言善辯,博聞強記,也是個才智之士。

    但他的相貌十分醜陋:額镢頭尖,鼻偃齒露,身短不滿五尺。

    真是又醜又矮。

    他到許都去見曹操,名為請操攻張魯以助劉璋,實是暗中幹出賣西川的勾當。

    操見他長得猥瑣,加以語言沖撞,一言不合便拂袖而起。

    後來,楊修與之辯論,他口若懸河,又見一讀《孟德新書》便能背誦,且一字不錯,乃言其才幹曹操。

    曹操次日接見,他又當面譏諷,操便令亂棒打出。

    曹操同樣是犯了以貌取人的錯誤,因他怠慢張松,張松亦不向他賣西川。

    張松對劉璋是賣主求榮,對曹操卻是有用之才,曹操失去張松也就是失去取西川的大好機會。

     劉備、孫權和曹操所犯的錯誤,也足以為以貌取人者戒。

     拒谏的危害 曆代封建王朝,有不少忠直之臣以敢谏見稱,而有好下場的不多。

    因封建帝王是專制統治者,金口一開,聖旨一下,不容更改,且在那“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的年代,誰敢提出不同意見冒犯龍顔,必遭嚴懲:輕則罷官,重則殺頭。

    當然,也有善于聽谏納谏的,如唐太宗因接受魏征的“偏聽則暗,兼聽則明”的高見,能兼聽納谏,糾正了自己不少的錯誤主張和行為,這對于促進盛唐的政治賢明,經濟繁榮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是,曆代統治者大多以英明自居,聽不得别人的意見,便是聽也并非兼聽,而是偏聽偏信,結果是誤事誤國,甚至國破身亡。

    袁紹、劉璋和劉備正是因聽不進忠言而遭到慘敗的。

     袁紹為人外寬内忌,偏聽偏信。

    他因愛幼子袁尚,想使之繼位,對袁尚之死黨審配,逢紀等言計聽從,對于忠貞、智慧之士田豐、沮授等的忠言則逆耳。

    他要興兵助劉備伐曹操,田豐谏說:“兵起連年,百姓疲弊,侖廪無-----------------------Page62----------------------- 積,不可複興大軍。

    ”若備戰三年,“大事可定矣”。

    沮授也反對袁紹出兵。

     袁紹卻聽從審配之言進軍黎陽,結果損兵折将,——大将顔良、文醜被殺。

     當袁紹進軍官渡與曹操決戰時,因反戰而被關在獄中的田豐,仍上書谏說: “今且宜靜守以待天時,不可妄興大兵,恐有不利。

    ”逢紀谮說:“主公興仁義之師,田豐何得出此不祥之語!”紹大怒,欲斬田豐。

    衆官告免。

    在曹操往烏巢劫糧前夕,因主張緩戰被拘禁于軍中的沮授,向袁紹建議:烏巢屯根之所,不可不提備。

    宜速遣精兵猛将,于間道山路巡哨,免為操軍所算。

    ” 而紹竟以沮授是“罪人”,“妄言惑衆”,拒之不理。

    如果袁紹納田豐之策,或聽沮授之議,将不會有官渡之慘敗。

    袁紹雄踞河北,擁四州之衆,兵力遠勝于操,而他之所以大敗,是由于袁紹有忠臣不用,有忠言不聽之故。

    田豐因袁紹老羞成怒而被殺,智慧之士如此下場,可歎! 袁紹拒谏是因他偏聽偏信,劉璋拒谏是因他為人暗弱,是非不分。

    張松請求出使争取外援拒張魯,其本意非為西蜀,而是賣主求榮。

    他原想勸曹操趁機取川,因操驕傲瞧不起他,乃轉向劉備。

    回川後力勸劉璋請劉備入川支援。

    黃權、王累力谏。

    王累明确指出:“張魯犯蜀,乃癬疥之疾,劉備入川,乃心腹大患。

    ”黃權則主張:“可先斬張松,後絕劉備,則西川萬幸也。

    ” 劉璋卻聽從張松的花言巧語,不聽黃權、王累之谏。

    當劉璋要親往涪城會晤劉備時,王累自用繩索倒吊于城門之上,一手執谏章,一手仗劍,口稱“如谏不從,自割斷其繩索,撞死于此地。

    ”劉璋讀谏章後,大怒說:“吾與仁人相會,如親芝蘭,汝何數侮于吾耶!”王累自斷其索,撞死于地。

    王累以屍谏,劉璋也毫不悔悟,終于“引狠入室”,奉送了西川。

     劉備拒谏,則是因其為私義而忽公仇和驕傲自滿之故,在未登王位前,劉備還是比較謙虛謹慎,易于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見;可是他在勝利面前沖昏了頭腦,帝王的專制本色便充分暴露出來了。

    他為報二弟關羽之仇決意興兵代吳。

    趙雲谏說:“漢賊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

    願以天下為重。

    ” 劉備不同意說:“朕不為二弟報仇,雖有萬裡江山,何足為貴?”可見劉備雖有江湖義氣,卻缺乏“以天下為重”的戰略觀念?因蜀吳交兵必将互相削弱.隻對曹魏有利。

    劉備整兵要行時,秦宓直谏并指出:“陛下不從臣言,誠恐有失。

    ”劉備認為他出言不利要斬之,秦宓面不改色,回顧劉備而笑說: “臣死無恨,僅可惜新創之業,又将颠覆耳!”因衆官告免乃囚宓于獄中。

    孔明聞悉,也上表救宓,認為宓所谏是“金玉之言”。

    劉備看畢,擲表于他說:“朕意已決,無得再谏!”曾經是善于納谏的明主,禮賢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