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得失一念之間:經驗教訓
關燈
小
中
大
的典範,他得孔明時說是“如魚得水”,現在連他認為“水”的孔明的話也不聽了,劉備這條“魚”也就失去了“水”,其遭遇可知。
由于劉備驕傲思想大膨脹,自以為是聽不進忠言,必然做出錯誤的決策,其“新創之業,又将颠覆”是不可避免的了。
劉備猇亭慘敗後,他“悔不聽丞相之言”時,為時已遲了。
袁紹、劉璋和劉備的失敗說明:嫌忠言逆耳,确是誤己誤國。
樹立朋黨的下場 東漢末年,群雄之中,袁紹是最強者。
在官渡決戰中,他有兵七十餘萬,操隻有精兵七萬,袁軍十倍于操軍,而操能以弱勝強,其原因雖有種種,但袁紹集團内部朋黨林立,互相争奪,緻削弱力量,是操得以逐個擊破袁軍的重要原因之一。
凡立朋黨的,必有朋黨與之作對,袁紹集團内部朋黨林立,實咎由袁紹先立朋黨。
袁紹因寵愛幼子袁尚,欲立為後嗣,因之袁尚的死黨審配、逢紀也就得到袁紹的充分信任,掌握軍政大權。
謀士辛評、郭圖則是袁紹長子袁譚的死黨,堅決反對廢長立幼,擁護袁譚繼位,故審配、逢紀和辛評、郭圖各為其主,勾心鬥角,以奪取嗣位。
但他們四人都主張與曹操速決死戰,與謀士田豐、沮授意見相左。
田豐、沮授都主張“靜守以待時”,因謀略與審配等不同,這兩人又成一朋黨。
袁紹進軍官渡後,沮授提出了正确的戰略思想:“我軍雖衆,而勇猛不及彼軍,彼軍雖精,而糧草不如我軍。
彼軍無糧,利在急戰;我軍有糧,宜且緩守。
若能曠以日月,則彼不戰自敗矣。
” 這是知彼知己的分析。
若袁紹聽田豐不戰之策,不會有敗,聽沮授援戰之計,亦不至于敗。
而袁紹不隻不聽,反囚田豐于獄中,鎖禁沮授于軍中,這就自丢智囊,任由曹操計算了。
荀彧就認為“袁紹是無用之人”。
他說:“紹兵多而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智,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無用: 此數人者,勢不相容,必生内變”。
故主張與紹決戰。
由于袁紹廢長立幼,又讓兩子自立朋黨,袁紹一死.兩兄弟力争奪嗣位展開你死我活的鬥争。
因曹操攻之甚急,兩兄弟還能拼力死守冀州,操軍也難于攻下。
郭嘉則向曹操進計說:“袁氏廢長立幼,而兄弟之間,權力相并,各自樹黨,急之則相救,緩之則相争,不如舉兵南向荊州,征讨劉表,以候袁氏兄弟之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而定也。
”操從其計。
果不出郭嘉所料,操一回師,兩兄弟又内讧了。
始是郭圖獻計說請袁尚、審配來飲酒,伏刀斧手殺之。
譚從其計,乃使人往請。
審配對袁尚說:“此必郭圖之計也。
主公若往,必道奸計,不若乘勢攻之。
”于是,兄弟兩人交鋒,袁尚屢敗袁譚。
袁譚退守平原,因被圍危急,郭圖乃建議袁譚降操求援。
袁氏兩兄弟相争,曹操乃得乘隙攻入冀州。
凡立朋黨,都以私利為重,一切封建倫理關系都被打亂了。
袁譚、袁尚本是同胞兄弟,為嗣位而各立一朋黨,拚個你死我活。
辛評黨袁譚,而辛評之弟辛毗趁為袁譚求援之機勸操回師取冀州。
審配黨袁尚,審配之侄因好友辛毗家屬被殺,忿而獻門放操兵入城。
袁紹之敗,袁氏兄弟之亡,足見朋黨為害之大。
如果袁紹不偏于一朋黨,袁氏兄弟和諸謀士不各立朋黨,因私利而忘公利,能做到上下一心,協力抗操,以操之力也難于取勝;縱有郭嘉的智謀,也無所施用。
當然,其中的朋黨也有所不同,審配、逢紀的朋黨是忠于袁尚,郭圖、辛評的朋黨忠于袁譚,是各為其朋黨出謀獻策,田豐、沮授也雖一朋黨,但是其出計盡智,是為袁氏集團的利益着想。
如果僅是田豐、沮授一朋黨,也無所謂朋黨,袁氏也不至于亡。
用詐道得人不得人心 在曆史上,凡君主以誠信待下,臣下以忠心報效,則君臣相得,至死不渝。
若以詐道待人,臣下則忐忑不安,必将上下猜疑,同床異夢。
貞觀初,有人上書唐太宗李世民請求罷巧言谄媚之官,李世民要他列舉其人,那人卻說:“請陛下佯怒以試群臣,著不畏雷霆,直言進谏,則是正人,順情阿旨,則是佞人。
”李世民說:“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詐道訓俗,卿言雖善,朕所不取也”(《貞觀政要》卷五《誠信第十七》)。
李世民對下不行詐道,而是以誠信待人,且他善于納谏,即便是毒罵他,隻要谏言可取,也不以為意,因此,臣下對他也就信得過,敢于直言相谏。
由于君臣之間開誠布公,相得無間,同心協力治天下,故能出現貞觀之治。
曹操待人則恰恰與李世民相反,不是靠誠信,而是用詐道。
曹操為圖天下也積極搜羅人才,河北之士多歸之,但因其行詐道,雖得士而不得其心。
曹操隻要認為與己不一心,對己不利的,不管有多大功勳,也千方百計除之而後快。
因操起事之初打起擁漢的旗幟,忠漢派的荀或被這種假象所迷惑,乃棄紹歸操,為操出盡智謀,建立了不朽的功勳,也得到操的重用。
及見操加九錫,力加反對,并歎說:“吾不想今日有此事!”操見他和已不一心,深恨之。
操興兵南征,荀或托病止于壽春。
操使人送飲食一盒給他,盒上有操親筆封記。
開盒視之,空無一物,意即使荀或絕食,荀會其意,遂服毒身亡。
操為擺脫自己的厄境,不惜用别人當“替罪羊”。
他和袁術在壽春
由于劉備驕傲思想大膨脹,自以為是聽不進忠言,必然做出錯誤的決策,其“新創之業,又将颠覆”是不可避免的了。
劉備猇亭慘敗後,他“悔不聽丞相之言”時,為時已遲了。
袁紹、劉璋和劉備的失敗說明:嫌忠言逆耳,确是誤己誤國。
樹立朋黨的下場 東漢末年,群雄之中,袁紹是最強者。
在官渡決戰中,他有兵七十餘萬,操隻有精兵七萬,袁軍十倍于操軍,而操能以弱勝強,其原因雖有種種,但袁紹集團内部朋黨林立,互相争奪,緻削弱力量,是操得以逐個擊破袁軍的重要原因之一。
凡立朋黨的,必有朋黨與之作對,袁紹集團内部朋黨林立,實咎由袁紹先立朋黨。
袁紹因寵愛幼子袁尚,欲立為後嗣,因之袁尚的死黨審配、逢紀也就得到袁紹的充分信任,掌握軍政大權。
謀士辛評、郭圖則是袁紹長子袁譚的死黨,堅決反對廢長立幼,擁護袁譚繼位,故審配、逢紀和辛評、郭圖各為其主,勾心鬥角,以奪取嗣位。
但他們四人都主張與曹操速決死戰,與謀士田豐、沮授意見相左。
田豐、沮授都主張“靜守以待時”,因謀略與審配等不同,這兩人又成一朋黨。
袁紹進軍官渡後,沮授提出了正确的戰略思想:“我軍雖衆,而勇猛不及彼軍,彼軍雖精,而糧草不如我軍。
彼軍無糧,利在急戰;我軍有糧,宜且緩守。
若能曠以日月,則彼不戰自敗矣。
” 這是知彼知己的分析。
若袁紹聽田豐不戰之策,不會有敗,聽沮授援戰之計,亦不至于敗。
而袁紹不隻不聽,反囚田豐于獄中,鎖禁沮授于軍中,這就自丢智囊,任由曹操計算了。
荀彧就認為“袁紹是無用之人”。
他說:“紹兵多而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智,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無用: 此數人者,勢不相容,必生内變”。
故主張與紹決戰。
由于袁紹廢長立幼,又讓兩子自立朋黨,袁紹一死.兩兄弟力争奪嗣位展開你死我活的鬥争。
因曹操攻之甚急,兩兄弟還能拼力死守冀州,操軍也難于攻下。
郭嘉則向曹操進計說:“袁氏廢長立幼,而兄弟之間,權力相并,各自樹黨,急之則相救,緩之則相争,不如舉兵南向荊州,征讨劉表,以候袁氏兄弟之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而定也。
”操從其計。
果不出郭嘉所料,操一回師,兩兄弟又内讧了。
始是郭圖獻計說請袁尚、審配來飲酒,伏刀斧手殺之。
譚從其計,乃使人往請。
審配對袁尚說:“此必郭圖之計也。
主公若往,必道奸計,不若乘勢攻之。
”于是,兄弟兩人交鋒,袁尚屢敗袁譚。
袁譚退守平原,因被圍危急,郭圖乃建議袁譚降操求援。
袁氏兩兄弟相争,曹操乃得乘隙攻入冀州。
凡立朋黨,都以私利為重,一切封建倫理關系都被打亂了。
袁譚、袁尚本是同胞兄弟,為嗣位而各立一朋黨,拚個你死我活。
辛評黨袁譚,而辛評之弟辛毗趁為袁譚求援之機勸操回師取冀州。
審配黨袁尚,審配之侄因好友辛毗家屬被殺,忿而獻門放操兵入城。
袁紹之敗,袁氏兄弟之亡,足見朋黨為害之大。
如果袁紹不偏于一朋黨,袁氏兄弟和諸謀士不各立朋黨,因私利而忘公利,能做到上下一心,協力抗操,以操之力也難于取勝;縱有郭嘉的智謀,也無所施用。
當然,其中的朋黨也有所不同,審配、逢紀的朋黨是忠于袁尚,郭圖、辛評的朋黨忠于袁譚,是各為其朋黨出謀獻策,田豐、沮授也雖一朋黨,但是其出計盡智,是為袁氏集團的利益着想。
如果僅是田豐、沮授一朋黨,也無所謂朋黨,袁氏也不至于亡。
用詐道得人不得人心 在曆史上,凡君主以誠信待下,臣下以忠心報效,則君臣相得,至死不渝。
若以詐道待人,臣下則忐忑不安,必将上下猜疑,同床異夢。
貞觀初,有人上書唐太宗李世民請求罷巧言谄媚之官,李世民要他列舉其人,那人卻說:“請陛下佯怒以試群臣,著不畏雷霆,直言進谏,則是正人,順情阿旨,則是佞人。
”李世民說:“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詐道訓俗,卿言雖善,朕所不取也”(《貞觀政要》卷五《誠信第十七》)。
李世民對下不行詐道,而是以誠信待人,且他善于納谏,即便是毒罵他,隻要谏言可取,也不以為意,因此,臣下對他也就信得過,敢于直言相谏。
由于君臣之間開誠布公,相得無間,同心協力治天下,故能出現貞觀之治。
曹操待人則恰恰與李世民相反,不是靠誠信,而是用詐道。
曹操為圖天下也積極搜羅人才,河北之士多歸之,但因其行詐道,雖得士而不得其心。
曹操隻要認為與己不一心,對己不利的,不管有多大功勳,也千方百計除之而後快。
因操起事之初打起擁漢的旗幟,忠漢派的荀或被這種假象所迷惑,乃棄紹歸操,為操出盡智謀,建立了不朽的功勳,也得到操的重用。
及見操加九錫,力加反對,并歎說:“吾不想今日有此事!”操見他和已不一心,深恨之。
操興兵南征,荀或托病止于壽春。
操使人送飲食一盒給他,盒上有操親筆封記。
開盒視之,空無一物,意即使荀或絕食,荀會其意,遂服毒身亡。
操為擺脫自己的厄境,不惜用别人當“替罪羊”。
他和袁術在壽春